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举行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12-11浏览次数:170


    127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杜慧芳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陈郭华分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锡喜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及东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处孙莉玲处长分别在大会作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结构化思维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知变、适变与求变: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的主旨报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智库顾问专家沈逸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作了精彩发言。

    大会分别由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宝国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仕菊教授,《思想理论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曹宁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涵涛教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曹泳鑫教授及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卫东副教授等主持。

    杜慧芳在致辞中谈到,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40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精英式教育到惠及大众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双一流”大学全面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杜慧芳表示,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率先启动形势与课程改革,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开发了“绿色中国”系列课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宣传好学生榜样,隆重举办奖学金颁奖大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打造“通海茶叙”,建立小花狸网络平台,塑造有温度的思政品牌。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发挥好马学科的引领作用,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思政之言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统筹谋划,稳步推进。

    郭庆松认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就是要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及其积极影响,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引向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基本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努力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

    陈郭华表示,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伟大成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要举旗定向,在深刻总结和科学把握历史经验中吹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再出发的号角:一是要承担和把握高校思政的任务,必须坚持把高校思政放在战略地位;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和内容方向;三是必须坚持巩固和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四是必须坚持传承和创新、科学的方法和搭建有效的载体;五是必须坚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思政队伍。要直面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问题,必须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分组讨论阶段,大会分别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立德树人”“改革开放与中国道路:理论体系与实践”“改革开放与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展开研讨。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