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二届全国社科青年论坛综述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7-12浏览次数:384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学者最具勇气和锐气,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责任与伟大使命,勇敢担负起捍卫、开拓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勇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开路先锋、改革闯将。

    为充分整合全国社科系统青年研究力量,充分履行青年学者在“立时代潮流、发思想先声”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青年学者“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621,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社科青年论坛在成都召开。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20家地方社科院,以及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30多家高校、10余家地方党校和实务部门的代表150余人展开研讨。

一、开幕讲话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在开幕讲话中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激情洋溢地向与会者全面介绍了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并介绍了四川省社科院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李后强表示,今天会议的精神,就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青年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旨在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研诚信建设,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青年学者的力量。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出现了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新时代有新机遇和新平台,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指导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不二法宝;新时代要展现新精神树立新志向,我们新时代青年学者的任务就是锤炼科研诚信素质,加快增强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新时代要有新本领和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的批评是及时的和必要的,未来的社科研究依然需要耐住寂寞,经住诱惑,矢志不移。最后,李后强呼吁,新时代呼唤新青年,大使命呼唤大担当,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担当起思想先锋,担当起引领未来的先锋军,在科研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立新时代潮头,做时代思想的弄潮儿。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张国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社科学术人才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发扬精神、加大干劲,落实新时代青年发展规划,推动青年科研领军人才茁壮成长。张国春对第二届全国社科青年论坛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社科青年学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广大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继续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要讲究责任为先,做学问就是要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意志,新时代我们青年学者使命艰巨,责任重大,前途光明,希望在座的和全国广大的社科青年学者都能够早日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面向未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在发言中强调了举办全国性社科青年论坛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对主办方之一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表示感谢。罗文东表示,201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国际来看,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英国宪章运动结束17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从国内来看,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井冈山会师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际局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给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天下为己任,勇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在为人民做学问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乐章。同时,罗文东向与会嘉宾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网的定位与职能,并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井安研究员宣读主办方关于此次论坛论文获奖作者的表彰决定,邀请出席论坛的嘉宾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同志为获奖作者现场颁奖并合影留念。

