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林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引导化育探析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7-05浏览次数:506


    话语, 即说话或表达, 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话语权, 则是说话的权利、表达的自由, 以及话语背后为实现权能的权力博弈。话语的运用比话语本身更重要, 因为话语的背后潜藏着知识、制度、权力、道德等社会文化因素, 这也使得话语从超脱语言学的那一天起, 就卷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力量的斗争。网络的出现, 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 使人们的表达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人与人之间的话语关系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如果说网络是高科技背景下的产物, 是时代进步的代名词, 那么由网络赋予每一个传播主体空前的话语权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 是未来的代言人, 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发展状况不仅将直接影响舆论生态, 而且将直接关系政治状态的未来发展。

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现实意涵

    互联网是信息的集散地, 是思想的大熔炉, 是语言的交汇区。大学生则是信息传播、思想碰撞和语言交锋的最广泛、最活跃、最直接的群体。只有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志于向上向善, 勇于触碰前沿, 敢于主动亮剑的大学生, 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引领并汇聚起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1. 与“声”俱来:引导怀揣理想、向上向善

    人类需要表达, 表达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 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就是通过表达来完成并确立的。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具有一定知识储备, 思维前卫活跃, 注重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其当然而且必然成为最迫切发声、最频繁发声的群体。有调查显示:“收入等人口学因素上的优势和对互联网使用最为熟悉和依赖度高的群体, 在互联网上感知的话语权最为强烈”, “学生们虽然没有收入, 但由于学校环境和家庭资助, 并没有过多的经济困境烦恼, 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力感相对偏高。”正是由于大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话语权力感, 让网络成为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主战场。尽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他们依然面临多样化思想的威胁和渗透,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仍试图不断挤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空间, 瓦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时, 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经历等方面的相似性, 他们极易结成一种内群体关系, 形成话题上的共享、意见上的共识和声音上的共鸣, 进而影响或左右相关决策进程。因此, 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尊重、关切和培育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一定程度上说, 尊重、关切和培育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就是在尊重我们的期待, 关切我们的未来, 培育我们的梦想。

    2.“声”“声”不息:引导触碰前沿的直觉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声音, 它是分辨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人人皆媒体, 人人皆新闻的今天, 声音的传播不仅要比谁的声音大, 更要比谁的手段精, 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的优势所在。以网络流行语为例,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不少来自大学生的“奇思妙想”。网络流行语直观、生动、幽默、简洁, 迎合网络大众的口味, 风靡网民之间, 相较传统语言更具吸引力。从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来看, 大致可分为关注道德权力、映射社会民生、文体娱乐作品、自我调侃恶搞等类型。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映照社会现实基础上的一种内心追求, 这一切的产生离不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对媒介技术的掌握和对前沿信息的触碰。换言之, 网络话语权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赋权。当然, 网络流行语的留存必须形成完整的体系, 符合大众的认知心理和交往需要, 不能忽略也不应忽略大学生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创造和推动作用, 这是培育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内在要求。与网络流行语共生的是网络话题, 话语的前提是话题, 话题是信息传播的杠杆。由于互联网实现了大众传播从“面向大众传播”向“大众的传播”转型, 颠覆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固有关系, 越来越多的话题源自大众的“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大学生是一群爱探索、有想法、敢挑战的青年人, 他们不仅关注话题, 当“旁观者”, 而且生产话题, 做“当事人”, 许多大学生的声音正是通过话题生产从“独角戏”演变成“大合唱”。可以说, 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话题织就了一幅“声”“声”不息的图卷, 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网络话语权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内容。

    3. 有“声”力量:引导敢于担当、主动亮剑的本领

    敢于担当、主动亮剑一直是大学生最纯然的本色。诚如*****记在北大的讲话中提到的:“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新时代, 互联网为大学生模铸了强大的声音介质, 为大学生通过话语表达进行权力再造搭建了高效平台, 保证了大学生始终成为完善社会体制、优化权力结构、推动民主进程、丰富知识系统、强化舆论宣传的有“声”力量。今天, 我们依然看到大学生为维护国家安全据理力争, 看到大学生为祖国取得伟大成就倍感自豪。互联网已经为大学生打造了“第二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大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集思广益, 凝聚共识, 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看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升级了话语传播范式, 为大学生争取话语背后的权力积蓄了力量。所以,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也是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基本表征

    迄今为止, 人类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解构了信息的单向被动传播, 建构了多维互动传播模式, 其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话语关系的同时, 也大大强化了草根阶层的话语权。与其他群体不同, 大学生兼具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多重角色, 造就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求知欲和道德意识等特点, 其网络话语权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与其他群体决然相异的独特景观。

    1. 论域广泛, 直击痛点

    时至当下, 互联网已经催生了论坛、贴吧、QQ、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不一的新兴媒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 个个手握摄像头的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递、意见表达、舆情监督、社会动员的主体。大学生是新兴媒介的活跃用户, 是即时信息的主要受众, 其话题论域十分广泛, 且往往笔锋犀利, 直切要害。他们关注的可能是中美贸易战, 也可能是疫苗问题;关注的可能是一位老师的精彩讲授, 也可能是食堂饭菜的推陈出新。从社会到国家、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法律到道德, 只要是具备“信息”要件的, 都能成为其话题关注。“传播信息不断糅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 使得信息不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或者逻辑发展下去, 而是以某一关键词为中心, 发出另外许多话题, 从而造成信息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 传播效果也更显著。”互联网为大学生的话语权提供了即时表达、传受交互、主题核心、拟题众议的实现管道, 大学生的话语表达也渐渐脱离了凌空虚蹈、喃喃自语的空洞, 跳出了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窠臼, 体现了大学生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时代气质。

