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沈东、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目标、问题及超越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14浏览次数:186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以来,围绕学科创设、现实依据、研究对象以及理论基础等问题,学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与学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对学科目标、存在问题、战略规划以及理想图景等问题还缺少相应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研究中的不足与缺陷而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超越单一学科发展困境与共同体认知局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与理论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培育起到示范作用,进而实现学科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创设;现代转型;范式重构

  

    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现有研究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相关的问题意识、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还没有得到明确认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设立、知识来源、目标取向以及理想图景仍然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支学科设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澄清。基于此,本文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对分支学科的设立目标进行阐述,分析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以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占据社会分工的重要环节,具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受到社会转型的内在驱动。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受益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发生转型,从政党走向国家、从全党走向全国。第二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受益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开始内在发育,中国真正出现“现代社会”;与“国家”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行调整,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开始了专业化进程。进入21世纪以后,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在社会实践层面却呈现出边缘化和弱化的态势,引起了学科共同体成员的警觉与反思。[1]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2]1978年以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参与学科分工,成为一项专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原先作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参与并融入学术研究,在知识生产中占据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分工体系的日益专业化与精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相关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分析视角以及理论构建,仍然没有摆脱“工作”“经验”束缚,难以从理论层面解释并回应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难以从学科发展层面参与并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分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挤压与抵触,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危机,[3]国家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没有全部完成,社会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2005年,原先从属于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开始独立设置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共同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样的二级学科重组,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机遇体现为:独立自主的二级学科建制,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强化了学科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挑战呈现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支撑起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制,作为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囿于结构限制,中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知识来源,窄化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论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维度。现行的二级学科重构,虽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整性,却阻碍了学科的外部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现代转型和范式重构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既是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境诊断,同时更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机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功能定位而阐发,[4]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属性而展开。有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提出,正是为了顺应这一学科发展趋势,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竞争力而作出的学科战略部署。[5]进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通过分支学科的创设与培育,倒逼主干学科的转型发展,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研究范式中的“社会”基因,以此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力,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培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困境与突破

  

    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的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一经提出,便得到学界关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相关的知识来源显得较为匮乏,学科理论准备不足,分支学科界限较为封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曲高和寡”。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奢侈的学问”,有“超前发展”之嫌;在社会学研究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空洞的说教”,有“纯意识形态”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难以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全接纳,也无法得到社会学研究的响应赞同,整体上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第一,知识来源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以来,虽然学界就相应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以及分析视角作出过相应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然而,对于一个分支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至今还没有稳定的知识来源,相关的知识构成要么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么来自社会学知识,大多简单地移植借用,原创性的知识供给还十分缺乏。学科的知识供给可以来自于主干学科或者其他学科,而这本身也是分支学科的基础。但是,作为独立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自立门户”以后,就应当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并运用特定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围绕相关论题展开研究,为分支学科的创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积累,以推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甚至可以说,有效的知识供给,是学科创设并为学科共同体成员接受的必备条件。


    第二,理论准备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以来,学界围绕分支学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探索,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社会化”“学科论”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关联性”作出了探讨,试图从社会学文本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理论支撑。这样的尝试,在学科初创期,固然有助于学科构建,但是,一个学科的稳定发展,更多的需要本学科内部的理论构建,需要立足于相关的学科议题,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质的理论成果,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存量的理论成果,仅仅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外部资源,不足以成为学科内在发育的动力。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撑,更多地体现为外部借鉴,而较少内部发育,这不仅影响到学科的外部认同,而且也阻碍了学科的内部凝聚。


    第三,学科界限封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以来,按照现有的研究,一般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学“联姻”的结果,属于二者的交叉学科。[6]然而,这种“联姻”,在现阶段更多地体现为“机械叠加”,而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具体来说,无论是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还是分析视角与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都没有专属的研究范式,相关的研究成果更多体现为“学科召唤”。更为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以来,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更多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介入,社会学对此没有过多的关注,整体上呈现出学科界限封闭的状态。这种学科界限封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隔膜与认知局限造成的,普遍存在于现行的学科体系当中,至今没有根本性改观。学科界限封闭,不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还会进一步阻碍学科分工体系中的交流合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外部发展与内在发育的瓶颈。