二、作者代表演讲和评议

    论坛的中心环节——作者代表演讲和评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方茜研究员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利荣,论文是《清代丛书刊行与经学传承初探——以两湖地区为考察中心》。任利荣在演讲中认为,印刷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古代的印本世代初创期是在隋唐和五代,但又有区别。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与隋唐技术的区别是官府开始参与。到了元明清时代则是雕版印刷的守成时期,元代雕版印刷漂亮美观,明代前期继承了宋元时期的技术和特色,但到了明后期则开始参差不齐,清代整个雕版印刷的水准都比较高,也是雕版印刷术最为繁荣的时代。明清时期两湖地区丛书刊行和经学传承集中于康雍乾时代,造诣仅次于山东和江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记载和重要成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宋雪玲的点评是:清代丛书刊行和经学传承的论文,为大家在印刷和古籍传承技术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书本刊行看时代学术的发展,这个研究角度很新,研究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作者的文献研究基础非常扎实。值得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在于,文章的题目和内容相对出现了一点偏差,在文献的学术传承上也比较少,这方面可以加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揭昌亮的演讲论文题目为《中国农业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吗?》。揭昌亮强调,中国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研究农业增长与环境问题意义重大。他的论文将时空因素纳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框架,基于1988-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分析在不考虑和考虑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情形下,对中国农业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之间的EKC关系进行检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卢阳春研究员的点评是:这篇文章对农业面源污染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两方面扩展开去,将时间与空间两个因素分别在四种假设条件下对农业增长与化肥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农业EKC检验,采用的方法是非常先进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值得社科研究者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詹诗渊的演讲论文题目为《论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多重方法视角下的统一解决进路》。詹诗渊认为,我国的法定物权种类太少,导致诉讼累诉,不能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故对物权法定原则须进行反思。在我国,对物权法定缓和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制度对习惯法物权进行确认,构造为“成文法物权+习惯法物权”模式。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白利寅的点评是:这个选题非常有意义,体现了社科院研究生在法学研究方面多角度、多理论、多模型的特色。值得改进的地方有:本篇文章使用的规范分析很多,实证分析较少,对案例及判决并没有进行梳理,让读者只看到很多数据堆积,缺少事实辨理,比如习惯法的适用问题等等。在社科研究中,指导性案例并不是司法解释,总之本文还值得从新型权利等方面再做思考。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梧挺发表了题为《“南海之昆布”:唐代东亚昆布的产地、传播及应用》的演讲。胡梧挺认为,昆布是一种可食用的海藻,其药性及功效很早即被本草典籍所记录。唐代东亚昆布主要由新罗和渤海国向唐朝输入,而日本并未向唐朝输出昆布。昆布在唐代东亚各国的应用略有不同:在唐朝主要用作药材;在新罗和日本主要作为食品,也兼做药材;在渤海国则被视为珍贵食品,同时渤海人也已了解其药用价值。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何杰峰的点评是:本篇论文最突出的创新有三个方面,一是文献梳理和总结上十分到位,尤其是中日朝三国文献的比较分析;二是关于选材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很大的历史功底和专业类别史观;三是文章中大量图表的使用,可以让不熟悉这个领域的读者都能够很直观地欣赏这篇文章和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十分具有新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副研究员李茂的演讲论文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产业关联网络比较研究》。李茂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驱动力是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他的论文展示了四个直辖市产业关联网络的基本布局,对比、分析和解释了平均路径长度、最大直径、聚类系数等拓扑特征,并进行网络社团分布聚类。文章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朴的点评是:论文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产业机器关联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结果,足以体现作者在城市和现代产业研究方面具备扎实的功底,基础理论十分丰富,经典文献阅读也十分充足和到位,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是文献可以继续更新,以应对更新更快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吴真的演讲论文题目为《环境行为的亲子互动方式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探析——以济南市青少年家庭为例》。吴真认为,研究发现,青少年与家长的环境行为互动并不对等,仍以亲代对子代的教导为主。在多个考察因素中,“民主—平等”型代际关系对环境行为互动的正向影响尤为显著。他的论文试从家庭亲子互动的角度讨论未来在家庭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蔺的点评是:这篇文章突出了几个重要的点,环境行为的分类与聚焦,这是切入口;青少年家庭中亲子关系与当代转型代际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实施环境教育的现实可能性。文章对我国建设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手段也提出了建议,然而怎样进行可持续的惯性影响,还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侯蔺建议,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如何塑造的特殊作用再做突出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婷演讲的论文题目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赵婷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理想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真正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梦兰的点评是: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包含四个层次,分别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国家与国家命运共同体、国家—区域命运共同体和无国界零差别命运共同体,文章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实现路径,这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有助于实现全面现代化努力提高我国国际政治和理论话语权。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春秒演讲的主题是《众声喧哗时代中等收入群体网络发生特征调查》。韩春秒认为,在互联网空间,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网民构成的主体,更是网络发声的主体,成为越来越庞大的、隐蔽无数不确定因素的网络力量。研究认为,官方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需遵循客观规律:一要“降低隐患”,二要“凝聚共识”,三要“铸造合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晖的点评是:这篇研究文章具有几个特色:跨界研究,这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新常态;选材角度新;经世致用性。该文章研究的是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新闻理论方面重点就是发展新闻学学科,类似的研究对于传统新闻学的发展将意义非凡。

三、分论坛观点集锦

    作者代表演讲和评议环节之后,论坛还举行了人文、经济和法政三个分论坛,给广大社科青年发表学术观点、阐述学术见解搭建了平台,为社科青年展示才华、展现青春风采提供了舞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人文分论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渤海国史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胡梧挺:唐代东亚昆布的产地、传播及应用

