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12-12浏览次数:258


    *****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阵地外,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综合素养等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形成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新局面。从党建角度讲,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员相互贯通的联动工作体制,这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战略出发点是坚持党的领导

    *****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1.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障

    高校党委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实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党委肩负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级学院党组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二级学院党组织应在校党委的统领下,与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其党政负责人应主动承担起通过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工作职责范围,纳入党政联席会研究重要议程,切实有效统筹推进。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二级学院内涵建设中来,明确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并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党支部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党支部对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设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党支部基于对专业、学科和课程的专业性知识的掌握,易于从专业角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挖掘结合点,从而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使命教育等深度融合,挖掘亮点,掌握动态,推动实施。

    党员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直接实践者,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影响“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教师主体原则,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意,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而不是对教师额外的要求,更不是额外的负担。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持之以恒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在树立立德树人、“全课程育人理念”的前提下,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需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2.优化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是破解“课程思政”建设难题的关键所在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体。但有的基层党组织对于“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在高校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高,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有相分离的现象,致使个别基层党组织片面的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由此造成高校课程育人的重任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枪匹马”上,而不是所有课程的“万马奔腾”上,从而使唯一渠道代替了主渠道。

    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仅停留在布置任务、试点开展、监督检查上,对于如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提高。如何将学科专业发展和“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如何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育人工作中来,有待于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改革。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系统工程。高校不论是职能部门党组织,还是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教师党员等,都需要强化全员“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强化全程全方位育人思维。而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机能作用,仅局限于本组织、本部门、本教研室范围内进行研讨交流,高校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合力育人功能,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是加强对课程思想价值的引领功能

    *****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立足办学特色拓展“课程思政”内涵,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按照统筹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校党委强化核心领导,谋划顶层设计。高校党委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时,要切实保证正确办学方向,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强化顶层设计。要建立常态化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根植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

    二级学院党组织加强统筹推进,凸显建设特色。学院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枢纽。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要结合“一院一特色”实际,找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学院整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专业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平台,要充分挖掘和充实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本专业的建设内容、方法和载体,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等各方面。课程要有品牌,各专业要选准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和案例,加强集体备课,把课程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教材要规范化,教材建设要深入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等育人的本质问题,要做到以“教材攻坚”丰富供给,把活的现实、活的理论融入教材,使教材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

    教师党支部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教师党支部要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党支部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并作为主题内容列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范畴,强化党支部对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的把关作用。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落实课程思政情况的督查,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党支部考核和党员评议活动中。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点在于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做“经师”又做“人师”。专业课程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每一门课程中体现育人功能,要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其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教师要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和通识教育的视角,将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有效结合。同时还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高校“课程思政”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党员教师是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楷模。党员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努力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求自己,不仅要言传,更要以身作则,修身立德,做出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同样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要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党员教师要带动全体教师,形成全员育人氛围。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要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是联动工作机制的构建

    “课程思政”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基层单位和各级党组织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形成联动机制,从制度、措施和保障等各方面推进落实。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保障激励机制。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制修订相关管理文件,在制度上明确实施、支持、考评、宣传“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各学院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范围;校党委组织部要把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在涉及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要明确对“课程思政”的条件性要求。

    坚持以点带面,渐进式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育人工程,需要持续开展,久久为功。每个学院党支部选取一门课程和一批教师进行示范建设,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组织进行针对性指导,以点带面,逐渐推进,形成成果可固化、经验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品牌,稳步推进,全面推开。高校各职能部门及各级党组织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崭新局面。

    统筹校院联动,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搭建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平台,采用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完善联动机制,促进交流学习。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各学院党组织对本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负总责,教师党支部对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主体作用,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健全管理机制,推行职责定位、工作定标、考核定性的“三定”措施,统筹开展校院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合力育人作用。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单位系北京物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