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许醴、刘新跃:“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论还原和视域融合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9-20浏览次数:554


摘  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经典教育理论,也是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它进行理解诠释、还原其真正的理论原貌并与现实进行视域融合,澄清灌输论的本质十分必要。当代哲学诠释学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而“视域融合度的方法论从文本契合度、现实相关度两个方面补正了视域融合理论本体论取向的天然局限性。通过语义学方法和作者语境还原来提高文本契合度,还原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原貌;通过批判性关联来提高现实相关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当下的视域融合,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能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理论还原;视域融合

    以列宁为代表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建设的长期有效的纲领性文献,[1]在我国建党建国过程中曾发挥了统一思想、团结群众的巨大作用。可当今灌输理论却被误认为有强制强迫性、僵化教条性、排他封闭性、单向沟通性,不适合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因此,对它进行理解诠释、还原其真正的理论原貌并与现实进行视域融合,澄清灌输论的本质十分必要。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解释视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工人运动势头高涨之时,俄国党内的经济派开始活跃,他们崇尚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反对进行革命理论的灌输,企图把工人运动引入工联主义的轨道。1902年,针对经济派的错误思想,列宁结合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经验,写下了《怎么办?》一书,将考茨基提出的灌输论断发展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列宁强调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出来,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革命理论的灌输有重要的意义。经过理论灌输的工人阶级在当时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9)理论虽然不能代替实践,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理论一旦掌握人,就会变成巨大的力量,指导实践获得成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非常重视理论灌输。五四运动后,具备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到工人群众中去,以宣讲的方式向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灌输。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不断地向工人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最终使自己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个体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导致人们误解灌输理论等同于强灌硬输的“填鸭式教育,并由此对灌输行为产生逆反心理,排斥灌输者在思想上进行灌输。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行,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灌输。过分强调客体的参与,忽视主体的灌输,可能会让我们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远。

    要科学、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就要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去重新对它进行理解和解释。当代哲学诠释学大家伽达默尔针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提出了“视域融合论。他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读者带着自己的视域与文本所代表的作者的视域融合、发生相互作用,使读者的视域改变。而视域融合度理论是对视域融合论提出的一种方法论补正。关于理解、解释与理论文本的关系,视域融合度理论认为涉及文本契合度现实相关度两个方面。前者指理解与文本在语义学上及作者原初意图之间的契合,可以通过文本学、历史学、心理学的作者语境还原来提高;后者指理解与自身处境相融合、应用于现实的程度,可以通过在文本的普遍性与读者诠释学处境的特殊性中建立批判性关联来提高。[3] “视域融合度理论为理解灌输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尝试借鉴这一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做出理论还原,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教育实践进行融合,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大程度地焕发其新的活力。

二、文本契合:“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论还原

    任何理解都是带着读者的前理解和“先入之见进行的,但读者并非能借先入之见使个人视域代替文本视域,将个人的主观意愿肆意强加于文本。读者的理解首先要在语义学的角度上契合文本,并契合作者的原意。通过文本契合度的控制,可以提高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度,增强对文本的有效理解。[3]对灌输理论的阐述,应该按照《怎么办?》中 灌输一词在俄文中的原意及列宁提出的本意来进行。

1灌输论的语义学契合

    部分国内学者认为“灌输的过程是教师和知识对学生简单生硬的控制过程,是线性、单向的封闭过程。[4]根据视域融合度理论,笔者认为,对灌输论指责、质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是在于对灌输一词本身的误解。因此,首先我们要回到原文及其历史语境,提高理解的文本契合度,按照原文所处时代的语词含义、语法规范去更准确地还原其最初含义。

    根据外研社1998年版的《外研社现代俄汉词典》的解释,该词意为巩固、灌输、运用、实用。外研社主编的2009年版的《俄语语法》指出,带前缀“B-”的动词表示借助某动作进入(置入)某物(或某空间)内部;左兴亮主编、商务印书馆2014年最新版的《实用俄汉构词词典》认为,词根“BHe”……之外的意思,该词作为未完成体,有被巩固之意。在俄国口语中,该词还有灌进去”“注入”“充实的意思。因此,无论是从词语的解释、语法的角度,还是从民间俚语的角度来看,俄文的灌输丝毫不含强制”“教条之类的贬义。

    事实上,西方教育界批判的“灌输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在语词内涵上有着根本区别。《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解释为向某人灌输(学说或信仰)(尤指排斥其他观点的,通常作贬义)。《韦氏词典》里解释是,一指教授知识或某一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二指灌输知识;三是指导或灌输原则或教条教义;四是教导教授的意思。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灌输在英文中从词源上和本义上就有排他、教条的本义(与教条doctrine有相同的词根),与俄文的灌输有本质区别,无法混为一谈。从话语体系的角度来分析,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和西方德育界批判的灌输理论在内容、方法、意图和结果上都不一样,同样的语词所指的是不同的概念,所属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

    在我国,中国社科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6版中国社科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灌输的解释:一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二是输送(思想、知识等)。的原意是倒(装)进去、浇、灌溉;是注入的意思。从词源上来看,它只是个中性词,没有强制教条、排他封闭的贬义,更接近于俄文的灌输。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得到对此作出佐证:灌输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相对于自发论而言并不等于主张采用教条主义注入式的方法,而理应采取启发、讨论、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的方式方法。