    昆布是一种可食用的海藻,其药性及功效很早即被本草典籍所记录。而由于历代医家所见昆布之基原植物有所差异,导致诸本草典籍关于昆布的形态和产地记载有所不同。通过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相关典籍记载的昆布相比较,可以确定唐代昆布的基原植物应为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通过对中日韩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推测唐代东亚昆布主要分布于渤海国南海府、龙原府、安边府、新罗良州东莱郡、日本陆奥国等沿海地域。唐代东亚昆布主要由新罗和渤海国向唐朝输入,而日本并未向唐朝输出昆布。昆布在唐代东亚各国的应用略有不同:在唐朝主要用作药材;在新罗和日本主要作为食品,也兼做药材;在渤海国则被视为珍贵食品,同时渤海人也已了解其药用价值。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李晖:习近平体育思想形成的四个维度

    习近平从体育精神传承与体育创新发展的统一中形成新体育思想的历史维度,从体育交流与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统一中形成新体育思想的世界维度,从体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观与体育强国、“中国梦”的统一中形成新体育思想的价值维度,从内在价值认知与外在实践要求的统一中形成新体育思想的实践维度,四个维度分别从纵向、横向、内向、外向四个层面出发,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新体育思想体系。习近平体育思想所蕴含的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思维、新体育价值观、新体育实践观是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和深化的重要理论动力,正在对体育改革、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等体育发展的重要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春秒:众声喧哗时代中等收入群体网络发声特征调查

    在互联网空间,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网民构成的主体,更是网络发声的主体,成为越来越庞大的、隐藏无数不确定因素的网络力量。为了解中等收入群体网络发声的行为特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城市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发声日趋理性,总体积极正向;追踪社会热点,舆论影响巨大; 关注境外网站,信息渠道多元;“信息茧房”渐成,不确定性增加;关注阶层利益,旁观政府形象。因此,官方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需遵循客观规律:一要“降低隐患”,二要“凝聚共识”,三要“铸造合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波涛:从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论断,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智慧社会”建设战略的前提。从分析信息社会理论的脉络入手,从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两种视角分析智慧社会的双重演进过程,并归纳出智慧社会在技术基础、经济基础、主体结构、治理模式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宋雪玲:构建浙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研究

    加快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建设文化浙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浙江省在博物馆建设、考古、大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传统古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一段时期,构建浙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推进特质遗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传统工艺振兴,推进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昕沫:“欧亚空间”视野下“中国东北史”的历程与建构

    基于“中国东北史”的国际性特点,结合20世纪中国东北史的特征,我提出“中国东北史”(Chinese History of the Northeast/Китайска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ая История/中国東北部の歴史)概念,并将其置于“欧亚空间”视野之下进行考察和论述。从三个部分来论证:第一部分以空间为视野梳理了20世纪中国东北史中的东北一地;第二部分以欧亚空间为视角考察了中国东北史的若干传统研究领域和中国东北史的学术使命;第三部分对欧亚空间视野下中国东北史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线索提出基本设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利荣:以两湖地区考察清代丛书刊行与经学传承初探

    清代经学文献据《清人著述总目》初步统计有20403,存世且影响深远者十之八九赖丛书以传。经学文献的传播流布一方面依靠专收经学著作的经学丛书,另外则依靠不同类型文献的汇编丛书。汇刻之风自清初到清末,这些丛书的编纂、刊刻、流布可以说构成了清代经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两湖地区自古文化发达,具有“兼收并蓄,汇通诸家”“致知力行,知行并重”的特征。清代承继宋元明以来的文化学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综观清代两湖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与当时文献的刊行流布状况高度吻合。罗伯特·达恩顿在《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中言:“书籍联系着极其广泛的人类活动——从捡破烂到传达上帝的声音的一切事。它们是匠人的产品、经济交换之物、观念之舟以及政治和宗教冲突的要素。”因此,从书籍史的角度来重新关照清代两湖地区经学发展是一个新的尝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严欢:欧阳江河的“亡灵”观及其长诗写作的文

