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王振: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探析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13浏览次数:188

   

    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势,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表现着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实现以文化人,要生产先进文化产品,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理解以文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让以文化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助力。

  

  习近平高度重视以文化人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创造性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以文化人的新思想新论断。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对于提升人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的历史背景


  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势,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表现着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1.以文化人是适应中国发展大势的历史选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得到极大增强,全社会显现出以多元、开放、竞争、包容、和谐、发展等为特点的新局面,整个国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新态势。面对中国发展大势,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增加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这是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打造文化软实力,在广泛的文化自信中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正是如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在中国发展大势下,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软实力,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凝聚中国力量,培育中国精神,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以文化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需要


  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3](P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强大力量。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的滋养,发挥文化的力量,坚持以文化人,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首先,以文化人是一种价值取向,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规范者,因此以文化人强调用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培育人自身,尊重和关切管理对象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这正是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其次,以文化人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它强调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现象,在潜移默化的影像中,影响人、规范人、培育人,这正是治国理政在方法上的丰富和扩展;最后,以文化人是一种与强武治国不同的治国理念,它强调在人文化成、文化滋养中完成国家治理,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3.以文化人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如何应对客观变化的社会环境,不仅关乎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关乎这两项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以文化人强调运用文化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借助人民群众自己的生存方式培育自身,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完成素养的提升。这即是说,以文化人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既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以在广泛的文化氛围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讲,以文化人是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变化,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的以文化人思想,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念的继承,也有结合国家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其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1.文化是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4](P149)这段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群体,都会受到其特定文化氛围和共同文化心理的感染,从而规范其行为、引领其发展,历史上特定民族的每一次发展,其中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与飞跃。习近平指出:“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4](P149)在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文化,反过来形成一种规范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使群体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民族、社会不断向前跃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P6)。


2.运用文化的力量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文化建设要坚定正确方向,突显宣传教育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品位,完善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引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构建。习近平指出: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玄幻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5](P2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首先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突显中华文化特色。习近平指出:宣传阐述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6](P155-156)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方式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在此过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融合。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毋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修养。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5](P154)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它们均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人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复杂关系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性认识,最终生成为特定民族、特定群体的特定文化。在此基础上,民族和群体通过发挥内在的规范力,使这些特定文化成为其成员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还是其活动本身,都需要结合人类生产生活实践,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因此,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坚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使人们在熟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所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


4.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现象。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P165)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各类文化现象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反映人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联系人的生活实际,途径之一就是将其融入到人们熟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用丰富的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6](P165)文化具有贴近群众、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文化现象,就是要利用文化的这些特点,让人们在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习近平强调的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6](P106)的具体表现。


三、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的实践路径


    “以文化人不仅是一个理论存在,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助力,需要积极探索它的实践路径。


1.生产先进的文化产品


  习近平指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4](P9)这既是说,用以人、育人的文化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无人需要、无人喜欢、无人欣赏的文化产品,注定要为市场所淘汰,也就无法实现它的育人价值。同时,文传产品也不能简单的迎合市场,文化产品必须兼具先进性和群众性。习近平指出: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现实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4](P9)这既是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


2.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坚持以文化人,突显文化的力量,必须通过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来实现。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3](P3)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各类文化现象的表面,挖掘深层次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吸引人民群众注意和理解教育内容,从而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最终成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发挥优秀文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而非落后文化的负面吸引力。


3.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已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坚持以文化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8]这既是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以文化人,首先要明确网络文化建设方向,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使其成为满足人民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其次要在网络文化中积极宣传正能量,积极回应网络中的错误思想,做网络文化的坚强卫士;最后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运用网络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6](P52)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理解以文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充分运用文化的滋养和发挥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使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感召下全面发展、团结合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让以文化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3]中共中央宣传部.*****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0.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