特色培训

张智、马琳:仪式礼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2-05浏览次数:1092


    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仪式礼仪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独特的凝聚功能和鲜明的教化价值,日益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仪式礼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缘由分析

    “仪式”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性词语出现在19世纪,但是仪式礼仪本身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仪式礼仪的发展镶嵌在人类生活的模式之中,它作为一种表征和符号,具有极强的外在表现力,它常常是信仰的依托、文化的命脉和精神的象征,其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化有关键性的意义。一般而言,仪式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一种组成社会结构的表达系统;(2)作为社会价值认可的交际系统;(3)作为本能或外界驱动的一种活动行为过程;(4)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观的一种方式;(5)记录社会变迁的载体;(6)反映人类内心所需的载体;(7)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文化交流沉淀的影像。[1]

    中国是礼仪文化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仪式礼仪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群体认同感、社群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后,仪式礼仪的内涵愈发丰富,形式也别出心裁,借助仪式礼仪传承精神文化、塑造共同价值、教化社会成员成为了一种常态。仪式礼仪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运用的仪式礼仪主要包括具有广泛性、象征性、延续性、展演性、互动性和规范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庆典,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日常政治生活仪式和国家公祭仪式等。

    首先,仪式礼仪创造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仪式礼仪借助一系列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符号、模式化的程序和行为方式,传达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政治导向,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发挥着引导、革新和示范的作用。一是仪式礼仪为教育内容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它借助各种象征性符号对社会成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符号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传递给个体,促使他们主动将其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认知,外化为规范的行为习惯。二是仪式礼仪为教育氛围的渲染提供了条件。公开场合地讲述和表现带有烘托情感的自然特性,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运用场景、语言、声音等震撼性元素对参与主体产生听觉、视觉刺激,使他们在情感和理智的融合下得到熏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觉将爱国主义精神上升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并进一步推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参与主体认可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目标一致的行为习惯。三是仪式礼仪为行为记忆的强化提供了手段。重复性的模式化行为能够推动参与者的记忆得到强化,认识得以提升,在仪式活动营造的氛围下对教育内容进行感悟和体会,无形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爱国力量,达成爱国共识,激发报国之行,为仪式礼仪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提供重要契机。

    其次,仪式礼仪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调化民成俗的《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仪式礼仪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虽已传承千年,但依旧熠熠生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就蕴含着尊敬、孝顺、诚信、礼让、仁爱等思想。孔子十分重视礼的教育作用,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古代的尊师礼、上课礼、蒙童礼、成年礼等都是对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引起华夏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荣耀和自豪,增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记载一个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的有效载体。春节是在新旧时节的转换交替之际,人们以完成贴春联、拜新年、走亲访友等一系列活动为标志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仪式活动传递并深化了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端午节更是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仪式活动来表达对屈原忠君爱民的热忱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敬仰和颂扬。以传统节日为主体展开的各种仪式活动,既可在全社会范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能对参与主体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可以说,今天的许多仪式礼仪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演进而来的,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再次,仪式礼仪拓宽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仪式礼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直到今天仍在不同场合散发着独特魅力,纪念仪式和日常生活仪式拓宽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一是重大主题纪念活动。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任何对社会的人有重要影响的事物和事件,或任何能够代表或表现这个事物或事件的东西,都会变成仪式态度的对象。”[2]P27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中,通过举行大型纪念展览、阅兵仪式、国家公祭仪式和参观纪念馆等象征性活动,促使民众铭记历史事实,缅怀英烈功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日常政治生活仪式。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校庆、入团入队、成人仪式、入党宣誓等仪式活动,校庆是庆祝学校成立周年纪念日举行的庆典活动,也是承载学校历史记忆和文化创新的实践仪式。校庆将广大师生、校友等联系在一起,将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创办精神和历史进程等内容传达给参与者,使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加深对学校的认同,增强参与主体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成人仪式在个体成长阶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赋予个人新社会角色的宣誓仪式中,不仅能及时端正其爱国主义态度,提高爱国主义意识,也能在恰当时机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情怀和报国志愿。