    欧阳江河,1956年生于四川泸州,“第三代”重要诗人。死亡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终极问题,也是文学的一大母题之一。海德格尔的哲学向我们指明了人可以借诗的语言去实现再一次的栖居,这栖居便意味着某种永恒。而从布鲁姆的理论来说,经典的诗人在语言中的栖居正是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生出”了后来诗人,又成为后者的焦虑,后者不断努力想要走出其阴影而成为独立而强大的自我。欧阳江河则称这种影响为“亡灵”,并确实为身上汇集着许多亡灵这一事实感到焦虑。一方面他崇敬这些亡灵,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新的亡灵,通俗一点说,就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这种追求在他晚期的创作,尤其是《凤凰》这一长诗体现得尤为明显。


经济分论坛:

北京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李茂:我国四大直辖市产业关联网络比较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驱动力是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利用产业关联模型,展示四个直辖市产业关联的总体情况,对比分析四个直辖市产业关联网络的拓扑特征和内在结构,有助于了解四大直辖市产业关联的内部结构,也有助于分析与阐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产业关联中存在的重点关系,为我国新时代区域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利用最新的四个直辖市投入产出表,提出了以四分位数为阈值的邻接矩阵设定方法,构建了沪津渝四大直辖市的产业关联网络模型。展示了四个直辖市产业关联网络的基本布局,对比、分析和解释了平均路径长度、最大直径、聚类系数等拓扑特征,并进行网络社团分布聚类。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今后研究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江西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所助理研究员揭昌亮:中国农业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吗?

    中国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研究农业增长与环境问题意义重大。我将时空因素纳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框架,基于1988-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分别在不考虑和考虑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情形下,对中国农业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之间的EKC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方法将总体化肥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驱动下的排放量,通过检验不同驱动诱因下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EKC特征,分析农业增长如何通过各种效应来影响化肥面源污染排放,找出EKC形成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

    ①中国化肥面源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污染的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和河南、湖北等中部农业大省;

    ②无论采用何种估计方法,化肥面源污染与农业增长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时空因素的加入没有改变EKC曲线的形状,但改变了拐点出现的时间。考虑时空依赖后,“倒U型”曲线拐点所对应的人均农业总产值比不考虑时空依赖时增加了59.9%

    ③中国目前仍处于化肥面源污染随农业增长水平提高而加剧的阶段,各省农业发展距离EKC拐点的出现还有很大距离,农业增长过程中仍然会产生更多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

    ④农业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影响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其中规模效应会加重污染,并推迟EKC拐点出现的时间;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会减轻污染,并促使EKC拐点提前到来。中国化肥面源污染EKC曲线如果想经历更平缓、更短的拐点路径,取决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的较量与博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庄斌: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法理认知与立法回应

    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改革渐次在立法层面获得回应,2014年修正的《行政诉讼法》与2017年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将土地经营权法律化。然而,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法律表达方式学界还远未达成共识,这显然不利于将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改革落实到法律层面。通过对当前学界五种具有代表性学说的评释与审思,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类所有权法律地位允许从其中派生出新型用益物权——土地经营权。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民法典物权编编纂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法的大好良机,其中前者解决土地经营权的权利身份问题;后者在于从法律制度层面完整确认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置改革。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石森昌:基于云智库的地方社科院智库服务能力建设路径

    云智库利用互联网汇集专家学者、数据资料等资源提供综合智库服务,实现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地方社科院通过运营管理云智库平台,实现智库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智库服务能力。通过建设运营云智库平台,为党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社科院能力建设从保障提供高质量公共政策决策咨询方案,转向为政府获得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服务。地方社科院依托云智库平台应重点加强决策咨询组织管理能力、数据服务能力和专家服务管理能力等三种能力建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卢阳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肖君实:进一步放大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

    通过构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国家十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四川部分科技扶贫调研数据为例,从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两大维度,客观评价了四川秦巴山区21个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其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放大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提升科技扶贫助农增收绩效,并为全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提供重要经验和有益启示,我们从夯实农业科技推广的乡村基础、加强平台运行资金投入与管理、完善平台运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缩小各区域平台经济效应差距、创新机制以放大平台经济效应、推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四川经验等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法政分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杨华军:运用地图法抽样进行技术内外的探究

