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长江学者樊和平: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几点建议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2-17浏览次数:2852


1、国家信任与学术承认

    申报国家基金的意义,一言概之,为了获得国家信任与学术承认。它是学者由“游击队”、“地方部队”,或“自由职业者”晋级为“国家队”,从而获得承认的必由之路;也是接受评价,在任何评价系统中获得被评价资格的基本条件。

    国家课题的申报标书,实际上是学者进入主流评价系统的一次历练和检验,也是学者进行自我学术规划、自我学术设计的一种努力。无论成功与否,它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生涯意义。在这个“评价时代”,学会设计标书,已经是一个合格学者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2、你是“Top1%”吗?

    近几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论在立项数还是资助强度方面都呈现井喷态势,因此,当下是学者及其所在学科进行学术资本积累的重要时机。获得基金支持及其项目的完成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不久以后学科与学术格局重组。

    在这种背景下,基金申报的意义已经悄悄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前,获得国家课题是为了积累学术资本,建构学术优势;当今,获得国家基金不一定有优势,但如果不能获得,将一定没有优势。在这个意义上,申报国家基金,就是为了防止和消除可能出现的“学术贫困”。

    也许有人会说,不获得国家基金照样可以做出好的学问。然而这种奇迹只在处于学术链顶端的1%的那些学者身上才有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件披着清高外衣的学术嫉忌,甚至是顶着清雅名头的懒惰。所以,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自信雄居学术金字塔的1%,那就放下清高和懒惰,“深恶痛绝”地开始学会填表吧。


3、“80后”的崛起

    近几年国家基金申报最大变化之一,就是“80后”崛起,“海归”还乡归队。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很新的学术触角和学术思维,论证方式也很前沿。他们的学术气质或是科学,或是严谨,或是清逸,极巨竞争力,似一股新流对原有的学术惯性和学术格局产生着深刻的冲击。有一种学术暗示:包括“70后”在内的学者,如果再不自力更生,日益精进,可能很快就会“老之将至”。


选题的基本要素


    一般说来,基金申报除指南外,选题的确立有三个基本参照系:


1、个人的学术发展规划与研究积累

    将“申报”努力变为对自己学术发展的设计,反思自己的学术偏好、学术追求与学术积累。不要为申报而申报,更不要在外在压力下申报、无学术感觉的申报。只有当课题研究成为自己学术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并转化为学术冲动时,申请才可能成功,研究也才可能成功。在这个意义上,基金申报本质上是一次“认识你自己”的机会。

2、对学术前沿的把握

    对“前沿”与“热点”要有清醒的学术自觉,即便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必须追踪前沿,一味追逐热点会流于学术时尚,导致短期行为,优秀的学者不会一味追求“热点”。你至少要有一种抱负与能力,对”热点”问题进行“前沿”追究。

3、国家的重大需求

    关键在于“重大”——有前瞻性的现实价值与长远的学术意义。必须找准自己的贡献点,有明确而清醒的“学术身份认同”。学术研究不可能“越俎代疱”,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也不可以赎职,放弃自己的学术天命。

    “理想类型”是在三者的交集点上立题;退而求其次,则必须三者居其一。

    要找到“申报的感觉”:学术设计的强烈冲动;学术研究的持久诱惑。感觉愈强烈,成功的可能性愈大——即便因种种原因未得立项,但研究仍将继续。一个好的课题设计,一份好的标书,一次好的研究,既要有展示感,又要有超越感。摸摸自己的知识口袋,如果能倾其所有,动员起所有的知识储备,并且形成最佳的学术方阵,全力以赴,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不过,新课题将是一次新挑战,是一次超越自己、重新规划的机会。“跳一跳,吃葡萄”,是比较恰当的设计感觉。

课题设计的“四题”课

    课题本质上是一次学术“大课”。课题申请成功的影响因子很多,但“四题”是最基本的关隘:话题、问题、主题、标题。

    “话题”:话题只是一个潜隐的学术偏好或朦胧的学术意向,是自言自语的一种表达冲动,是一种与读者的不在场的学术聊天。很多申报只停留于“话题”的水准,最容易受学术时尚左右。在思想中,它就像一个漫游的孩子,可能被任何一道风景所绊并流连忘返。

