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金民卿:重大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逻辑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8浏览次数:288


摘  要任何科学思想都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深度回答。习近平放眼全球视野,深度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贯通历史与现实,深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度回答了“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面对风险挑战,深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通过对重大时代之问的剖析和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高度。


关键词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生逻辑;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任何科学思想都是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都是时代精神的智慧精华,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个时代的哲学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①。深刻把握时代与思想的关系,是理解一种科学理论深层意蕴的关键。“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②全面准确地把握、深入系统地回答时代问题,也就是对时代本质的深层次阐释,而对事物本质的深度揭示正是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和生命所在。习近平历来高度重视问题导向思维,突出强调实践和理论创新中的问题意识,致力于“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③。正是通过对重大时代之问的深度剖析和系统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释放出璀璨的真理光芒。


一、放眼全球视野,深度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类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基本问题,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那么,当今人类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本质和阶段性特征是什么,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怎么样,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哪些,解决人类问题的出路何在,等等。这些问题也就是“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习近平围绕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观点。


    当今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大的历史时代。科学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本质,是解释和回答重大时代问题的前提。对此,习近平作出明确判断:当今时代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大的历史时代”,时代的本质、主要矛盾及其所决定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当今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也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明确指出的“资产阶级时代”④、列宁所说的“大的历史时代”⑤,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全世界成为主导社会形态的历史时代,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状以及人类摆脱这种不合理现状的追求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危机的阶段性爆发亦是必然之事,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有力证明。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的本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现状和世界的基本格局,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平衡不稳定的世界局势。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其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逐渐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向世界范围蔓延。资产阶级的剥削特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强国凭借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方便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致使富者愈富、贫者愈穷,全球分化日益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获得独立的国家难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梦想,要么发展不起来,要么即便获得某种程度发展但摆脱不了资本主义大国的控制,要么为了捍卫独立主权而遭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制裁或爆发“颜色革命”而陷入了混乱。这就是说,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势必带来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严重不合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沉渣更是不时泛起,帝国主义战争的危险时时存在、从未消除,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阻碍重重。不合理的世界格局和旧的经济政治秩序必然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而难以继续。一方面,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手段等发生了重大改变,两个阶级、两种制度的斗争呈现新的特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形成联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虽然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正在上升,中国的世界性影响力日益增强,作为上升的和平力量积极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世界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旧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终将被打破,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将会得到建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成为当今世界秩序变动的总体态势。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打破旧的国际秩序势在必行,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习近平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强调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明确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⑥。


  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人民紧密相连,不同文明相互交织,全球局势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势的总体和平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并随时突发,世界经济态势的持续疲软,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两极差异的继续扩大,传统安全威胁未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又产生,各种世界性难题此起彼伏,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全球性难题,更不可能退回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各个国家应弱化成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基于这种情况,习近平提出,为了应对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引导经济全球化向正确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互动。但是,近些年来,局部地区的战乱冲突时时发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疲态仍未摆脱,这些问题被某些人归结为经济全球化的恶果,于是反全球化的呼声不绝于耳,逆全球化的浪潮难以平息。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经济全球化本身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化的控制、资产阶级在全球追逐剩余价值和掠夺资源、国际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全面准确地、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在发挥其合理性的同时避免其危害性,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⑦


  树立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涉及国际关系和外交问题时多次讲到义利观问题:“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⑧,“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⑨。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的合理内核,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展现了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外交担当和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性,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内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对辩证法科学运用的具体体现。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借鉴中国古代使亚欧非互相联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使东西方连接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广的视野,提出了“一带一路”全新的对外开放重要举措。他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⑩通过“一带一路”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思想,“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其践行,既能够弘扬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与期许,又能够与沿线国家实现利益共赢的优势互补,对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形成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新局面意义重大。


    总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以广阔的全球视野,深度剖析了当今时代的本质和阶段性特征,当今世界基本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对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给出饱含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深层次、系统性地全面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方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贯通历史与现实,深度回答“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五百多年历史,历经六个阶段,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特别是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走向制度实践,从远大理想走向社会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篇章。自那时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繁荣发展。