    其实,任何一个学科的提出与创建,必然会引发原有学科分工体系的制约,犹如新生的婴儿一般,只有发出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才能在呱呱坠地之后,健康成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虽然在知识来源、理论支撑以及学科建制上仍然依赖于母体学科,受制于母体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依赖与受制,并非是单向度的阻碍,而是一种学科培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需要在现行学科分工体系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与理论资源,为我所用,在反哺母体学科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构与范式重构,促进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的“依托发展”[7]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实证与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指向的,并非仅仅是学科创设与学科培育,终极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与领航作用形成示范,实现从学科自觉到学科自信。[8]鉴于此,基于学科目标,立足现实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要不辱学科使命,在今后的发展中强化实证研究,突出理论构建,提供政策建议,在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中,提升学术研究的解释力与竞争力。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需要强化实证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停留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内进行应然层面的规范分析,较少涉及社会层面的实然叙事。即使少有的涉及到实然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问题意识与知识生产也经不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推敲,更加谈不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9]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提出,需要强化实证研究,通过严格、规范的实证研究,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解释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树立典型示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强化实证研究有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对存量的“知识体系”进行再认识,打破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在知识供给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包围态势,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式”的评价与反思,为跨学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打开通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需要突出理论构建。任何一个学科的成熟发展,既需要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撑,又需要开展自身的理论体系构建。理论是一个学科成熟发展的标志,又是开展理论思维的基本范式,成为跨学科交流对话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有着深厚理论背景与理论支撑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最终还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提出,有效地连接了社会实践与理论构建,在强化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理论意识与理论构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构建,从学科创设与范式重构层面回答了分支学科的目标与使命,进一步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一步讲,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传统、现实目标以及未来发展,才能真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进而在学科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国家视角”与“社会视角”较好连接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基于社会“是什么”、国家“为什么”,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怎么样”,以此来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而且提供政策建议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介入社会现实议题,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后重新进入社会的通道,还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探究,来反推实证研究的科学性与理论构建的合理性,在知识生产的内循环中,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建议形成交流与对话,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政策建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建议起到一个把关与审核的作用,在强调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以及法律视角等等视角之外,查缺补漏一个“国家视角”与“意识形态视角”。


    从主干学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范式危机,[10]试图通过社会学视角的切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11];从分支学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分化的结果,是共同体成员学科自觉与自信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简单重复与机械叠加,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大背景下,表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构的学科展现。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尝试与努力,急需从“外部规划”步入“纵深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次转型,通过对社会现实议题的实证研究,构建足以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对话的理论成果,提升政策建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分工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新联系。

  

四、总结与讨论:分支学科与范式转型

  

    学界大多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看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具有“联姻”属性。然而,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并非如此,更多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型。进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学科担当,即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视角”中剥离出“社会属性”,为“单一视角”融入“多元分析”,扭转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理论构建以及政策建议注入“社会化”基因,超越壁垒森严的学科发展态势,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第一,分支学科助推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提出,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精细化的发展,是主干学科知识累积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学术研究“溢出效应”的体现。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学科过于强大,分支学科的成长则受到了抑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创设,就是为了扭转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不利态势,通过分支学科的培育,来倒逼、助推主干学科的进一步成长。也就是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范式被紧紧束缚在“国家视角”当中,难以彰显“社会实践”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恰恰就是针对主干学科发展中的这一“症结”,通过分支学科的培育,刺激主干学科的精细化,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12]提供动力源。


    第二,学科创设实现应用研究。至今为止,尚没有一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这不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创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而且还进一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知识来源与理论构建。[13]应用研究的缺位,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一大缺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出时间短,来不及开展扎实有效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囿于原理层面的应用研究,受此习惯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社会现实议题研究缺乏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创设来源于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自觉与反思,然而,分支学科的培育与推进,则需要今后不断回应社会议题,通过严格规范的应用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以及实效性程度。


    第三,学术研究连接政策建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国家“是什么”与社会“怎么样”,而对于“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切入,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甚至可以说,对于“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要么无力回答,要么简单借用其他学科的现有成果,难以作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回应,这导致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蹩脚与弱化。相关研究中,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14],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怎么样”显得短视与单一,“窄化”甚至“矮化”了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提出,在提升“是什么”“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科学性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为什么”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问题,完整而全面地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问题连续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政育人、提供政策建议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单独依靠某一个学科,难以持久性地有效推进。尤其是在全球化、多元化、开放性的社会生活中,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虚拟与实体等等各种思想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受到来自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的挑战,在学科分工体系中,同样受到其他学科知识体系与理论观点的制约。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针对性,还会被其他学科所消解,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15]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创设,在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陷与不足的同时,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培育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2]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3]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自觉与新未来[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5,(1).

[5]孙其昂,叶方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

[6]孙其昂,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8]沈东.从学科自觉到学科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再定位[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

[9]沈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及其转型[J].科学社会主义,2017,(5).

[10]金林南,孙晓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11]张建晓,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建构——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走向[J].探索,2017,(3).

[12]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学****两次重要讲话的一些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

[13]叶方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14]王瑕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本质规定及其在当代的彰显[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15]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作者孙其昂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