    地图法抽样是新世纪社会学界的重大创新成果。它本质上是一项特殊的技术。在抽样技术本身的领域它尽可能地做到了科学性和有效性。但继续使用这一技术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渐渐不足,这值得反思和探究新的出路。从历史深处层面挖掘,从现实中反思,认为社会研究的技术应当在社会应用领域变革自身、成就自身。技术的更迭不是“厮杀的战场”,而是社会进步的显现。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保持与时俱进的激情和智能,也许才是技术追问真正的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吴宾,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夏艳霞:地方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注意力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20032017年的270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注意力强度整体上呈“倒U型”变化态势,存在着“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异。尽管地方政府市民化注意力指向长期稳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从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生存权利到关注其发展权利的变动趋势。相对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关注市民化的具体事务的种类更多,注意力指向更为丰富,且尤为关注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议题。地方政府对市民化的注意力应保持稳定并逐步增长,分区域实施差异化的推进策略。同时,地方政府应以解决住房问题为重点,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候蔺:当代人口安全问题研究

    人口安全随着人口问题的多元化呈现而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现阶段,威胁人口安全的诸多风险呈现出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互为因果的复杂态势。

    (1)人口安全与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相交织,附著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特质。

    (2)健康风险的加剧成为人口安全问题的又一显在因素,新型流行病种、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使人口面临健康威胁或“过早死亡”和“过劳死”,而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文明社会、技术时代影响人口安全的焦点领域。

    (3)贫困脆弱性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性、城市灾害脆弱性对人口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困扰。

    (4)人口安全往往是超越国界、打破“地区化”的,这些风险常常具有突发性或普遍性,有的乃至具有不可控性,是阻碍人口安全的新力量和新趋势。

    (5)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走向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和挑战,都必须为我国人口安全乃至世界人口安全做出不懈努力。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婷: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路径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理想构想。它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的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真正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综合处干部、博士李崇涛:涉罪居间交易毒品行为的分类体系与定性思路

    针对实践中的各种涉罪居间交易毒品行为,公安司法机关采取“细化分类”的总体思路,在多份规范性文件中提出了定性意见。但是,对于相关意见如何理解,不同居间交易毒品行为如何判别区分,“代购”毒品行为是否需要进一步分类处断,居间交易者“蹭吸”毒品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等问题,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大困惑。为有效指导办案工作,应当系统构建毒品交易行为的分类体系,明确“独立贩卖”“居中倒卖”“代卖”“代购”“居中介绍买卖”毒品等行为的基本性质,进而对各种表现形式的居间交易毒品行为分别定性处理。

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吴真:环境行为对亲子互动方式及其家庭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庭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已不容小觑。鉴于未来生态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培养公众的日常环保行为和“绿色生活”习惯将十分迫切。有学者认为,家庭可以通过成员间的情感连结和共同经验实现环境行为的传递,尤其针对年轻一代,有必要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环境行为互动机制。然而,目前有关这种互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多见。由此,对山东省济南市青少年家庭开展的调查,尝试对环境行为的亲子互动现状进行描述,并发掘其中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与家长的环境行为互动并不对等,仍以亲代对子代的教导为主。此外,在多个考察因素中,“民主-平等”型代际关系对环境行为互动的正向影响尤为显著。借此,试从家庭亲子互动的角度讨论未来在家庭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周冬: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腐败网络

    采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通过收集、整理权威媒体公开报道的相关数据,使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对腐败网络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发现,腐败行为者的级别对腐败网络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官员级别越高、权力越大,越容易促成腐败网络的形成和扩散;腐败行为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占据的“结构洞”位置与其级别有着正向相关关系;官职级别和“结构洞”位置与官员贪腐谋利数量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基于此研究结论,我认为提出: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要加大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重点梳理长期在一地任职的领导干部在当地的社会资本、找出容易引发腐败的关键位置和节点,避免带病提拔现象的发生。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超:蒙古国政治转型及其民主政治的走向