    从语词的本义来说,“灌输强调的是科学引导,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提出反对的观点是对西方贬义化重构的灌输批判理论的生搬硬套,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误读和曲解。认为其等同于填鸭式的教条强制教育,违背当今主流教育教学理念的观点毫无根据,对其持抗拒、反对态度也毫无理由的。

2灌输论作者语境还原

    理解契合作者的主观精神,最大程度做到“作者语境还原是提高理解的文本契合度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作者语境还原,是指不仅要把灌输论放置于相关的文本链和文本群的诠释学循环中理解,还要借助于图片资料、文字记载等历史留存物,在文本与历史语境的诠释学循环中挖掘作者的主观精神,并结合作者在历史中独特的个性化心理体验,达到真正的理论还原。[3]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思想最早萌芽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灌输作为核心词最早出现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考茨基谈及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最初将灌输形成理论观点。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列宁针对经济派自发论的错误思想,先后形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1899年)、《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1900年)、《怎么办?》(1902年)等一系列的理论文本。在《怎么办?》中,列宁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一是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就要同自发性作斗争,否则最终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俘虏;二是革命理论必须与实践运动紧密结合,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P311)三是不能局限和停留于经济斗争,灌输要从经济斗争之外,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5](P342)四是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5](P327)资产阶级思想有成熟的优势,社会主义理论若不坚持灌输,就等于丧失阵地;五是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要有理论自觉,担负向工人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任。

    列宁在指导工人运动和进行革命的实践中使用多种启发、引导的手段来践行自己的灌输理论,如创办党刊、成立组织、重视局部宣传、授课演讲等。其本人一生创办或主编40余种党刊,曾致力于《火星报》《曙光》《前进报》《无产者报》等刊物的编辑,同时撰写发表了多篇社论;他主张利用苏维埃政权中的一切新闻媒介进行正面灌输,要求高度重视学校这一思想传播渠道,掌握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他成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把分散的小组集中起来学习、接受革命理论的灌输;他在灌输实践中认识到了传单、小册子在局部地区宣传的重要作用,称之为第一种社会民主主义文献,还亲自写了很多诸如《告托伦顿工厂男女工人》(1895年)之类的传单;他还为群众授课、演讲,直接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甚至在1917年政治流亡时,站在车站的装甲车上还不忘发表演说……

3.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理论还原的审思

    通过对灌输理论的文本语义还原和作者语境还原,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一些误解作出澄清:首先,科学系统的启发引导是灌输理论的题中之义。“灌输的本意是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像流水一样输送、引导到需要它的工人运动和人民群众中去,是从外面输入的正面教育。既然是满足工人阶级自我意识和自觉性启发的需要,符合接受者的主观愿望,那么灌输对受者而言就没有强迫性。列宁在理论提出之后的灌输实践中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揭露、鼓动和号召,为人们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也印证了灌输理论的科学引导性。同时,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6](P41)“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P681)其次,我们否认灌输理论方式上的强制性和对对象意愿的强迫性,但也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灌输指向特定的国家意识形态,必定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过程。意识形态上的强制性是由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阶级本身所决定和要求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无可争议的本质所在。灌输理论的对等、包容、开放绝不是毫无底线的让步、放弃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立场。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无产阶级正面实施的,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为内容,有目的的启发、引导人们自觉、全面发展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切理论特征,是先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理论。它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制性、系统封闭性与理论发展上的开放性、教育方式上的启发引导性并不矛盾。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社会特征,进行方法的视域融合。

三、现实相关:“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度的现实相关度理论认为,真正的理解不仅要契合文本含义和作者原意,更重要的是要契合理解者自身的诠释学处境,并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形成的普遍与特殊的诠释学循环中开启积极创生性的意义,达到解决读者个体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目的,实现高度的视域融合。因此,我们要把灌输理论与具体的现实进行高度的视域融合,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新形势相联系,与理解者或被灌输者当下的情境相联系,积极应对并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的现实问题。

1.发挥灌输主体正向作用

    当前灌输者在开展灌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灌输主体对灌输内容解释不到位,灌输的功能难以有效实现;二是灌输客体对灌输内容不相信,灌输的目的难以有效实现。灌输功能的实现障碍主要在于灌输主体自身理论水平不够,科学掌握灌输理论,精准有效进行实践的能力不足;灌输目的的实现障碍主要在于灌输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弱化灌输主体的引导功能,使得灌输效果不理想,灌输目的难实现。解决有效开展灌输的两大障碍,必须充分发挥灌输主体的正向作用,强化灌输主体的科学构建,理顺灌输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首先,灌输主体建构要科学。“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灌输主体必须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明晰灌输主体在灌输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价值导向主体功能。灌输主体必须要精准掌握科学的灌输理论知识,切实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灌输的能力和水平。灌输既是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又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过程,更是对知识探究、创造的过程。因此,灌输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从而真正实现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灌输功能。

