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刘湘东:革命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发掘与应用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8浏览次数:356

 

摘  要以歌颂革命英雄和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革命美术作品,对于宣传革命理想、传播正能量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发掘革命美术作品的新价值,发挥革命美术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经典革命美术作品的内涵解读要因时而进,现代革命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要因事而化,革命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要因势而新。在新时代,要积极运用革命美术作品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要抓住不同年龄群体的特点,运用革命美术作品分门别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运用革命美术作品的资源优势,有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关键词革命美术作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营养剂。以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美术作品,因为直观形象且富于感染力,极大地增强了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性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持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旗帜鲜明地指出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畅神怡情的个人功能,还具有广阔的社会教化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革命美术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革命美术作品从核心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视觉效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真理基础、实践基础以及价值基础的质朴反映,其现场感与震撼力是普通说教无法比拟的,具有鲜活与强烈的教育效果。

    革命历史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的绘画以及烈士陵园里的雕塑一直都是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团教育活动的生动案例。在新时代,红色旅游胜地纪念雕塑的盛行以及各种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兴起,亦是国家重视革命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明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资源的革命美术作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正被赋予新内涵,发挥新功用。

一、不同时期革命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评析

    革命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创作环境和解读角度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相应地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革命美术被认为是受苏俄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影响而形成的美术思潮,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抗战时期因为宣传救亡图存得到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于文化重建的需要和政治自觉,革命美术受到重点关注和扶持而获得极大发展。虽然在各个历史阶段,革命美术创作的动因不同,功能也有较大区别,但都强调宣传革命理想、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中国的革命美术作品,在各个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对民众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一)抗战时期革命美术作品的鼓舞作用

    在持久的抗战期间,全国掀起了以宣传救亡图存、鼓舞军民士气为主题的革命美术活动高潮。其间,犹以唐一禾的《七七号角》和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最为引人瞩目。油画作品《七七号角》创作于1937年,表现了一群过去不问国事的书生学者走上街头,宣传抗战或者直接拿起武器投身战斗的感人场面;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与担忧,但却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和期望,显露出全新的民族精神。而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预示着一个虽然瘦弱但依旧有力,虽被束缚但充满反抗精神的巨人的觉醒,具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和巨大的号召力。两幅作品一经问世,即被印成传单在抗战军民中广为发放,使迷茫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斗志。

(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美术作品的促进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革命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功效都发生了改变。在国统区,主要是廖冰兄、李桦和黄新波等进步艺术家创作的以反独裁和反压迫为主题的漫画和版画,如《怒潮》,在解放区则是以古元和彦涵为代表的革命版画,如《向封建堡垒进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重要历史关头,文化艺术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既有强烈的批判性,又有巨大的号召力,对于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旧政权,鼓励民众投身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十七年”革命美术作品的激励作用

    “十七年”美术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美术创作。当时,中国主要的美术创作都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与“双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主要目的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为新生的共和国正名;二是为革命战争中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树碑立传;三是激发人民保卫新政权的斗志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是革命美术创作的主要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划时代的作品。石鲁的中国画《转战陕北》、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冯法祀的油画《刘胡兰》以及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等等,都是具有强烈的革命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在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中,作者塑造了两个虽然衣衫褴褛,因饱受饥饿而异常清瘦但依旧精神的红军战士形象:年长的在吹着竹笛,年少的则依偎在他身边,出神地看着远方——从小红军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的希望。此外,还有其他的像靳之林的《南泥湾》、董希文的《红军过草地》、全山石的《英勇不屈》等作品,或表现革命先驱的艰苦创业,或颂扬牺牲的革命志士,主题鲜明且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艺术指向和精神特质。这些作品在报刊杂志和教科书中反复宣传,触及人们灵魂,引发思想共鸣,激励民众为了远大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

(四)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推动作用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家开始重视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绘画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通过中宣部专项创作项目以及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扶持,艺术家依据个人的理解重新构建革命美术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一些画家凭借重大题材创作在全国美展中取得佳绩,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美术的影响。沈尧伊的《遵义会议》、陈坚的《南京受降》、宋惠民等的《攻克锦州》等作品,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子弟兵为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激发了人民的觉醒和自信。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来自人民又为人民服务,艺术家只有扎根生活、熟悉人民、了解人民对艺术的需求,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认可;反过来又引导人民的精神追求,激励人民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新时期的众多重大历史题材和革命美术作品,正是表现了人民的丰功伟绩,表现了艺术家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反映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信心。民众在参观作品时感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悟和心灵洗礼,那一刻美术作品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革命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掘

    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一是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现代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技术诽谤我们党和政府,丑化英雄,扰乱青少年的心智。一些反华势力利用媒体煽风点火,具有较大的欺骗性,使得我们多年经营的英雄和先烈形象受损,极大地干扰和破坏了革命传统教育。二是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的年轻人接触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再加上大量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大打折扣。抽象的文字和简单说教并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往行之有效的办法,放到现在未必奏效。面对新的对象,我们必须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三是教育的手段和渠道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报纸、广播加墙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简单,已不太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寻找更为直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新课题。时代与环境的改变赋予了革命美术作品以新的内涵。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内涵与价值,我们必须有与时俱进的解读。话语对象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跟随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显性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先决条件。当代的革命美术不仅要表现先烈的英勇业绩,还要表现他们通过奋斗换来的美好生活,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新时期的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革命美术创作,势必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在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和主题上都必须切合时代主旋律,满足人民的审美和心理期盼,获得观众心理上的认可和行为上的跟随。

