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要义与建构路径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23-06-09浏览次数:215

【内容提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战略规划,旨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运行机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要义体现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深度融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契合,高水平开放与新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从政府、市场、体制机制、宏观治理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

【关键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新发展理念

作者简介:宁阳(1979-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  102206)。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一、引  

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创新,也是我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市场经济如何与社会主义实现更好结合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十年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出台,对新时代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多,同时,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和严峻挑战,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补齐短板和弱项,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运行机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要义

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要义是首要前提,也是构建的关键。我们认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深度融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契合,高水平开放与新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论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纵向比较,还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横向比较,都要充分彰显优势,体现特色。

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深度融合

市场经济较早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确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弊病和破坏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政府作用的发挥,政治权力的介入,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仓促上阵,充其量是充当了消防员的角色。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恰恰在于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积极发挥,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显著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各自具有优势,市场经济的优势集中表现在能够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领域的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则体现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风险,克服单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保障中国号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因此,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者优势,达到强强结合,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在更高水平、更深程度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不是二元对立、互相否定,也不是你强我弱、你进我退的零和博弈,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发挥,是以遵守市场规律为前提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我们“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为政府推动有效市场的形成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市场有效又进一步要求政府更有为,二者相融相生,共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2.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水平发展,要求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改变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传统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过去对规模速度的追求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唯GDP论英雄的导向正在扭转,新发展理念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好生态文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记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的一时增长,这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不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增加经济总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可持续、高质量的,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子,粗放式经济增长的最终结果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既失去绿水青山,也不会带来金山银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契合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极少数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虽然为缓和阶级矛盾,更好维护自身统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分配关系作出了一些新调整,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从来不是它们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长处有机结合,从而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奇迹,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如果做不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共同富裕便无从谈起。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差距才能真正缩小,共同富裕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当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能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创造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还要有利于社会产品公平分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称得上“高水平”,不只是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更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实现高水平,不能只是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4.高水平开放和新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记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过去,开放是以招商引资为主要形式,主要依靠出口换取外汇,被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从而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虽然对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且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由此,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高水平开放和新发展格局二者息息相关、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内循环为主,积极扩大内需。这一方面是由于贸易保护、单边主义盛行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循环不畅,另一方面也是抓住了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旺盛的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则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既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也不是否定外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相互否定。只有通过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才能更好促进国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更好发挥开放的作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仅要畅通国内大循环,还要提升国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形成良性循环。

5.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完善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也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薄弱,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工业大而不强,很多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化与服务化成为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重要趋势,“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在2015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5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7%,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不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看,服务业发展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养老、健康、育幼等领域迫切需要增加服务供给。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突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获得,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构产业链和价值链,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

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正确认识各类资本及其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逐利的本性被无限放大,资产阶级作为资本的代表,通过扶植代理人或者亲自出马,对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施加影响,使国家意志屈从于资本的意志。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形态资本的特性,厘清资本的行为规律,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注重激发各类资本活力,构建更加高效的资本运行和资本治理的制度保障,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因为,资本既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也有可能无序扩张、野蛮生长。我们不能因为资本可能导致负面因素,就害怕甚至刻意打压资本的发展,也不能因为资本具有积极作用就任其发展、不加控制。矛盾双方到底哪一方面成为主要方面,取决于能否正确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水平发展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满足人民需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加强有效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当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让资本有序发展,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导向,依法推进资本治理,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行业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分工协作机制,提升资本风险发现、处置和化解能力。

 

 

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实践长期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超越,彰显其优越性,原因更多的不在于市场经济本身,而是要从社会主义制度中去深入挖掘。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继续坚持这些在理论与实践中长期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和最基本的原则。

1.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我们党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成功克服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频发,出现许多超预期的变化,加之世纪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优势,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才能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正确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矢志不渝,坚定不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蓬勃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高水平”的最重要体现,也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高水平”的本质就是为了谁、代表谁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水平”不仅仅是表现在发展的程度和规模上,不单单是以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为衡量依据和判断标准,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果不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这样的经济体制即使发展程度再高,水平再好,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根本称不上是“高水平”的。因此,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可能地增加社会财富,把“蛋糕”越做越大;而且,要更好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蛋糕”越分越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成效。发展的条件、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于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成为统筹全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理所当然成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秉持的价值取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主要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而是转向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不管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还是从破解我国发展的现实难题来说,都必须走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协调是发展的基本方法,旨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平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城乡发展来看,城乡差距较大,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相对发达,西部相对落后;等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绿色是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开放是发展的时代特征,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总之,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集合体,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融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贯彻落实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4.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正确把握系统整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总体上实现事物结构和功能优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方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需要放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阈中去考察,因为一定的经济体制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相联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这既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也说明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不能单就市场经济体制而论,必须把它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经济制度体系这一整体中看待,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遵循。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必然牵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高效联动。

 

 

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路径

全面小康社会在我国已经建成,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多领域,涵盖政府、市场、体制机制、宏观治理等方方面面。

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增强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活力。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并且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决定了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记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非相互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创业、技术创新以及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切实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让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尤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法平等保护民企产权,保障民营企业家权益,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经济难题。纵观西方经济发展史,西方国家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始终没有找到处理二者关系的正确答案,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小政府、大市场”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把政府和市场看作完全平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与之不同的是,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冲破传统思维的羁绊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再到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尤其是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上升到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就在于既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特长,又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制下,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两者优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更高水平上、更高层次上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政府更有为和市场更有效。一方面,要确保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有些事不用政府去做,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因此,政府应清晰界定自身权限,合理划定边界,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政府要在市场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地方发力,避免市场可能导致的价格波动和经济不稳定等弊端。

3.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则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前提,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体市场,拥有14亿多的人口规模和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4亿多人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爆发出巨大消费需求,铸就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劲韧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市场尚未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市场制度规则不统一、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等弱项和短板仍然存在,制约市场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一是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二是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维护清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的预期和行为,激发企业活力。三是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提高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4.加快制度创新,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财税金融体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才能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目前,建立现代财政金融体制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科学统筹财政资源,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科学编制财政预算,提高财政支出标准化水平,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稳定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是加快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深化增值税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发挥好税收作为经济调节重要杠杆的作用。三是加快建立现代金融制度。通过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合理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政策利率体系,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长效制度。

5.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善宏观治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政府只有切实转变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下,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才能真正改善宏观经济治理,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当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直接干预过多,涉入微观经济领域运行过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市场和社会的活力被抑制,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升级受到阻碍,同时也出现了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社会公平受损、公共服务供应不足等问题。未来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给市场以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切实解除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羁绊和束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杜绝利用权力设租寻租行为,真正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五、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逐步发展完善,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与市场经济一般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趋向完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一方面,需要理论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有创新有突破。比如,在高水平的界定和阐释上,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不仅需要进行定性研究,还要进行定量分析,尤其在如何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水平”上采用哪些指标,需要尽快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问题意识,适当超前布局,大胆探索,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新变化,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进行动态调整,真正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2]《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

[3]胡乐明:《政府与市场的“互融共荣”: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

[4]洪银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属性、行为和规范——〈资本论〉的启示》,《学术月刊》2022年第5期。

[5]葛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经济学家》2020年第10期。

[6]杨瑞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关于习近平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述的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