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袁银传、田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据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7浏览次数:4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性上的深刻认知、情感上的深切认同、信仰上的坚定执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据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上的有效性、道义上的合法性、理论上的科学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

  

    自信,是自信主体对于自信客体的肯定性评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的充分肯定和深切认同,是对自身生命力及其价值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性上的深刻认知、情感上的深切认同、信仰上的坚定执着。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奉的,而是有充分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上的有效性、道义上的合法性、理论上的科学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1]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2],并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

  

实践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历史理论、学说、思潮最显著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首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上的成功。实践的有效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客观根据和现实基础。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理论体系形成和社会制度确立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活水与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征和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向的互动过程。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即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开展变革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4]P801)毛泽东同志还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正是由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遭到大革命”“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拨乱反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前提和历史起点。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并亲自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在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P143)并且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6]P143)这个报告实际上确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宣言书。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强调是一以贯之的。1992年,在改革开放遭受了一系列挫折而停滞不前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次重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解决了困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步走发展战略、一国两制论等。此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和中国共产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做出了新判断。党的十九大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确立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检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们的理论探索不只是为了从理论上解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解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实际地改变现存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7]P503-504)在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检验,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且指导社会实践,发挥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初在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不得不照搬苏联模式,走苏联的路。随后,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端,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开始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期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但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快速地超越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从实践层面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在实践探索中丰富和发展自身。恩格斯曾经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P562)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解决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一种道德伦理主义的批判思潮,又不是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解构,更不是建立包罗万象的永恒真理体系,而是强调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和建设新世界,强调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


    在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进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这个鲜明主题,先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而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新篇章。

  

人民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撑和合法性根据。


    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矫正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本末倒置的观念,走向历史的深处,从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出发,深刻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所持的英雄史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P28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0]P42)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总结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把官僚国家改造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崭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式国家,消灭任何官僚特权,把国家官僚改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由人民自己选举并可随时罢免的人民代表取代旧式官僚来管理国家,使人民代表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向他的选民和人民负责,定期向人民汇报工作,由人民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决定他们的去留。


    是否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承诺并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判断无产阶级政党与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试金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并且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实现了科学的实践观与群众观的内在统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P1031)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在于我们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的是一场人民战争。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经验是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积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12]P368)随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群众观,深刻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力量源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功和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群众观的内在统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3]P342)事实上,改革开放当中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在诸多场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阐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4]P280-281)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且实施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记也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人民主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时,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5]P70)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记也强调: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16]P81)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7]P2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功和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去我们搞革命,是为了人民翻身求解放;现在我们搞建设,是为了人民富裕求发展。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利益关系的巨大变革与深刻调整,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力和利益,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利益关系。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将群众利益作为衡量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且对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及其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途径和方式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共产党人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2年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同5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记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P7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9]P18)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与群众观内在统一起来的高度自觉。


    总之,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合法性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它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等等,作为自己的道路选择、理论追求、制度安排、工作检验的根本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因此能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和建设成效的最终裁判者,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泛而深切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主体根据、道义力量和合法性基础。

  

真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来源于真理,真理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取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20]P313)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学生保尔·拉法格曾经写道: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情上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他确信,每一个不为资产阶级利益影响,不为阶级偏见所蒙蔽的公正人士,必然会得出同样的结论。”[21]P68)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首先是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科学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而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开放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同时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检验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实践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创新发展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道路,必须随着实践、时代、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经典可依,也没有成例可援,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独立的探索。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特点,及时总结实践新经验,提出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新办法,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所检验和证明,并且将继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检验和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获得极大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97日发布的初步核实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人民币,据此推算,2010年比1978年增长110倍。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位中,中国从1978年的第十位跃升为2010年的第二位。[22]P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充分证明,在当今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任何其他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总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成功之路。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就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坚定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3]P12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4]P70)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

  

参考文献


[1][2][3]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党史国史这门课必须修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6-271.

[4][1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6][12][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16][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2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2] 陈锦华,等,著.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作者袁银传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亚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