    “问题”:问题即所谓“问题意识”,它在“话题”中发现了可能的目标和价值,并开始产生某种学术冲动。课题设计必须有明确而前沿的问题指向,以此体现研究价值。

    “主题”:问题与主题的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复数,但后者一定是单数,是前者的聚焦,主题必须在设计中明确突显。问题聚焦为主题,是最为痛苦的学术过程,因为它不仅是对自己多种偏好的清算和选择,也是对学术前沿的一次判断。主题处于问题的希夷之境,往往视之不见,搏之不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所追求的理论目标与现实目标的两个交叉点上聚焦,反复追问自己,然后细细寻觅,就像两眼瞳孔交叉、两只耳蜗相切着捕捉视听目标一样。

    “标题”:“一个标题,一半成功”,这是申报的铁则。标题往往决定评审者是否继续进行深度评价,好的标题在于准确的表达力,强烈的冲击力和浓郁的学术气质。一般说来,标题必须经过反复锤炼。好的标题一般有四个特点:不用副标题、不用“与”字、不用“:”号、不用虚词。副标题是多种取向的撕裂,“与”字是两个断裂思想的“502胶”,冒号是语言上的意犹未尽,而过多的虚词是一种啰嗦和虚张声势。

    话题——问题——主题——标题,是依次必须过的“四题”关,少了任何一关,在任何一关上断裂,都可能跌入谷底。“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能做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


设计策略


    学术气质与设计细节是策略的两个关键点,气质决定生死,细节决定命运。

    学术气质是申请书的质感和可信度的表征,标书必须具有浓郁而纯正的学术气质,学术气质愈浓,成功可能性愈大,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学术话语、学术命题和学术论证的严谨性。

    学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因为任何评审者都不可能对每份标书“认真学习”。“蓦然回首”中的任何一个暇疵,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评审是一次评判,最残酷的是比较,最安全的是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严谨地设计,清楚而简洁地表达,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具体地说:


• 必须有可信度高的研究团队,“走单骑”胜出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是名家;


• 研究现状的综述考察对前沿的把握能力,不能“述”而不“综”,最好中英文信息都有,以增强学术气质,要尽力避免将低水平的论著列入综述,因为这体现申请者的学术品味与学术层次;


• 研究内容是整个设计的重心所在,必须反复推敲。要义在于:既给人一种思考成熟的感觉,又不能有似乎已经完成的感觉,将内容变成提纲或目录,成功的概率很小。重点难题必须把握得清楚和准确,并且有真实性,因为它体现设计者的学术把握和学术判断能力。


• 研究思路、方法、计划等必须具体又独特。


• 创新之处必须反复推敲,因为同一选题可能有多人申请,创新之处往往是比较时的重要影响因子。


• 参考书目体现申请者的学术层次,但人们往往纠缠于复杂的学术关系,必须认真对待,不可随意,也不可有投机心理。最重要的,不可以将低水平成果列入参考书目,同时必须有相当比例的外文书目。


• 学术简历、研究基础等要最大限度呈现自己的优势,如果优势不明显,可加进部分团队成员的材料。


赘语


    国家社科基金代表国家委托和国家信任,因而对学者来说,既是资源,也是荣誉,一定意义上也是比较全面的学术能力的见证,必须舍得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一般说来,一个好的选题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仅仅是课题设计,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全身心的投入。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和耐心细致的推敲修改是很难成功的。然而,这么重要的资源,无论如何在有形和无形资产方面都值得我们去付出和努力。


    “马虎是最大的浪费”,课题设计是对学术能力和学术耐力的一种考验,任何一个细节上的马虎,都可能功亏一篑,因此,不仅需要学术功力,更需要学术定力。


    课题申请是在自己不在场因而完全没有申辩机会的条件下接受评判,标书设计和书写必须“目中有人”。课题阅读的残酷法则往往是:“你让我活不好,我就让你活不了。”任何一个让阅读和评审者过度费力的细节,都可能导致失败。


    作  者:樊和平

    来  源:东南大学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