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曲建武: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回归“常识”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0浏览次数:501

  

    常识,百度里有这样的注释:常识即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常识,一般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为什么说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回归常识”呢?这是因为在现实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一些高校决策者们确实违背了常识。辅导员队伍建设由来已久,这是常识,这里就不做赘述了,不然就像不懂常识似的。辅导员的职业身份是什么?这个常识”还是经过了较长的时间才得来的,在此有必要简单地说一下。

  

一、政工干部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初期,大家对辅导员的身份界定就是政工干部,即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辅导员队伍主要是按照党务干部队伍来建设的。这个时期在辅导员的前面是有政治”二字做定语的,大家都清楚的,通常我们所说的辅导员就是政治辅导员,那时辅导员的工作界域也是清晰的,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至于学生事务方面的事情辅导员涉猎的并不多。

  

二、行政干部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的学生事务多了起来,这时的辅导员工作界域发生了变化。虽然文件上没有规定辅导员是行政干部,客观上辅导员基本上归属到学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当中,这时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成了辅导员的主业。在很多人看来,辅导员就是管理者,这支队伍就是做学生事务管理的。保姆”“消防员”“保育员”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小平同志讲,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由此唤醒了人们对辅导员这支队伍在高校里身份的再定位。再后来,由于我们急于把经济搞上去,由于我们过于偏重了学校的规模建设,辅导员的定位总是没有很好地解决。

  

    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争论,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20065月20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2006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发布,在此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20178月31日经教育部2017年第32次部长办公会议修订通过后的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公布,在这部带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中,再次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我们说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回归常识”,指得就是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这个“常识”。这就像你叫什么名字,别人怎么说都没有用,看看户口本上怎样写的就清楚了。

  

三、人民教师

  

    辅导员是教师,这是常识”。毫无疑问建设辅导员队伍不能违背常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决策者的思维还没有从过去本来就对辅导员的职业身份抱有的错误认识中转变过来,仍把辅导员仅仅当成了学生事务管理者,更有甚者,凡是学校里和学生有关的事都成了辅导员的事。

  

    话说回来了,学校里哪有和学生不相关的事呢?学校不正是因为有学生才称其为学校吗?有的学校把就业率”“外语过级率”“考研率”作为考核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指标,这怎么能够看出辅导员的职业身份是教师呢?这和人生导师的教学要求是不是相差的太远?其实从本质上看,上面提到的三率”都是技能性的指标,即便考核的话也应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畴,把“三率”作为考核辅导员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得怎样就是违背常识。

  

    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回归常识。这就要把辅导员当成教师队伍来建设,这是建设好辅导员教师队伍的根本。是教师,就要明确教学任务;就要明确学科依托;就要划清教学界域;就要尊重辅导员教师成长规律。可以想见的是,只要有关决策者们回归到了辅导员是教师这个常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来  源: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