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召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5-12-12浏览次数:459

在全国热烈讨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热潮中,2015年12月12日,由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武汉大学国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由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具体承办的“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经济学院召开。大会开幕式由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晓东博士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刘宏兰副主席、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何泽云处长、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张以林部长、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李资源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星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等莅临大会。

大会上交流了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等提交的30余篇论文,共有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十几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学术汇报。本次学术会议,主要围绕传统治理思想与现实治理体系之建构、儒家治理思想与传统文化之精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概念之厘定等问题展开。

首先,关于传统治理思想与现实治理体系之建构,学者普遍认为治理体系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与时迁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富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郭齐勇认为,无论中西古今,任何成功的法治社会都需要文化认同、伦理共识、终极关怀的配合。刘宏兰认为,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处理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相关论域。李资源认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发展与运用,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张星久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经过创造性转化,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下才能焕发生机,发挥积极作用。黄岭峻认为,从现实治理体系建构的“路径依赖”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创造性转换的重要资源。梅珍生认为,诸子“皆务为治”,各自都提出了一套国家治理的思想,为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民族思想资源。涂爱荣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可以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其次,关于儒家治理思想与传统文化之精华,学者认为,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深蕴着丰厚的治理思想。郭齐勇认为,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在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方面,礼学提供了深厚的资源。张星久认为,儒家任何情况下都不忘彰显人性的光辉和尊严,追求高贵、自尊优雅的人生。何卓恩认为,徐复观与钱穆之间的冲突,涉及卫道和美政的大是大非,在探索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时,徐复观儒化民主的思路还有值得重视的价值。胡治洪认为,在处理儒学与治理关系时,应去除掉一些遮蔽,从集中谈权力分配等的技术层面走出来而同时关注道的层面,将完善的制度与高尚的道德结合起来。张军认为,评价儒学的应世价值,应与一定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台籍学者刘芝庆认为,阳明后学聂豹以归寂谈良知,并不限于哲理的分析、生命的体验而,因尚渗透于化民成俗,故有着经世致用的目标与情怀。黄敦兵认为,传统士人治世的价值根据是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价值目标是“公序良俗”,中晚明知识人的应世态度主要表现为道德救治的努力,明清之交的知识人则主要是设计社会治理的综合方案。

再次,关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概念之厘定与现实之境况。郭齐勇认为,当前的城市社区国学活动、民间儒学、企业儒学和乡村儒学,得到了可喜发展。吴宁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和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学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叶晓东认为,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强化国家治理时,很多情况下的确需要做一些调适。涂爱荣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引述、地位阐述、价值论述,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浓厚兴趣、深厚学养,这些思想都渗透于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之中。黄敦兵认为,从狭义上讲,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关注的方向有异;从广义上讲,“泛化”的社会治理即是国家治理。

另外,朱桂莲对《孟子》的国家治理思想,孙劲松对易学中所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夏增民对墨子的政治价值观,谭绍江对荀子的国家治理思想,肖述剑对传统礼义廉耻思想,介江岭对胡秋原的民主观,尹田生对传统礼学精髓,等方面进行了学理分析。

本次大会,分主题报告、大会发言、自由发言及自由讨论多种,议程十分紧凑。叶晓东院长在总结大会时表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是集体力量的结果,诸位与会学者“学术视野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魅力与生命,亦在积极为当下国家治理提供了理念和路径的参与。一天的学术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思想的盛宴。”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