    其次,灌输主客体关系要科学。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并非是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姿态居高临下、自说自话,它倡导双方之间的启发引导,反对简单压制。这一点和强调师生关系平等,注重师生双向沟通的西方的“对话教育理论并没有冲突。但是,只有有引导的对话才是有方向的对话,只有有方向的对话,才能凸显灌输的本质,产生新的意义。我们所说的灌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要科学,是指在主客体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灌输的具体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完全处于对等的地位。灌输主体在实践经验积累、理性分析、方向引导、思想启蒙、价值引领等方面对灌输客体应是具有一定的特殊优势的,这也是实现灌输目的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

2.深入阐述灌输内容核心价值

    结合“视域融合度的现实相关度理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要实现灌输目的,除了要求灌输者自身提高理论解释灌输的能力以外,在内容上也必须与灌输对象当下联系起来,既契合国家和社会宏观的实际需要,又符合学生微观的现实需求。当灌输对象的理解与灌输的理论内容产生创生性的意义,实现了高度的视域融合,这才达到了最好的解释和灌输效果。

    首先,要从当前我国特殊的诠释学情境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普遍意义,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是揭示了革命理论与工人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理论固然具有指导意义,但只有与现实境遇结合起来才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的发展建设相结合,对实际进行有力指导;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正面的理论灌输与对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批判相结合,入脑入心,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灌输对象的生存发展问题相结合,与解决个人实际问题相结合。***记在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8]那么我们在灌输内容上也必须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让灌输的理论能解决灌输对象自身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在当下现实生活的更好。在灌输内容上强调与对象生存实际相结合,要注意两点:一是符合灌输对象需求的内容,目的是避免强行灌输,但也并非是以学生需求为唯一导向,放任学生在错误的路上发展。而是应当在坚持国家意志主导和教师引导的原则和限度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导向,使学生接受科学世界观之、伦理规范价值观之、自信阳光人生观之,将个人成长的需求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同时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二是作为主要灌输对象的青年学生,思想独立但却未完全成熟,就灌输内容而言,他们想要的未必就是应当要的,他们不需要的未必就是无用的。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客观的规律,政治信仰、人生信念的确立不会在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学生的掌握、武装,才可以及时有效地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合理的行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灌输,就不可能塑造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创新灌输方式选择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灌输与当下的视域融合,创新灌输的方式和路径,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和开拓。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优良传统的创新,既靠不住也长久不了。

    首先,重视灌输对象的“前理解,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灌输对象在理解灌输内容时,灌输者在进行主观诠释时,都是结合自身的前理解对灌输内容进行理解或解释,灌输的结果就体现在灌输者和对象不同的视域在互动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视域和由此产生的积极的创生性意义。由此可见,要达到灌输的目的,不能忽视灌输对象的前理解。就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遵循时代发展规律、阶段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规律,他们的前理解是由其所在的时代背景、阶段特点和独特个性综合形成的一种先入之见。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整体灌输方式的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贴近灌输对象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接受特点,实现理论灌输的时代化、阶段化、个性化。灌输者要加强对灌输对象的全面了解,注意到对象个体的阶段性特点和个性化需求,把灌输的内容与方式与对象的先入之见结合,增强理论灌输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其次,重视课堂传授与渗透育人的结合,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在学校,教书和育人是灌输过程中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既是教书的目的,又要内含于教书之中,二者有区别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突出主旋律的传统课堂讲授灌输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渗透育人灌输相结合,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终极目的。任何阶级国家都有意识形态灌输,任何意识形态灌输都有强制性,正面灌输、启发诱导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工作方法,在当今各种思潮交错丛生的复杂环境下更不能轻易地否弃。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课堂传统灌输,就无法使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无法解决当前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难题。而渗透性灌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接,通过一定的载体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程传授中,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参与中,渗透在教风、学风、校风的熏陶中,渗透在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的影响中,把外在的理论灌输悄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动因。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在实践和活动的过程中将内化的理论外化和活化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于不经意的潜移默化中达到灌输的目的。

    再次,重视灌输对象的“接受,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体认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体认同规律是指只有当主体的意图得到客体的认同,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有效灌输的途径和方式的落脚点要在灌输对象的接受上,在灌输的过程中要采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创新具有科学性和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来克服传统灌输方式单调的缺点。比如课堂理论灌输时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寓严肃的思想理论灌输于生活化时代感的语言之中。同时紧跟时代,利用好新媒体的亲近感,通过灌输主题的网络智慧推送、灌输的热点话题设置、网络社区互动、网络领袖的培养等方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好身边故事,在引导中实现灌输的最终价值。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接受了实践检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用“视域融合度的哲学诠释学观点从文本契合度、现实相关度对它进行重新理解,不仅通过还原其理论原貌,消解对它的偏见和误读,还可以在当下实现其原本功能,更好地激活它的现实生命力。通过语义学方法和作者语境还原来提高文本契合度,还原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本来面目;通过批判性关联来提高现实相关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下的视域融合,不仅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且为我们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提供了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7,(8.

[4]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5] 列宁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列宁全集,第3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许醴系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 安徽工业大学讲师。

作者刘新跃系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