(一)革命美术作品的内涵解读要因时而进

    对于老一辈人而言,经典的革命美术作品蕴含的价值旨向非常明确,但对于新生代而言,其内涵就并非那么清晰。时代变化、价值观差异以及舆论导向的偏离,都可能将原本非常鲜明的主题弱化甚至歪曲。对于当代革命美术作品的解读,我们无需还原作者当时的创作动机,而应该关注的是对经典革命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作现实的分析,弘扬其积极向上的精神,撇除因时代局限而导致的非主流元素,拉近作品与新生代的距离,引发共鸣进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现代革命美术的创作方法要因事而化

    不可否认,革命美术创作已不再是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但革命美术创作中所弘扬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却是不朽的。今天的革命美术当然不可能再重点表现阶级斗争与救亡图存等主题,而是应该传播生活中的正能量,表现和平时代的美好生活。新时代对美术创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对于革命美术题材的拓展和价值功能的开发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创作主题和题材变了,创作手法也变得愈加丰富。除了宏大壮美的纪念碑式构图和辉煌壮丽的色彩以外,许多平凡的视角、朴实的色彩以及意象抽象等多样化的表现语言,都出现在革命现实主义美术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当中,使得当代的现实主义革命美术创作更具创新精神和活力。

(三)革命美术作品的审美品鉴要因势而新

    新时代对革命美术作品的解读应该顺应时势,必须照顾新生代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避免产生心理鸿沟。以詹建俊先生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作品表现的是一群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八路军战士的形象。现在的青年人对于那段惨烈的历史已难以想象,过分强调八路军的英勇和光辉已难再引起共鸣,但如果从现实切入历史,强调青年人的共性即都有理想和爱情,都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解读容易触及青年人的心底,让他们在惋惜与感动中对历史中的同龄人肃然起敬,从而产生认同感。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命美术资源的灵活应用

    在新时代条件下,革命美术作品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优质载体。如何用好革命美术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代美术界和教育界的共同任务。

(一)积极运用革命美术作品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制高点

    20世纪后半叶,人们接受的革命传统教育大多源于政府的宣传和学校课堂。因为境外的负面宣传被阻断,政府通过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手段塑造何种形象,群众接触到的就是什么样的形象,善恶美丑,一目了然。这种程式化的艺术形象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可能存在局限性,但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思想意识宣传而言,则是必不可少的,这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皆有先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的发达以及众多的社交软件和新媒体工具的迅速普及,大众接触信息的范围与内容变得更加广泛。网络上信息量大且监管困难,敌对势力利用新技术和手段抹黑革命先烈,许多英雄形象和历史面貌被歪曲,在青少年中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利用新的信息媒体重塑英雄的正面形象,还原历史真相就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革命美术作品传播面广且生动直观,是辐射力较强的教育资源,利用革命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手段。城市的纪念雕塑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可以和英雄在一起,感受英雄魅力,这就抢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这正是革命美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手段的巨大优势。把握住这种优势,也就抢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制高点,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

(二)充分把握不同年龄群体特点,运用革命美术作品分门别类进行教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基本上立场分明。除了少数遭受过政治冲击的人群以外,人们对于革命英雄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像《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英勇不屈》和《艰苦岁月》等作品刻画的那些革命英雄鲜活的形象,对他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而稍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就出现了分化,有的坚定地相信,有人半信半疑;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要积极争取。挑战最大的是“90后”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历史已经久远,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教育的动因和效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给新生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事实上,新生代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个性张扬叛逆又有主见,难以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面对身心情况复杂的受教育对象,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群体的身心特点和生活习惯,利用健康的艺术作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英雄和榜样的力量重建人们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家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之功能。

(三)充分运用革命美术作品的资源优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思想教育话语权不会天生就有,而需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借助于话语优势而生成。善用其言,说服有道。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善于利用革命美术作品这个直观的优势资源,我们就会比其他力量更容易掌握话语权。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排他的,一切与政府意见相左的皆被禁止,但是新时期的情况相对复杂,境外势力的渗透变得更加隐蔽。我们如果还局限在传统的杂志报纸宣传和课堂说教,就会被别人抢占先机。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网络上的混淆视听很容易得逞,但在美术馆和纪念馆颠倒黑白却不可能。控制了经典革命美术创作,就是守住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党和政府陆续推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及现实主义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都基于此种考虑。年轻人在那些经典的革命美术作品面前将所感受的视觉冲击转化为心灵震撼,再通过英雄事迹的适当解说,教育效果远超课堂。

    在新时期复杂的形势下,面对更加敏感和细腻的受众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寻求全方位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持久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利用公共纪念雕塑和美术馆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直观易于接受的特点和优势,抢占道德制高点,生动灵活地解读革命美术作品所弘扬的价值观,消除国际国内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们利用革命美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只要我们积极利用资源、丰富教育手段、强化教育效果,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走出新路子,凸显新价值。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李民,蒋洪新.时代精神的回响[M].长沙:湖南师大学出版社,2017.

[4]朱沙.苏联美术与新中国油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5]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7]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