    由于原共产主义政党对政治转型的温和态度和支持立场,国内主要政党和政治家对宪法和民主规则的遵守与践行,蒙古国得以完成政治制度的和平转变。建立多党议会制后,蒙古国的制度框架和宪政体系在总体上日趋完善,政府对民主事务的推动,公民参政权的提升,公民社会的正面影响以及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民主事务,都为蒙古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蒙古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例如,民生问题的制约、腐败对国家机构的渗透以及制度运行不稳定带来的负面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詹诗渊:多重方法视角下论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的统一解决进路

    实践中我国的法定物权种类太少,导致累诉,不能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故须对物权法定原则进行反思。以动态系统论为基础对物权法定承载的不同价值进行分析来看,物权法定有其核心的秩序价值元素和效率价值元素;但是当考虑进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后,效率价值最大化时,物权种类并不多,估量成本和挫折成本也均较低,故不应改采物权自由原则,而应对物权法定进行缓和。在我国对物权法定缓和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制度对习惯法物权进行确认,构造为成文法物权+习惯法物权模式。

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朴:西藏次级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

    西藏的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个具备生命力的命题,对今天西藏的经济结构依然有极强的解释力。而西藏的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中所以持续至今,我们认为,是因为由于两大经济部门分化而产生了次级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次级结构巩固与强化着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我们分别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分化出的次级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绝缘性以及农业人口的就业转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次级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在强化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同时,也蕴含着消除这一结构的路径,其关键就在于实用技术人力资源的培养。

四、闭幕总结

    首先是分论坛代表向全体列席成员做总结汇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孔许友总结人文组分论坛交流情况:人文组共21位青年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大家关注领域差别很大,与长期以来固定化思维的文章有很大不同,收获了很多启发。主持人艾莲所长与青年学者们思想碰撞,对当代社会文化、伦理研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宋雪玲副研究员讲了近些年博物馆卖萌宣传的优点和警惕点(关注内核创新);杨华军副研究员讲了地图法抽样问题,地图法过度反而效率过低,在资源不足情况下做学问的问题;任丽荣助理研究员讲了活字印刷术发展应用问题;胡梧挺助理研究员讲了昆布写作的缘起、方向等。其他青年学者交流了诸如东北史研究、习近平体育思想探析、民国组织和经济问题研究、宋代高僧(儒家话语)、礼乐演化、电影中的大国形象等诸多领域的社科话题。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石森昌总结经济组分论坛交流情况:经济组广泛讨论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问题,主要集中在其内在逻辑、识别监督机制、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农民进城引起的系列问题等。其他话题包括天价彩礼凸显的社会问题、我国物流产业特点、能源问题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唐明良总结法政组分论坛交流情况:法政组跨界研讨,精彩纷呈,气氛活跃。研究主题上,法政组既有经济领域又有社会领域研讨,围绕各类治理做文章,包括治理改革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与公安执法规范化、行政公示制度等。研究方法上,研讨主要围绕从描述性分析走向解释性分析(能不能从学理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定量研究从探索走向常态化等话题。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原祖杰作了《怎么写好论文和发表论文》的专题讲座。原祖杰认为,社科青年论坛对于青年学术人才发展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平台和机遇。他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参加会议和发表论文到担当主编工作的经历,分享自己作为学术编辑的工作体会,指出社科青年论坛有可能是影响一个研究人员学术人生的重大事件。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学术发表面临转折时期,新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学术发表不限于纸质期刊,网络也是重要的平台,例如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所以学术发表、学术进步需要各位青年才俊共同参与建设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体系和发表平台,这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

    最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姚乐野副院长作此次青年论坛的会议总结。他对各位领导专家和青年学者的与会支持表示感谢。姚乐野指出,此次社科青年论坛在去年第一届论坛的基础上有创新有特色,是一次规格更高、更加开放、文章数量质量更高、形式更加多样、成果更加丰硕的社科界青年学术人才盛会,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各个分论坛的分组交流总结汇报也很到位很详细,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研究领域的思想融合交流,开拓了大家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姚乐野呼吁,广大青年学者应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