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李硕豪:试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12浏览次数:313


摘  要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基础属性。劳动分工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和现代社会岗位职业的变更性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社会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综合性和变化性发展趋势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知识基础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演变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教育基础。新的人才观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思想基础。本科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市场动力。


关键词本科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把本科教育的性质一直界定为专业教育且专业教育越来越强化结果造成本科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1]。针对上述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高校和高等教育理论专家提出要加强本科教育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高教理论界要求加强本科教育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直至现在加强本科教育基础的议论不绝于耳。但本科教育基础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如何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说理论上的回答还不充分甚至还没有回答。目前专业属性仍然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着以一持万的作用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日趋彰明昭著。本文试图就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作为向学界同仁抛出的一块引玉之砖。


一、本科教育基础性之内涵


    “基础”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在中国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被定位为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基础性是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大学本科教育也具有基础性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与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基础性有根本区别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突出地表现为高深学问。这里的“高深”具有相对意义即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相对于普通初、中等教育的基础性来说在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态度要求等方面要高深、复杂得多。正如布鲁贝克所言“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2] 。克拉克也说“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3] 。但本科教育相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其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本科教育的高深性是一个相对范畴。


    其次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本科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应必备的基本素养上它既包括本科生要掌握相对高深的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事实也包括形成相对高级的可通约的基本能力既包括基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基本工具的掌握也包括基本态度的养成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既包含在基础性学科中也包含在专业性学科中主要指学科的一般原理、概念、基础性实验和具有永恒价值的事实材料。可通约的基本能力是个体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本科生的基本能力由智力和创造力组成。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创造力是个体有可能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虽然也产生了独创性的成品但这种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是就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不论是真创造还是类创造它们的心理机制是相同的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真创造和类创造均应得到鼓励。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工具也是本科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更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基本科学方法是由哲学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各个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组成的。本科生如果掌握了基本科学方法就能够在他已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所及的方向上熟练地工作和发展而在他专业知识技能不及的方向上则可依靠自己掌握的基本科学方法加上基本能力和基本理论迅速地吸收和掌握该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其工作。另外本科生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如外语、办公软件、统计软件等。这些基本工具在现代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等各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已经成为现代知识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还包括本科生应具备从事专门工作的基本态度。所谓基本态度主要指做人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态度。其中做学问的态度集中地表现为科学界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一整套约束科学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即科学精神。


    第三本科教育体现基础性的目的不是为基础而基础而是着眼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为本科生的专业发展奠定一个宽厚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绝不排斥本科教育的专业性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是与专业性有机统一的基础性是服务于专业性的基础性。只有基础宽厚才能专业强壮。


    第四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与本科教育阶段实施的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运行过程中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基础性是本科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面是反映本科教育性质的方面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存在和表现的方式之一它和专业教育一样主要是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内容而言的。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专业性教育的形式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不仅渗透在通识教育中也渗透在专业教育中甚至渗透在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也就是说在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中程度不等地存在着基础性元素。


二、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原因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不断发展着的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而任何物质活动都具有可变性、持续性等基本属性。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也具有可变性。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正是在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演变、科学和社会生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


    首先劳动分工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和现代社会岗位职业的变更性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社会基础。尽管劳动分工对社会生产和进步有积极意义但劳动分工对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分工使劳动者不得不在特定的领域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枯燥无味而紧张繁忙的机械性工作致使个体的素质结构中的某一部分过分强化而其他部分过分削弱素质构成要素处于相互遏制状态从而导致个体能力的片面化和身心发展的畸形化。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使劳动者具备跨越分工的能力而劳动者跨越分工的前提条件是他们要掌握相对稳定、智力厚度大理论硬度强的基础性知识形成可通约的基本能力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基本工具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工具和态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能够为人们跨越分工而实现相对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变更对人的适应性要求大大提高。为了增加本科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更的适应性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凸显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即加强基础性教学让学生掌握概括性较大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科学方法形成可通约的基本能力。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知识基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门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常常需要运用多种学科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和认识某一事物。“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学科相互交叉的切点上。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出现融合化趋势。”[4]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在逐步加快任何新的知识和技术都将被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所替代试图以一种知识技能享用终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在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背景下本科教育只有通过高等基础性教育使本科生具备宽厚的基础才能在宽广的科学视野中找到科学技术发展的突破口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大潮。


