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王石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论研究——基于“事”“时”“势”的维度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7-12浏览次数:428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P26 这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判断、新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政篇。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 这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底色,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提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因事而化揭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事因法,引领我们立足当下大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因时而进揭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因法,启示我们聚焦时代变迁——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特质;因势而新揭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势因法,指导我们观察世界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路遵循。事因法、时因法、势因法从方法论视角提供了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范式,统一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体系提供了元理论支撑,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认识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的内在逻辑,切实关注”“”“关键要素,视事促行、识时言理、适势育人,不断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论探究。

一、把握事因法之要在于因事而化:着力坚持行在当下,知行合一,入心化行

    因事而化奠定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因事而化之实乃当下之事,此为融入贯穿之意,与实事求是具有相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本源。基础在,关键是,其内在要求在于必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3] 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只有植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生相融,从当下之事入手,坚持良知善念与践履躬行齐头并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认知与培育践行的契合。

    1.因事而化要求行在当下,构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创新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检验改革创新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正在开展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服务于新的伟大工程,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发展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离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脱离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游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之外,就不可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支点,也不可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也就会偏离认识的方向导引,脱离实践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指引,以当下之事为起始范畴,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辩证统一。

    2.因事而化要求入心化行,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道德准则。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功能,只有变要我行我要行,才能让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准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看,入心化行实质上是大学生将看、听、想等思维观念经过内证实践,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认知为自己人格一部分的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检验标准,又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必然途径。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特点来看,入心化行是通过主体间的知、情、意、行等身心交互活动而实现的认知能力迁移和情志心灵升华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作用本质表明,入心化行不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自身的要求。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身教言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更加自觉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应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发挥好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做到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3.因事而化要求知行合一,指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皈依。知行一直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尚书·说命》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等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主张以知为行,以知代行,认为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练,要求知行相融、相互渗透,注重践履实践,达致为善去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产生良好效果,必须力戒空谈清议,推动知行相互贯通、互相促进,以知促行、以行督知,不仅真懂真信,而且真做真行,方能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我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说相结合,创造性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4]P297 习近平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P173 诠释了道德主体在践履和悟求过程中,如何实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对传统知行观的时代升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思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武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取得实效的不二法门。

二、把握时因法之要在于因时而进:切实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理直气壮

    因时而进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特质。因时而进的,和与时俱进之一脉相承,与实事求是之同源同义,此即规律与以理服人之即道理、真理相通,强调因时而作、因时而化、随其事宜、不必因袭,得时适时即是(有理),失时、违时则非(无理);[6]“就是与变化了的客观事物和变动中的社会一起进步。离开具体的也就无所谓”“,求的过程也就包含识”“并非总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也会因而移易,任何道理、理论,都要与时俱进。不因时而进,任何原先的都可能变成,有变成无,以至真理变成谬误。其内在的规定性,要求必须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着眼高校双一流建设,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理论和所有工作体现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断发展的理论品质。因时而进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P289 因此,因时而进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回应青年期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富有实效性和时代性。

    1.因时而进,必须言之有理。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理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真理意义上的价值,即具有真理的客观性、普遍性、自洽性和有效性特征。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着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中国传统落后观念的侵蚀与挑战,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忌。有理还应体现在对西方错误思潮和我国传统落后观念的理论观点消解和有效抵制批判。始终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传统的清醒,否则说理则沦为说教,入脑被歪曲成洗脑,任何脱离实际、照本宣科、自说自话的思想教育必然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努力跳出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说说而已,学生听听则罢,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一切归零的怪圈。

    2.因时而进,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即真理通过说理的方式,发挥服务人的需要的功能,促使自由意志发展,产生说服人的教育效果的过程。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P9-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思想最活跃、生命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易以理服,难以力胜。毛泽东指出:对于错误的意见不能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9]P278-279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表达方式、传播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多讲鲜活故事,多作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2] 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运用具有时代特点的、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平台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强调教育内容的真理性,而且要注重教育方式的说理性,还应提高教育功能的服务性,在对大学生个性特点予以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大学生主体接受情况,凸显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神圣地位,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平等的德性价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

    3.因时而进,必须理直气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说理的科学和艺术,要讲理说理,其前提必须理顺理直,只有理直方能气壮。一个时期以来,部分高校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专业课是大头、思政课成搭头,这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意识有所淡化。习近平指出: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坚持开放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直气壮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关于思想、政治和教育范畴的研究成果,秉持改革的态度和兼容的特性,是一个永不封闭的开放体系。坚持批判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直气壮之必须。敢于直面高校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批判、超越过时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主动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坚持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直气壮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时随地以时代的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得出具有真理性、创新性、革命性的科学结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过程始终闪耀理性的光芒。

三、把握势因法之要在于因势而新:始终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以文化人

    因势而新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路遵循。因势而新的是指趋势、态势、大势,反映整体局势发展的趋向,既是特定背景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指一种可以借用或可能发生作用的潜在资源或力量,凭此能够对事物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产生关键性作用。要求顺应事物发展所表现出的趋势因势利导、开拓创新。因势而新,的条件,的根据,明者因势而变,智者顺势而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前,无论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正视这一变化趋势,找出差距,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上狠下功夫,在彰显文化软实力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不断探索反映新趋势、新技术、新变化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载体、新阵地、新平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活力。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P153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洞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政治定力,把握工作规律,坚持以文化人。当务之急是补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理论的短板,回应人学空场的指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行为,必然存在于相应的文化谱系之中,只有加强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发挥文化的养成作用和教化功能,不断探寻人的精神价值和心灵意义,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植根的深厚文化沃土。

    1.因势而新重在以人为本,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价值来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以人为本观,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观,有着自己价值层面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范式研究视角到人学范式研究视角的转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P146“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10]P24 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始终强调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肯定,坚持把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切实确立起人性化的价值尺度,体现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大学生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望,不断挖掘大学生心底蕴含的良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厚植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支点和深厚土壤,找寻思想政治与道德情感的交集路径,有效实现情理交融,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有的放矢地回应大学生的困惑怅惘、精神迷思,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心灵的罗盘和情感的寄托。

    2.因势而新呼唤人文关怀,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灵魂所在。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人文关怀重视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强调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对人的社会自然本性生活意义的肯定,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就是用丰富的人文精神,从精神层面关心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而且具有价值的同一性。人文关怀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主张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介入,实现对大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只有把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教育内容中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人文价值需求,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作为目的,摒弃工具理性以来衡量生命的一切的思维方式,关怀人的精神和心理,重新倡导树立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还人以本来面目,人的价值和尊严。”[11]P56 真正以促进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和生存状态,在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同步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

    3.因势而新推崇以文化人,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方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即教化感化,《管子·七法》中有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之说,强调一种由微而著的进程和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而引申出培养、教育的内涵。以文化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化人到育人,直至人化的渐变渐化过程,核心在于培养价值观,特点在于用人自己的生存方式教化人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基本要求就在于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P164 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人文素养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路径选择,充分发挥高校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功能,通过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凸显高校文化优势特点,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认识人生意义,正确理解生命价值。以文化人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善于借用多种文化载体实现隐性教育,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5]P165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要求,融入校园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高校人文素养的肥沃土壤,实现大学生人生梦想长成参天大树的目标。[12]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因事而化的事因法、因时而进的时因法、因势而新的势因法,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谋事敦行、视时达理、循势化人,体现出实践性、辩证性、人文性的深刻哲理,全面理解把握其核心要义,必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到方法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毛泽东选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徐克谦.中国哲学之实、事、史、时、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毛泽东文集[M].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刘大椿.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


(原载《教学与研究》20182期,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