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一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9-18浏览次数:29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理论中国的讲话精神,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深化话语理论研究,打造中国话语研究的学术高地,推动中央党校和重点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发起创立了“中国话语高端论坛”。916日,第一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在东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办。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延安大学、渤海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单位100余位专家学者、在校博士硕士生齐聚东北大学,共襄盛会。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韩庆祥、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林振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庆才、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国臣、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陈曙光、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肖明江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教授主持。

    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国臣代表东北大学致辞。他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进入了新时代,但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道路以及所取得的经验,建构起中国话语,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他强调,中国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中国话语只有被世界所接受、认同,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给出中国的方案,为全球治理提供支持,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和世界意义。只有正确表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话语才是中国最强大的软实力。他表示,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未来将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理念,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

    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庆才代表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致辞。他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在新时代语境下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构建和传播好新时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把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是中央提出的基本要求。他强调,与会的专家学者、有志于中国话语研究的青年学生应珍惜和把握机会,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发现真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寻找因应之道,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繁荣发展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走向世界。

    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林振义代表中央党校致辞。他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毅亭同志委托,代表中央党校科研部,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为论坛举办付出辛勤努力的东北大学特别是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国话语本质上就是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中国力量的话语展示,话语的表象是理论的言说,话语的背后是实力的较量。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一定是中国话语强势崛起的世纪。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建设,既提出了话语建设的任务,也指明了话语建设的方法。他指出,中央党校以深化话语理论研究宣传为依托,大力推动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坚持主动设置交流议题,积极掌握话语权,提升了中央党校在对外智库交流中的国际影响力。他强调,建设中国话语,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的事业,“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必将如同党的事业一样,“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终将汇成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研讨中国话语的蔚然洪流。

    本次论坛共包括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分论坛、主题发言四个环节。2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7位专家作了主题演讲,30多位专家学者、博士硕士生在三个分论坛研讨发言,10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

    主旨报告由中央党校马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陈曙光教授主持。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作了题为《世界话语权从何而来》的报告。他从“谁居世界舞台中央,并掌握主导世界的权力,谁就拥有更多的世界话语权”、“谁能领导世界发展总趋势,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拥有软硬兼合的国家综合实力,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拥有具有竞争力及其优势的道路、制度、文化,谁就拥有更多的世界话语权”、“谁拥有具有真理性、道义性、人类性的原创理论,谁就拥有更多的世界话语权”等五个方面展开,对世界话语权的本体论根据和提升路径作了深入阐述。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韩震教授作了关于题为《如何理解话语及其社会功能》的报告,他对话语的内涵、使用及本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话语是关于各种事态的言语表达方式,或者说通过某种表达实现特定目的的言语形态。他强调,在话语的使用上,必须注意言语的生成与使用。正如人们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话语策略对头,言语再委婉,也能切中事物的本质,道理再浅显也能表达深深的内涵。并从话语与真理的关系角度对话语的本质作了深刻总结,他认为,话语开始的逻辑是作为与真理相对的“话”,话语作为人的意志表达,应该反映的是人对生活的追求与欲望,作为表达时代问题的“话语”,话语是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包括民族特征的表达方式。

