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三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7-03浏览次数:198


    2019年6月26—29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在北大马院352学术报告厅举行。

111.jpg

论坛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主持,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扬·图洛夫斯基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农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大同大学、运城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和中央文献研究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80多名国内外代表,就“后现代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资本生态化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再阐释”“作为一种转型政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斋藤幸平与马恩生态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生态资本化及其地方实践”“高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回顾与展望”“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回顾与展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下的绿色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在小组讨论和青年学者论坛环节,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度讨论。

    南开大学孔明安教授认为,后现代哲学既是消解性的哲学也是建构性哲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新审视,推动人类思维从一元进化到二元再到三元甚至多元,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科技异化、消费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催生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理论。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认为,资本主义的生态化利用资本、市场和科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效果,但无法消解资本逻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这种绿色化是暂时性的,要避免陷入“免费的礼物”的陷阱。哈尔滨工业大学解保军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并从人与自然关系、马恩未来社会理论中的生态意蕴、人与土地伦理关系三个主要方面详细地进行了文本梳理和论证。郇庆治教授认为,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学术研究,最为重要的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并加入国际对话,从全球文明来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上是要解决资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一种追求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政治转型理论。在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刘仁胜副研究员看来,日本青年学者斋藤幸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笔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典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提供理论借鉴。中央财经大学李强副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生态资本化,突出强调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应谨慎使用市场手段,但最为关键的前提是不能抛弃社会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吴宁教授认为,早年的成长经历所产生的自我焦虑对高兹的学术选择和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理论上受到了萨特、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高兹认为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家庭不能成为资本的工具,他一生追求生态理性和生态社会主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剑仁副教授则从生态唯物主义观、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呼唤和践行生态革命三个维度梳理了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貌,并生动地还原了福斯特与奥康纳之间围绕物质变换裂缝、辩证生态学和唯物主义所展开的学术论辩。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则从绿色经济研究的历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框架、全球绿色新政的经济面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方案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面向五大方面,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下的绿色经济,并对绿色资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做了批判性分析。在自由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对青年学者的提问一一进行了回应。此外,50多位青年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建构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个维度,分小组展开了讨论,并在青年学者论坛上由九位学者代表进行了小组汇报和主题发言。

    在闭幕式上,郇庆治和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孙巍主任分别表达了对此次博士生论坛的印象、期许和祝愿。该博士生论坛已经成为海内外青年学者进行思想碰撞、学习交流、互相启发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机会。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建设,要有学科使命感和理论自信,逐渐构建出一套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从而表达与传播中国的绿色智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生态文明及其理论建设的话语体系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