二、仪式礼仪对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价值

    仪式礼仪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富有象征性、指示性、生动性和多样性,能够具化教育内容,激发爱国情怀,深化爱国认知,规范爱国行为,彰显出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首先,仪式礼仪有助于具化教育内容,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需要借助特定的象征符号将其具体化,进而能更好推动民众认同并内化为爱国主义精神。仪式礼仪运用语言、行为等象征符号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物化的载体,筑造出蕴含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象征之林”,“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3]P48 每个参与者在极具感染力的场域中受到周围情绪的影响,达到所谓的“入境”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将仪式想要传递的主导精神和价值观念入脑入心。在中国,五星红旗是代表国家主权与尊严的标志,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严格的行为礼仪将国旗、国歌等象征符号输送到民众的内心世界,能够培养公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产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因此,升旗仪式中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宣誓仪式中右手握拳是承诺的象征等等,这些仪式礼仪能够有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融合,促使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具象化、生活化,成为喜闻乐见的仪式礼仪,以象征符号的形式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认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信仰。

    其次,仪式礼仪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怀,增进爱国热情。维克多·特纳曾谈到:“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4]P215 一方面,中秋节赏月、逛花灯、吃月饼等礼仪活动的传承,可以使人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民众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热爱;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参观纪念馆、组织公祭活动等纪念仪式的举行,将参与者置身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定情境之中,体会革命烈士无私奉献、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回顾革命事业艰难困苦、荆棘曲折的历史征程,激起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敬仰、崇拜之情,激发真挚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日常政治生活中通过组织入党宣誓、开学典礼等仪式礼仪活动,使参与者在严肃、隆重的场合下感受党和国家的神圣、礼仪规范的严格,在情感作用下自觉产生对党和国家的崇高敬意,并主动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探索和领悟,使自身精神得以洗礼和净化,更好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仪式礼仪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说教,通过仪式活动将参与者带入特定主题情景之中,运用象征性元素进行真实情感体验,使其在心理认知上体会仪式礼仪的庄严感,明确自身的爱国责任和使命,增进爱国情感。

    再次,仪式礼仪有助于深化爱国认知,规范爱国行为。仪式礼仪是承载爱国主义信仰的有效途径,它运用各种行为符号向参与主体传达其背后存在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内容,在仪式礼仪的不断重复和反复强化下,逐渐被人们认知和掌握。当某种行为符号被大多数人认可和践行时,就会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形成相应的礼仪文化习俗,在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情况下,甚至能成为规范正式的行为准则或礼仪文化制度。同时,仪式礼仪也是一种集体化行为,参与人数众多,处于特定仪式活动中的参与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集体回忆的过程中,通过提炼各种参与瞬间来进行自我意识的重新整合,体验仪式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自觉形成集体爱国认知,更好地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中国的阅兵仪式是现代国家中最核心的庆典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的隆重举行,使每一个中国人在仪式活动中感受到英雄军队的强大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对于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相对于纯粹的理论灌输,这种仪式活动具有更好的教化效果。此外,仪式礼仪对个人的影响具有延续性,通过仪式活动的熏陶,个体能将自身内化的政治信仰和精神追求付诸实践,融入到行为的各个环节当中,并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不断推进行为习惯的积极养成。

三、运用仪式礼仪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仪式礼仪的运用对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的价值。探寻仪式礼仪的正确发展方向,构建有效的情景认知模式,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开辟教育渠道,是新时代以仪式礼仪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路径。