    主题演讲由《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教授主持。七位专家作了主题演讲。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教授围绕“中国话语权构建方法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构建强大的中国话语权,需将中国话语凝结在理论中;他强调,由马克思主义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律的根本标准是能否成功应用于社会实践,成功解释和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因此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将以马克思主义经验为指导的内容上升为规范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指导实践。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作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术语革命》的演讲。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关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来源、特征、自信,从而在思想上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把握不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简单的归纳,不是机械的模型,而是再造、创造、升华。他指出,任何重大哲学问题都来源于重大时代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国家的问题、地域的问题、民族的问题,中国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中国正在面临着的世界性和时代性问题。他强调,话语不仅是一个名词、口号,而是概念、范畴、原理,在“这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需要话语而且能够产生话语”的新时代,历史方位论、命运共同论等这些新的术语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让“中国崩溃论”崩溃,让“历史终结论”终结,从而充分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肖明江作了题为《新时代话语体系转向》的演讲,他从新时代建构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如何增强新时代话语体系自信心、提高新时代话语体系建构能力、建构新时代话语体系的艰巨性、始发性、方向性五个方面对新时代话语体系转向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并在最后强调,我们一定能够超越西式的现代化道路、话语体系、价值体系,创造中国理论、中国价值、中国话语。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以“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为主题展开深入阐述。他指出,我国现在的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有逆差,真实的中国与西方误读的中国有反差,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有落差。他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方案、中国话语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逻辑,而中国话语处于发展弱势,进一步体现了构建中国话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强调,文化自信的体现,一定要有中国话语,要深化中国话语层次,就要处理好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大众化与学术含量、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作了题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演讲。他指出,要从正义的思想出发来探讨话语权。他深刻总结了马克思正义思想在当今世界没有话语权的主要原因,深入阐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正义思想,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他强调,要高度重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价值,理直气壮地研究宣传马克思正义思想,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强调公平正义,全面准确的把握当今的公平正义问题。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林进平研究员作了题为《从马克思拒斥批判公平正义到建构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演讲,他深入阐述了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深入分析了如何从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他指出,这与我们人文情怀、人道主义是分不开的,并且和价值立场紧密相关。并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要用唯物主义去阐释公平正义的最新内涵,并构建话语意识形态高地。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来斌教授作了题为《应当珍视邓小平创立的“中等发达国家”话语资源》的演讲,他指出,邓小平关于“中等发达国家”概念准确定位了中国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表示,“中等发达国家”概念仍然具有独特的话语优势,不仅中外融通蕴含新意,并且描述恰当、认知度高、拓展性强。他强调,要保护好、打造好、利用好“中等发达国家”话语资源,清除认知误区,保护好“中等发达国家”概念,适时重申、利用好这一概念。

    主题发言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理论视野》杂志社社长薛伟江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萧玲教授为本阶段发言做了精彩点评。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郝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成芳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周绍东研究员、中央党校马院中国化教研室崔丽华副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春玲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李怀斌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喜咏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鹏副教授、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冷树青主任、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丽分别作了题为《延安精神与中国道路》、《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基因》、《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从社会革命总纲领到治国理政新方略——新时代“四个伟大”思想对<共产党宣言>的创新发展》、《“代替”还是“共在”?新兴大国对外话语的分析与重构》、《理论的话语化与话语的理论化:中国话语构建的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策制定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与自觉实践》、《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论》的发言。

    分论坛环节,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话语构建的西方经验与中国话语的全球价值”3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分论坛报告和闭幕式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主持。

    在分论坛报告阶段,东北大学张志元副教授、中央党校《理论视野》主编周炳成、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分别代表三个分论坛作了汇报。

    论坛发起人、中央党校陈曙光教授在论坛闭幕式上介绍了论坛发展思路和未来愿景。第一,论坛的主旨。该论坛旨在深化话语理论研究,旨在构建中国话语,旨在为加强中央党校和高校系统的学术互动、学术联系搭建平台。第二,论坛的定位。高端、跨学科、中型规模是“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的定位。此次论坛有资深学者,知名专家的主题报告,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文学等多学科跨界结合,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为与会学者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学术大餐。第三,论坛的承办。该论坛是中央党校与高校之间的重要学术沟通平台,由国内重点高校具体承办,原则上一年一届。东北大学马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经验,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标准,办出了影响,为以后论坛的举办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典范。第四,论坛的成果。论坛主办方对会议优秀论文的发表、论文集的出版做出了安排。他希望,“中国话语”高端论坛未来更加注重品质,拿出更高端的作品,打造学界叫得响的学术品牌。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表示,“中国话语”高端论坛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共收到近百篇学术论文,80多所高校、党校、社科院系统的专家学者莅临会议,且多半学者发言,在指导思想、理论表达和专家学者三个方面展现了高端水平。他强调,通过对中国话语与中国国际、中国话语与正义公平、中国话语与中等发达等10个问题的热烈讨论,表达了中国话语新思想,话语权的多重本质问题、话语权的多重矛盾问题、多重条件问题。他表示,本次论坛使各位专家学者获益匪浅的同时,折射出中国话语新空间,在“怎样理解话语、话语权、话语体系”、“如何评价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如何告别他信,建立自信”等10个问题上仍需要深入的理解、把握与研究。他强调,推动中国话语的新发展,要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地进行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话语创新、深入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理论,讲好传播好中国声音。

    40多个主旨、主题报告和发言,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 、“议题设置与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全球价值”、“话语建构的中国智慧”、“话语建构的西方经验”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大会紧扣会议主题、把握时代前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第一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党校系统和高校系统学术互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深化话语理论研究,打造中国话语研究的学术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斌代表第二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承办单位发言。他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表达了办好下次论坛的决心和信心,向各位专家学者发出诚挚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