    2. 观点鲜明, 揭析难点

    毋庸置疑, 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信息流通的诸多壁垒, 把人类的话语关系推向新的高度。就个人而言, 人们在自由表达中找到了快乐, 发挥了才能, 觉醒了自我;就社会而言, 表达自由推动了民主对话, 提升了公民素养, 助推了社会进步。表达自由不是摇旗呐喊, 不是毫无底线, 而是通过直接、广泛、深入的激辩和博弈, 最终实现表达自由与话语权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大学, 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充分的信赖是大学生群体的内在默契, 这个默契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保障下显得越发紧密, 加上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学识和活跃的思维方式, 使得大学生的意见表达更加鲜明, 甚至可以直接主导议程的设置。当下, 每位大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可以经营自己的网络空间,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不仅如此, 他们还可以吸纳其他“听众”参与进来, 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评判是非、发表观点。包括高校在内的不少现实问题都是在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中首先被发现的, 也是在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中得以有效解决的。可以说, 相较其他群体, 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更灵活、形式更多样、反馈更及时、互动更强烈, 凸显了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3. 见解独到, 不乏亮点

    不可否认, 互联网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瞬时化、终端迷你化、信息海量化、交流多元化等特性, 其在实现话语中心分散的同时, 也促动了网民思维的发散。当前,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中不少是怪才、奇才, 是独具慧眼的事实派, 他们往往能把文件语言生动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 赋予话语新的特征和生命力。如, 有大学生用有趣的漫画和通俗的文字将历史搬上网络, 帮助网民更简便地了解和记忆历史, 为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注入了一股颇具营养的清流。不难发现, 在许多新闻及新闻留言区中不乏大学生的真知灼见, 且不少留言区中的“我要说两句”往往比新闻本身更精彩、更深刻。一方面, 依托互联网, 大学生把网络中的话语材料进行挖掘、梳理、整合、提炼、创新, 形成了独具青年特质和时代气息的话语内容, 推动大学生网络平等权利地位的实现。另一方面, 平等对话机制的出现, 又拉动了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为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不断创造可能。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引导化育路径

    2018年4月, *****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系统阐释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吹响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号角。同年8月, *****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 提高用网治网水平, 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可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影响, 作为网络强国的生力军, 大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只有科学审视信息化的变革趋势和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 培育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社会, 才能更快地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1. 重塑新型公共空间, 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个民主国家和开放社会必不可少的话语场域。事实表明, 互联网的勃兴不断拓展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 升级了网络话语权的占有程度, 其确实给大学生带来了“话语泡沫”和“网络噪音”等一系列亟需规范的问题。但比片面强调网络话语权规制更重要的,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和自觉认同, 形成抵御有害信息侵蚀的自我防护和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自发装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 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 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现代网信技术研发,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通过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增强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学习借鉴成功案例, 创设大学生文化品牌活动, 开发大学生思维才智, 提高大学生表达能力。要协同汇集多方力量,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利益关怀机制, 主动关切、回应和解决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增强大学生在公共生活领域及网络话语体系中的存在感, 提升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大学生在切身体悟中感受精神家园的温暖, 在具体实践中认清时代赋予的责任。

    2. 重构新型沟通方式, 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 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我国拥有超过7亿网民, 其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民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声群体或潜在发声群体, 如果能有效引导, 凝聚力量, 那无疑将对建设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及各级政府要聚焦问题意识, 注重学生需求, 做好情绪引导, 加快完善官微、论坛、信箱等电子信息传播平台, 设置和拓宽留言版块, 通过转发、点赞、评论、收藏、消息、打赏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交流,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面向大学生广开言路, 主动同大学生深度接触, 多听大学生的声音, 真听大学生的声音, 以倾听青年之声音, 感知未来之脉搏。要顺势而为, 善用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话题的传播优势, 借助网络符号和强势模因, 将政策、想法和情感及时、保真地传达给大学生, 形成传受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利用大学生的群体优势和自身特点, 发掘和培育懂技术、会管理、负责任的大学生意见领袖, 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听诊器、聚合器和扩音器的作用, 巧用时代语言讲“真心话”、“地气话”, 凝心聚力, 增进共识, 维护公信。

    3. 重聚新型网信公民, 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诚然, 大学生的主体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不会简单接受某种思想的单向灌输, 而是在对各种思想激荡中根据自我认知进行信息筛选和价值重构, 形成主体对思维进入的双向心理互动。因此, 要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原则, 围绕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话语赋能”, 使之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所谓大学生的“话语赋能”, 就是基于大学生的内生力量, 承认并赋予大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大学生通过相关介质正确、积极发声,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话语权力。有学者认为, 一旦有了“话语赋能”, 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使富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书本回到鲜活的现实生活中, 改变其高度凝练、抽象的话语形象,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从封闭冲突向开放、共生转变, 从政治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从话语权利向话语权力转变, 从话语自发向话语自觉转变。网络表达是实现话语权的重要一环, 但不是全部, 网络之外的现实行动才是彰显和检验话语权的关键步骤。要正确看待、评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大学生话语特点和心理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地传递给大学生, 最大限度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影响力。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异质话语”对话, 敢用“批判的武器”回击“武器的批判”, 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性和话语魅力赢得网络话语权。


    作  者:林辉,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