    首先,坚持正确的仪式发展方向,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地位。在目前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中存在活动主题含糊不清、主动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近年来,“校庆为何庆”的疑惑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无法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更无法真切感受学校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使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没有得到恰当体现。一方面,仪式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充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结合社会实践和客观实际需要,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经过锤炼并富有时代价值的仪式礼仪,融入丰富的物质性教育内容,促使其更好发挥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仪式礼仪的教育活动要明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参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情感需要设计连续性的仪式环节,将国情教育、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具体内容渗透进仪式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显性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参与者切身体会仪式活动中传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5] 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围绕中国梦的主题开展,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使人民群众不断接受中国梦的教育,不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信念,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统一,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奏响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培育参与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构建有效的情景认知模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内涵。仪式礼仪贴近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当前仪式礼仪总是被当作“例行公事”,“形式主义”倾向、标语化口语化现象突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由于固定的程式化步骤,重灌输、轻体验的惯性思维,甚至形成一种周期性活动规律,使这种匆匆开始又草草结束的仪式活动往往带有表演意味,以致从严肃走向草率,淡化了隆重、神圣的仪式氛围。有精力就开展、没时间就不组织的随意想法成为工作常态,“形象工程”时常出现。参观名人故居、观看爱国教育电影等看似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形式,实际落雪无痕,无法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削弱了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一方面,仪式礼仪可采用情景化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仪式活动的计划、准备、宣传和实施等环节中,充分体现教育内容,并通过语言、音像、象征符号等艺术渲染形式的介入,调动参与主体的情感情绪,使其产生移情效果,在仪式情景中感受仪式活动的庄重感和神圣感。运用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重大历史纪念日举行阅兵仪式等纪念仪式,向民众突出、展示仪式活动中凸显的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等爱国主义精神,对参与主体形成明确的价值导向,促使其产生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另一方面,仪式礼仪活动也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内涵。不同的仪式礼仪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国传统节庆中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是尊敬老人,祭孔仪式是为了传承经典,根据不同仪式涵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设计相关的要素环节和活动情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并使其符合参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要求,推动参与者感受仪式活动背后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的实际情况,从传统仪式活动中吸取可借鉴的教育内容,通过主题表演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仪式礼仪内涵,积极开展独特新颖又喜闻乐见的仪式礼仪活动,促使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既带有传统风格,又蕴含时代气息。

    再次,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爱国主义礼仪教育的精华。仪式礼仪以社会活动形式为框架,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又要结合时代特色在批判中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5] 一方面,应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进程和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大胆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进步成分,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充实礼仪文化的教育内容,明确这一复杂文化体系中存在的优秀文化精华要得到继承和发扬,而其中阻碍发展的糟粕部分必须进行坚决抵制。所以,在对待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时要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挖掘出具有现代文化价值的方面,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5]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5] 在合理借鉴西方各国的礼仪文化精华,传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仪式礼仪文化体系,有效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功效。

    最后,运用多种形式开辟教育渠道,搭建爱国主义仪式教育新平台。日常仪式礼仪活动中出现了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等问题,如成人仪式原本是让参与者感受到强烈感染力,体会到深深的触动感,并在其中进行政治思维转化和爱国情感提升的活动形式,但却由于仪式环节单一,或过于重视古礼传统,造成集体参与热情减退,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一是要规范仪式礼仪的形式,避免烦琐冗杂,在不同内容的仪式活动中坚持层次分明、突出自身特色,将各环节经过整合形成统一、简洁、明晰的仪式流程和活动体系,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自觉把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要求、人民期盼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对不完善的仪式礼仪教育制度进行妥善改进,制定相关仪式教育准则,对仪式举行的规模、方式进行明确的制度规定,合理规范仪式礼仪活动,养成特定的仪式行为习惯,加强仪式对民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二是妥善借助大众传媒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仪式礼仪进行广泛宣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6] 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对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宣传的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化的新兴媒体形式,加大仪式教育宣传力度,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强化仪式礼仪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工具创新仪式礼仪载体,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等手段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仪式礼仪活动,使传统礼仪文化焕发出时代价值,形成既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又独具特色的基本仪式模型,切实提高仪式活动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真正使仪式礼仪成为凝聚爱国主义共识的有效载体。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国庆典礼、周年纪念日展览等仪式活动进行网络同步直播并开设网络专栏报道,使大量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教育熏陶,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仪式活动走向形式化的风险,拓宽了仪式教育的覆盖范围,更好地实现了仪式活动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5).

[2][英]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M].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苏格兰]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苏格兰]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6]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3-15.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4期,作者张智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