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盖逸馨:2018年度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7-08浏览次数:473


从宏观层面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相关联;从微观层面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与各项育人工作密切相关。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应当在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特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能做到不忘本来,又能做到面向未来。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年度文献分析

  (一)党和国家政策层面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2018年,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教育部先后印发政策文件,推动相关工作开展。5月10日,《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印发,旨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并认定北京大学昆曲传承基地等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5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为推进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有机结合,并评选出10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50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二)理论支撑层面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文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研究认为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空间角度,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迎合世界人民的需要;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元素,是适合于国情、服务国家建设的需要。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助力于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晓光对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创造性转化是将资源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价值形态的当代中国文化,这种转化跨越时代和形态,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所获得的是前所未有的成果,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形态或样式。有学者认为,两创方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是由三个方面决定:两创方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体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科学的指导方针;两创方针坚持中国特色,根植中国实践,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坚实基础;两创方针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关于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强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龚婷论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感。刘丽敏从内容的同源性、目标的一致性、功能的契合性、实践的互动性论述了文化自信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

  关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有学者概括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质内涵进行高度概括和具体分析。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进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价值立场,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历史担当,从大同思想到中国梦;三是谋篇布局,从朴素的整体观到辩证的全局观;四是世界价值,从兼济天下的情怀到造福人类的方案。有学者从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历史价值、世界价值五个方面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论述,这些论述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所呈现出的有用性。有学者将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概括为:坚持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倾向;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反对封闭自守的僵化心态。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社会的激烈变革中不断变更,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三)课程教学层面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文献

  相关学者结合教学经验,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部分学者依据地方特色,将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有学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角度出发,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应坚持文化育人同自我修养相结合;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应勇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高校作为教育介体,要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新堡垒;在教育环体方面,应当营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意境的文化环境。有学者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路径展开: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教材修订、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团组织活动与社会实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当代故事、用古为今用的理念扩大团课教育阵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硬件与载体建设,通过参观学习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染、通过校园建筑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通过网络平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有学者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到教学词汇当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和当今的话语结合起来,做到教育入脑入心。有学者认为,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增强育人工作的文化内涵,应推动从历史文化遗产向现代思想文化源泉转变、从传授文化知识向培养人文素养转变、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转变。

  关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丰富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构建教学模式,融入实践、提高教学实践,融入校园、创设教学环境等四个方面相互作用,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实践典型案例来看,不同的实践者概括了各自的工作特色。有学者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实施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的经验概括为:立足文化传承,筑牢教学育人阵地,坚定师生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倡导知行合一,激发实践育人活力,提升文化育人品质。有学者研究了如何促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认为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必须始终围绕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这个核心内容,必须加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和思想政治文化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意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

  一是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度。研究主体涵盖面广,体现社会各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关注、深入研究,这一方面反映着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热度,另一方面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反映着党和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是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维度。这种宽维度既体现在中西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宏观的整体性的研究,又体现在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观研究,还体现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等微观研究。

  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部分研究者依托所在地方的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一些研究者通过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立足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形成符合学校特色、学生需求的特色做法,并将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理论化的成果。实践是深化认识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创造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形式,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同时加强对于理论的认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局限之处

  首先,关于核心理论的研究不足。当前的研究内容广泛、维度拓展,多方面、全方位的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理论进行研究,但却对核心概念、核心理论的研究较少涉及,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时,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现象,如何在这种现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是离不开对核心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界定的,这也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欠缺。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往往依据相关学科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规整、总结,在新的时代要求与新的发展需求下,对新的课题进行新的阐述,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未能与实践工作进行结合,也没有典型案例的支撑,往往表现出用理论解决理论问题的现象,对于非专业背景人士,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说服效果。对于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有着工作具体做法的支撑,往往能够说服他人,实践经验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工作的简单总结,它的意义在于对工作经验的科学凝练与理论提升,将具体的经验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上升为理论内容,概括具体做法的规律性、一般性,从而能够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与理论支撑。但是,当前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往往是简单的内容总结,而非理论的、系统的理论概括,难以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再次,难以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较多,较多的学者与高校党政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相关研究中,形成欣欣向荣的研究现状。横观研究内容,一般是根据政策导向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并且相关主题研究的关联性不强,每一部分单成体系,难以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纵观研究学者的研究持续性,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较为深入,另一部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入,对于两者的结合性研究,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暂时性、短暂性,难以形成长期的、整体的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学者开展研究的立足点是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当前面临的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而未能预见潜伏的挑战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难以产生长期的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趋势展望

  (一)强化历史思维,树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首先要全面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文献等,明确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阐明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内容与工作特色,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其次要立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逻辑。再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现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通过交叉学科视野,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二)树立创新理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树立创新理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理念创新。新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不能再用传统的、过时的理念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特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能做到不忘本来,又能做到面向未来。二是方式创新,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如通过新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如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宣讲、朋辈教育等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三是面对现实的问题与挑战,分析问题的特殊性,根据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对策,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三)坚持文化育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文化育人,第一,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总结与概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更好服务于当前文化育人工作。第二,要增强文化蕴含,凝聚大学精神,积极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深化培育大学精神。第三,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基础文化设施,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维护良好网络文化环境,促进育人工作在文明、优良的育人环境中开展。第四,要深化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与拓展文化育人的实践工作,不断扩大文化育人互动的覆盖面,加强文化育人的管理,切实保障文化育人的成效。

    (四)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拓宽国际视野,首先,要具备国际化的广角研究视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国家都有,了解这一工作实际,是拓宽国际视野的基本前提。其次,要了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目标、途径、方式、载体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其中有益的工作途径、工作方式,借鉴并运用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再次,要主动传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等,促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交流、经验分享,在比较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

文章选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8)》

团结出版社2019年版

盖逸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