    第三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演变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教育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甚合理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本科教育“一枝独秀”本科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不仅承担了专科教育的功能甚至发挥着研究生教育的功能。现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已合理地分化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因强调职业的适应性而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性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则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处于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本科教育既承担着为社会生产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为研究生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这就要求本科教育在体现其传统的专业性为社会培养专业化建设者的同时要凸显基础性。通过加强本科教育基础一方面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一方面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出具有宽厚基础的学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新的人才观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思想基础。人们对人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要求改变了人们的人才观念。知识、能力固然是人才素质结构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但历史经验证明全面发展加特长才是一个人在快速变化的学习化社会中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认为“今天教师看到一个更困难、更可变、更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有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在这种环境中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而能够清楚地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没有条条框框具有批判能力、能够吸收人类价值观念的丰富营养具有应付当今这个不断变化、十分复杂的社会的能力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5] 现在学校教育不仅教会学生认知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本科教育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的普遍性和基础性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它的基础性更加突出它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人进入社会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五本科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是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的市场动力。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以后建国以来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契合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行业更替的情况比较突出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能够找到非常契合所学专业的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科生就业市场的这一变化促使高等学校应更加重视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培养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本科人才。因此本科教育凸显基础性是其对人才市场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


三、加强本科教育基础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既然本科教育具有基础性那么大学本科教育如何在实践层面上加强基础性呢?


    首先要树立“统合教育观”。本科生学习和掌握相对高深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事实形成相对高级的可通约的基本能力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基本工具养成基本态度这是本科教育基础性的集中表现。本科生的这些基础素养既可通过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获得也可通过学习专业教育课程获得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获得。因此要统合教育过程把加强本科教育基础的工作贯穿在全部本科课程、所有本科教育教学环节和整个本科学程中。不能把加强基础与淡化专业对立起来加强基础不一定要通过淡化专业来实现加强基础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宽度要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不能把加强基础与基础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划等号更不能把本科学程机械地划分为“2+2模式”2年接受通识教育2年接受专业教育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机械人为地加以分离这对从深度上提高本科生的基础素养没有益处。当下我国一些高校正热衷于“2+2模式”而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对其从二战后一直实施的“2+2”本科教育模式(前2年接受通识教育2年接受专业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代之以四年一贯模式。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贯穿于整个四年学程撤销专门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养部”。这一做法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成为可能本科生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可以贯穿在四年学程中。


    其次以加强基础为导向塑造本科生合理的知能结构和情意结构。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认为“本科生应该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包括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在深度方面应集中精力学好一门专业在广度方面视野要涉及几门学科。应获得恰当而体面的交际能力大量的实际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熟悉人类获得知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不同价值、传统和习惯。通过多次探索应该对知识和文化方面产生持久的兴趣获得自知之明最终做到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与各种各样的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应该更加成熟获得人类所具有的宽容的性格。[6]博克的话启示我们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不仅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更要重视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建设这些课程中既包含相对高深的基本理论和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事实也是本科生形成基本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和基本工具养成基本态度的途径。最近10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正在谋求构建整合教育促进本科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即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整合正式教育过程和非正式教育过程整合教学、研究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提升本科生基础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本科教学重点要放在基础性强的课程内容上。基础性强的课程内容通常是指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力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这些原理、概念和方法是科学或学科体系的“硬核”也就是布鲁纳所说的学科的基本结构。“‘硬核’知识的智力厚度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把这些知识纳入课程就能保证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7]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教育过程的核心”。布鲁纳说“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真的这几乎是同语反复因为‘基本的’这个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恰恰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用性。[8] 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表明知识的活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而是知识结构的作用。只有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硬核)才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简化信息产生新的命题并增强其使用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认识水平的发展。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迁移。不论是通识教育课程还是专业教育课程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均要以促进迁移为目标。具体地说在教学中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方法、态度之间的联系。以知识教学为例要做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交流合作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学生应该既在本专业做到专精深入、步步为营、层层入里也要广博通达在不同学科原理和方法之间综合汇流[9] 。如果本科生不仅在知识、方法方面能做到相互融通、综合汇流而且在能力、态度、工具等方面也能做到相互融通、综合汇流那么本科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五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应实施不同的基础性教育策略。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本科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厚实的基础而专科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拥有岗位技能。但是由于本科教育已经分化为学术型(也称爱因斯坦型)和应用型(也称爱迪生型)“两E类型”且这两种本科教育类型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因此它们实施基础性教育的策略应有所不同。学术型本科教育对本科生知识基础、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要求要比应用型本科教育高得多。学术型本科教育对本科生知识基础的宽度和厚度要求、对本科生基本能力的品质特别是对本科生思维方式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要求对本科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要求远高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在学术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跨学科课程的数量和应达到的要求比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多、要高。学术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研究型、探究性教学模式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讲授型教学模式和实践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3]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

[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8.

[5][6]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36.42.

[7]李定仁.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1.

[8]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2.

[9]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原载《高等教育研究》,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