    虽然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其成长的过程中却总是充满着坎坷与曲折。正如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中曾经多次出现反复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从20世纪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背离了十月革命的重要原则,深陷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遭遇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西方“和平演变”和内部问题的长期交织和夹击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发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而进入了历史低潮期,西方世界欣喜若狂地发出了“社会主义失败”“马克思主义失败”“历史终结”的欢呼。但是,这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厢情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没有丧失自己的坚定信念,邓小平当时就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1}。就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喧嚣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进入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则进入了新时代。当然,世界社会主义能否在21世纪真正走出低谷,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环境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再次走向繁荣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习近平对这个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可逆转。“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对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判断问题。对此,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判断没有过时,“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不可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虽然实现最终目标要经历很长的过程,虽然前进道路必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曲折,但是资本主义最终要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要胜利、共产主义最终要实现,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表明,虽然当今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改变内部统治和国家治理方式,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难以克服自身的内在矛盾,必然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可动摇。习近平反复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3}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这个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一旦动摇就会在思想上滑坡,在行动上堕落。虽然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虽然远大目标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共产主义决不是什么遥遥无期的空想,“应当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14},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包含着共产主义,都离不了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依据。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逻辑依据就在于共产主义理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这一前提和依据。“我们依据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这样整个逻辑才成立。如果前提都不要了,就完全变成了实用主义。要回到我们的本源上去认识。”{15}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16}这样就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有机贯通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基本纲领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践中的共产主义,就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习近平原创性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他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实践,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方面的创新发展:“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19}。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强大生命力,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和强大的信念力量,当然也包括必要的经济支持;同时也给许多努力摆脱资本主义控制、走向新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方案。与此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深陷危机而难以自拔,出现了治理困境、政党倾轧、社会撕裂的乱局。两相比较之下,人们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更多原创性成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更大活力,带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走向新的发展,两种社会制度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也将会发生历史性改变。当然,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总之,习近平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立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深刻分析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之问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度回答“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华儿女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国人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没有建立先进的制度,中国的命运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又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努力,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奠基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开创时期,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推进时期,如今进入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当代中国处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


  标志着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的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面临的主要矛盾、重大问题、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走向繁荣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就是“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习近平对这个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思考,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许多重大的理论观点。


  当代中国新的发展方位及其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1}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等方面,系统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定内涵和基本要求: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把历史与现实、目标与路径、国际与国内贯通起来,定标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奋斗的新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明确了制定新的政策决策的现实依据和工作要求,同时也明确了理论创新成果的发生基础和现实针对。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它凝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艰辛探索,集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推进、发展不同时代的成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它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将会迎来复兴和发展;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神话,打破了许多国家对西方路径的依赖思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当代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重大任务。新时代不仅仅意味着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意味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作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呈现出新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例如,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民生福祉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增长,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有待进一步合理,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能不能着力解决好这些新矛盾新问题,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作出了“两个没有变”的重大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提出了“三个牢牢”的实践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就是说,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基本方略。习近平紧紧抓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重大基本问题,形成了以“八个明确”为核心的丰富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他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提出了以“十四个坚持”为根本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征程和新战略。习近平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分为两个重大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总之,习近平科学判断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科学揭示了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方略、谋划了新的发展征程、制定了新的战略部署,对“当代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之问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向新高度。


四、面对风险挑战,深度回答“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断进行伟大自我革命中领导和实现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并正朝着强起来的光明前景开拓前进。


  随着执政时间越来越长,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党自身的状况也发生了一系列广泛深刻的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大危险”尖锐严峻。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造成严重伤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这些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2}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得住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甚至质疑的重大问题。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习近平对这个重大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和科学论断。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及其实现路径。习近平反复强调,不论到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决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质本色。“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曲折探索之中,熔铸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之中。新时代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就是要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应对新的矛盾和挑战,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及其当代发展。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24}近百年开拓发展的历史雄辩地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自我革命勇气、自我更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是一个从不掩饰自己失误的光明磊落的先锋队组织,不仅敢于而且善于知错、认错、纠错,不仅敢于而且善于清除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从严从实管党治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下大力气狠抓党的建设,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风格,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思想,并把它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创新、鲜明特点和重大经验。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就是要管全党、治全党,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制度、纪律、作风、反腐等方面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全面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的党建新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起来,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好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革命。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根本原则及其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从那时以来,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接续奋斗,走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推进等不同时期,不断把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境界。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既是以往历史成就的高度凝结,更是未来发展的崭新起点。新起点呈现出新矛盾,新矛盾提出了新要求。破解新矛盾,适应新要求,完成新任务,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凝聚强大力量,这就更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凝聚起全体人民的集体智慧,形成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他领导制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对这个重大原则作了全面展开。例如,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经济建设必须贯彻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社会建设必须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军队建设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求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及其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就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6}。根据这个总要求,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通过贯彻落实这些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牢牢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使党、国家和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习近平冷静分析了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科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鲜明品格,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科学论断,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全面部署,对“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之问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新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概括地说,“人类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等问题,是当今时代最本质、最深层的问题,是需要思想家用深刻智慧去探索和解答的重大时代之问。习近平既放眼人类大历史和全球大视野,又牢牢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实际,对这些重大时代之问进行深层次的本质性研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高度。

  

注  释


[]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

②集权问题[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③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9849月)[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

④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⑤打着别人的旗帜(19151月以后)[A].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

{10}{20}{21}{22}{24}{25}{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060106061262061-62.

{8}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17117日)[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8443.

⑨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记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69.

{11}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12}{16}{19}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15日)[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7115-

116110.

{13}{2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71日)[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32-33.

{14}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15}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201559日)[A].*****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2016133.

{17}{18}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15日)[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21.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