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二届“中国的‘自然’思想:学说与演变”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7-13浏览次数:355


    201877日至78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主办,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张岱年研究会、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中国的‘自然’思想:学说与演变”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哲学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4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会长王中江先生致开幕辞。

    关于中国的“自然”思想,201711月北京大学已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在上一届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自然”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关于中国“自然”概念的含义,王中江教授在论文中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研究,将中国思想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主要情况都囊括在内,为理解这一概念的整体内涵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平台。王教授在文中强调,中国的“自然”概念主要是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中建立和发展起来,佛学和儒学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一过程,随着它成为nature的译语,西方的“自然”也和中国固有的“自然”融合了。

    第二,作为中国“自然”思想的源头,老子的“自然”观念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倡导由“自然”以明道、明“自然”以守道。中央民族大学尹志华教授强调,“自然”应理解为一种原则,而不是实体,或属性、状态。中国人民大学罗祥相讲师认为,理解老子“自然”,应具体结合所关联的不同主体。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强调,“道法自然”是说“道”顺任万物“自然”,但后来“自然”的意义发生演变,河上公以“道性自然”解释“道法自然”。中山大学李巍副教授指出,道家的“自然”本来是描述事物自发活动的概念,后来用于描述“性”与“天”,就有了本然、天然和固然、必然之义,这是一个抽象化过程。

    第三,关于早期道家的“自然”观念,北京大学郑开教授从“无”的角度作出研讨,提出了新的看法。北京交通大学周耿讲师从老子到黄老的思想变化入手,分析了“自化”过程中“道”之作用方式的转变。清华大学博士后董慧着重探讨了庄子思想中的“道”与“天”的具体意涵,并借此来揭示道家自然概念的不同方面。厦门大学李若晖教授认为在道家思想中,“自然”是构建人的尊严的基础。武汉理工大学杨杰副教授以“自然”“无为”在早期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比重为线索,对《文子》的成书年代作出了新的论证与探索。

    第四,围绕战国至魏晋时期的“自然”思想,会议同样产生出众多的新成果。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对《老子指归》的“无为”“自然”概念展开细致的分析,指出“无为”“自然”是严遵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华北电力大学王威威教授关注韩非子思想中“自然”与“道”、“理”、“势”的关系,并以此阐发“自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先生对《吕氏春秋》的价值及其与杨朱思想的关系、传统“杂家”之划定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的研究,尤其指出杂家之“杂”是会归于黄老的意义。湖南师范大学萧平副教授讨论了王充的“自然”观念,着重关注其间对道家“自然”的吸收以及误解。上海师范大学袁青讲师立足文本,细致分梳了汉代三大《老子注》中对“自然”的不同解释。

    第五,关于道教的“自然”观念,北京师范大学马思迈(Thomas Michael)教授通过“有无”的视角,认为葛洪思想中的“玄”是终极的概念,而“自然”则是从中生成的派生性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探讨了全真道对“自然”的阐发。

    第六,宋明理学中的“自然”也是本次讨论的重要议题。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认为,船山哲学中“自然”秩序包含了天之天、物之天与人之天,这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济大学陈畅副教授指出,朱子的道统论既包含对人性自然的根源理解,也包含对社会政治难题的关切。南开大学吴亚楠讲师关注朱子思想中的“自然”与道家的区别,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其间的三种思想差异。南开大学博士生单虹泽认为,从自然意识发展出“反智识”,是明代心学的首创,也是对传统“自然”的重要补充。

    第七,在近现代的中西哲学交融中,“自然”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主要探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眼中的“自然”,围绕冯友兰、贺麟、方东美、牟宗三等学者,指出“自然”在他们看来是反思理性的限度、追问人生的意义的重要领域。南开大学卢兴副教授从动态的视角,论述了唐君毅一生中对“自然”的不同理解,指出唐君毅“自然”观的特点是突显中国“自然即当然”的思想特质。

    第八,也有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南开大学叶树勋讲师认为,哲学的诠释难免会带有主观性,从“用法”切入,进而关注哲学“意义”,可以提供更客观的讨论基础。商丘师范学院李晓英教授、中山大学(珠海)刘黛研究员、中山大学王小超副研究员,则是从“自”和“然”的探析入手,尝试对“自然”概念作出新角度的阐释。

    总的来说,本届会议不仅围绕中国思想中的“自然”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也将问题扩展到相关领域,关注“自然”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演变以及中西哲学中的差异,此外也在研究方法上作出新的探索,力求把中国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自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

    以一个概念作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不多见,第二届“自然”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充分说明“自然”这一“大概念”的重要性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通过连续两届研讨会的推动,关于“自然”的研究已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在深入理解“自然”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探讨中国思想的演变以及中西思想的交融,提供了一个既有具体问题点、又有广阔理论背景的研究路径。

    来  源:微信公众号“新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