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2-20浏览次数:599


[摘  要] 理解、选择、运用和分析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科学、准确、严肃地使用学科概念和理论术语,提高概念使用意识和概念分析意识,有助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助于避免内部争论和外部误解,也是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质量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对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基础,改进知识生产方式,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分析;知识生产 

    思想政治教育学经过几代学者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结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专业化、科学化、深刻化的新阶段,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树也更加可靠,既要在讨论和争鸣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又要继续加强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提高学术水准和研究质量,推进知识增长,促进学术创新,培养理论人才和实践能手。概念构成了我们用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框架体系,“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1](P48)重视、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逐步提高研究者的概念使用意识和概念分析意识,形成普遍自觉的概念分析习惯,才有可能得到科学的自我训练,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格,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准。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

    理解概念、选择概念、运用概念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经出现过“论题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抽象;论证越来越繁,越来越玄”[2]等概念泛滥和繁琐论证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性质的特殊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学科基础的横断性、知识来源的多元性、要素构成的异质性,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必然会发展老概念、出现新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位点多、研究生多、研究者众,也必然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表述方式方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吸收消化知识、生产增量知识的必然环节,是学科发展的正常现象,需要规范自觉,提高学术水准。

    提出一个概念尤其是新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概念应该能够直接体现学科基本理念的概念化意向和功能性价值,即所谓“一门学科像它的那些概念一样强劲有力”,[3](P43)让人一下子就能领会该学科的对象、内容、实践领域和实践方式。那些在经验上得不到可靠检验的概念往往思维上是空洞的,由这些概念组建起来的解释系统也是空心化的,在论证和表述上鲜有实质内容。之所以会产生很多新概念或者玄而又玄的概念,不是因为概念不足或者不够用,而是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理解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事实和事理分析不透造成的。具体而言之,纷纭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往往从社会思潮、思想道德状况、理想信念、党的思想组织建设、互联网信息、青年群体等六个方面表现出来,且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特点。[4](P80)思想政治教育事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和其他领域发生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事实。[5](P407)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事实本身的真实状态和因果关系,追问因果逻辑,精准提炼概念,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彻底透彻的解释。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有经验取向和理论取向两种途径:经验取向来自于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反映,理论取向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相关概念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框架之后,其学科背景、理论背景、运用路径因之发生改变而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概念往往存在着内涵必然属性不充分、区分度不足、边界模糊、外延指涉不明和隶属关系含糊等不精确不充分的问题。提出缜密的概念有四项基本要求:“第一,阐述内涵;第二,在概念的内涵和命名概念的术语之间建立能够提供富有成效的信息的联系;第三,定位其在相关概念和术语构成的族群中的位置;第四,廓清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包括类别层级关系。”[6](P161)通过对已有科研课题、项目成果、教材专著、期刊以及博士毕业论文中的高频词、主题词进行初步统计后,对其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命题和原理的共识性和通用程度进行数据分析,经过学科概念间的互相定义和逻辑筛选,提取有效的知识成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的主要方法

    概念使用是严肃的,既不能把标签当作概念,也不能把概念标签化。马克思主义一贯反对标签化,“愚蠢的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7](P692)概念的建立和使用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开展工作,进行细致的区别、分析、捕捉和限定。[8]成熟的学科能够经受住概念变迁的考验,“真正的科学‘运动’是通过修正基本概念的方式发生的……一门科学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承受其基本概念的危机,这一点规定着这门科学的水平。”[9](P12)概念随着思想创新、理论转型、实践发展而调整内涵乃至发生性质上的变化是时代要求和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进行严肃的概念分析工作,认真对待概念本身,在概念准确的基础上做出知识判断、提出学术命题、展开学术研究。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0](P346)概念作为知识单元也要考虑体系性,只有单元性的概念清晰、准确,判断和命题才有可能正确。概念分析从学理上对概念进行解释性说明,有助于消除语义上的模糊和歧义,避免理解失误,帮助人们清晰地思考、表达和交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提高学术研究质量。概念分析还有助于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思想,真切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保证实践工作正确有序。概念分析意味着要仔细探究概念的历史,从词源学的角度寻找概念的思想文脉,基于关键作者、权威学者和原始资料,评估它在当前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基本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予以文本分析和系统表述,分析、解释概念的丰富涵义、彼此关系和使用条件,使之成为一个改良后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语言分析、学科定义分析和语义分析,以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跨文化分析和条件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完整地了解它的属性、特征和本质,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权威定义并从定义中筛选出属性特征,按照有意义的价值标准,形成概念属性矩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语义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发展、相关概念分析、定义分析、语义构成、逻辑构成等角度,遵循概念的明确性、使用的通适性、表述的逻辑性、语义的一致性、理解的可靠性原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要素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11](P34)为我们示范了概念分析的基本思路、原则性要求和路径方法。另外,“生命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价值隐喻,是以隐喻形式展现的重要学术命题,在不同时期得到扩充和发展,获得了广阔而又深邃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通过30多年的学术积累储备而步入转型期,“实现从依附性发展向自主发展、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12]这种转型一方面回应社会转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概念、主要范畴和基本原理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要依托理论展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项实践活动。这种相互生成的关系理应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带来巨大的实践效应。实践领域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和理论任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和工作样态需要理论的认可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要不断消化解决实践领域的新问题,吸收实践新成果,用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体现在理论平台、研究范式的调整上,更体现在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和概念的使用条件上。从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出发,梳理基本概念间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区分概念间的位阶和层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核心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巩固概念基础。概念和术语是保证理论稳定和知识积累的载体,只有当我们提出了清晰的、专门化的问题并把相关问题同时解决时我们才能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念主题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产生了一种成就焦虑和“构建特殊知识的持续冲动”。[5](P380)这种焦虑和冲动一方面想抓住宝贵的学科发展机遇,一方面源于急于求成的热望。我们认为,学科知识焦虑是学科加速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动力,破解这种焦虑的唯一办法是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凝聚中国社会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学科定位和学科方位,以职业的心态、专业的理性、学术的精神达成一种学术追求上的默契,把高度自信与深刻自省结合起来,坚持体系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任务,积极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吸收思想理论建设成果并将其内化为人们的思想理论素质,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逐步完成学科规划任务,实现学科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独立品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

[3]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高奇琦,景跃进.比较政治中的概念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唐世平.社会科学中的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21(15).

[9]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2] 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