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侯勇:201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7-03浏览次数:3594


2018年以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研究论域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载体形态、载体功能、载体话语、载体融合、载体创新等方面,呈现出研究主题多样化特征,微载体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进步与不足同在,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应更加注重科学化、系统化、时代化与前沿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结构错综复杂,迫切需要建构一套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理论分析框架,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结构不平衡的难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载体与物质载体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论域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活动论。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目标所运用的承载一定信息,连接主体与客体并促使二者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有学者从开辟第二课堂的角度出发,指出以校园院线为载体实质是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有学者着眼大学生的网络性,论述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模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素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连接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多样性,是联系其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和物质实体。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互联网+背景出发,结合诸要素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段、方法,增强灵活性与生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论。有学者指出,作为载体中介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承载教育信息,且为教育者所掌握;二是能够促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产生有效的互动。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负载、传导、转化的中介,还是促进主客体互动的一种物质形式。有学者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和发展,呈现出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大众化到分众化、从单边操作到双边交互、从扁平化到融合式的发展态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参与式教学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更高要求。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双重主体的作用,须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有学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正逐渐由传统的以班级为主的模式向以学生宿舍区为主的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学生的三自功能,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得到了充分实现。有学者分析了河北北方学院的二三四五一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主要特点:既发挥教育引导的柔性力量,又重视制度要求的钢性规范,实现从教管分离向管教结合的转变;同时整合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类数字化网络管理系统,完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体系。有学者提出高校辅导员应一改传统的说教式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学者认为,党团建设承载着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等重要信息,能有效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现。有学者提出要将学校图书馆作为主要的教育载体开发对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有学者指出,高校可以利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有学者认为,高校应利用校园文化等形式,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有学者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专业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有学者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自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接受图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等方面提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理路。

  5.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有学者认为,高校作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应当与时俱进,用网络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底色和根本标志。有学者指出高校应把握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丰富党建教育内容,增强党建工作对受教育者的感染力,建立网络传播危机应对机制和网上行为监督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有学者结合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构建基于党委研究工作部、二级学院、导师、辅导员、班级、社团、党支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多角色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研究

  有学者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政智库的建设,在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重要功能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的功能。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各种优秀文学作品的资源与功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有学者提出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思想引领功能、舆论导向功能、服务育人功能、效果反馈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政治立场、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内容寓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中,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了公共艺术具备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五大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话语研究

  2018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研究呈现热点:一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话语的建构研究。有学者指出在新时代复杂语境中,辅导员话语体系面临四种困境:情感性话语对宣传式话语的消解、平等式话语对权威式话语的消解、大众式话语对精英式话语的消解及互动式话语对控制式话语的消解。为此需进行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重组、完善机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建构研究。有学者针对大数据时代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面临的挑战提出四个维度,即培养话语主体、改进话语方式、创新话语内容、优化数据环境。有学者通过实证调研剖析了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提出应以加强理论保障为基石,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素养。有学者认为,应把握网络话语的传播规律和网民的话语接受心理,以网络语言深化话语感染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研究

  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新兴网络技术之间的融合发展。有学者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二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的融合式发展。有学者指出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专业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应更新教育理念、搭建教育平台、组建教师队伍、建立融合教育机制。有学者从医院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行性入手,提出了医院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情况。一是高校辅导员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施分析。有学者依据对北京20所高校的一线辅导员的实地调研认为,辅导员对新媒体接触多、认同度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应用研究。有学者将红色资源作为学生党建的文化载体,分析了红色资源与学生党建的关联性及其应用路径。有学者分析了微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双向平等的沟通平台,搭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桥梁。

(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研究

  一是价值观培育维度的价值分析。有学者认为微载体能够及时、精准、有效地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崭新的话语环境与信息空间,能够契合当代学生学习思维,是新鲜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产品导购。有学者分析了价值结构中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优化路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价值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既要蕴含和传导主旋律,又要尊重其他文化载体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并在交流和对话中进行引导。有学者从多维度分析了以家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了培育、保障、评估三重机制,并提出制定原则、丰富形式、创新内容、完善方法的具体工作路径。

(八)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有学者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进行了分析:要结合新形势发展开拓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新渠道和新载体,要结合新时期下研究生对海量信息的阅读的需求和主动学习提升的渴望,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将新媒体贯穿于研究生爱国爱党的主题教育、科研创新、科技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全过程,要不断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研究。有学者认为,应利用微载体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新媒体素养,用好微载体,激活主渠道新作用,微载体运行者要优化微载体,拓展价值观教育新空间,高校要革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维。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评估审视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断裂。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的结合还处在理论化和形式化的阶段,结合具体路径和模式尚有进一步研究和提升的空间。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何进一步地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等等这些问题缺乏思考和有效应对方略,从深层次上讲,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的整合运用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构建起来。

  第二,研究成果碎片化明显。虽然研究的成果与以往相比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研究这一领域的高质量论文也不断发表出来,但是研究成果趋向分散,缺少系统性的整合,针对性不强。现有的成果多是以散乱式、纲要式论文的形式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乏研究的深度,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第三,多学科研究视野的缺乏。如果仅凭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既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使研究得出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多是以一家之言、单个角度展现出来,综合性的成果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在借鉴吸收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野还有必要加强。

  第四,理论超越和知识增量不足。现有研究以经验总结和对策应用性研究居多,学者多集中于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类型、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色彩,还停留在事实的认知层面,缺乏对载体系统各个部分深层次分析,理论概括和创新明显不足。有些研究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理论的运用和创新力度不够,研究成果趋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存在不足的原因

  第一,缺乏载体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体、问题意识、载体定位等。由于研究角度相异和研究方法分殊,现有研究大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划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动态载体和静态载体、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等类型,缺乏研究的权威定位和共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个前提澄清的内涵拓展得不够深入,其内涵与外延容易被遮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形态、特征、结构、功能、地位等研究缺乏科学依据,说法不够准确,也不够科学。

  第二,缺乏载体研究的历史维度和社会基础。一方面,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历史维度的分析。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何种载体、发挥作用如何进行了分析,提出以载体为视角呈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借助学校教育、各种媒体、纪念活动、榜样、文艺作品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增添生长点。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传播、效应等提供重要启示。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基础也发生相应变化,而只有从社会视野出发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实践工作话语占据主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主要基于载体类型、载体传播、载体应用等角度,研究成果同质性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了关于选择与运用或整合或合力三个方面的探索研究,但对涉及载体优化配置研究有待强化。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理论视野尚不够开阔,尚未摆脱实践工作色彩。缺乏理论的抽象和深层次规律的概括,则无法深刻揭示和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发展趋势,不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探索。

  第四,研究方法论缺乏。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研究中所发表的文章多是以个别案例为主,没有从一般上升到特殊,使得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不是很强,容易受到质疑。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把握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现状,没有将研究成果与面向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结合起来,没有深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社会热点、社会难点和前沿热点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使得研究成果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欠佳。

三、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思考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科学化

  规范化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科学理论。一是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其基本范畴。载体一词运用范围广泛,不同学科对载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要从特定学科形态出发,规范载体这一概念。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介、途径等范畴与载体联系密切,但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界定与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及其基本范畴,明确其内涵、外延、形态、特征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权威表达,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过程中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具有前提性澄清的作用。二是规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方法。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研究方法也必然要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研究方法同样要与时俱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方法是在依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此要规范总结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既要为今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方法借鉴,也要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法提供思路。要挖掘研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的现代性方法,重视新载体的研究和创造,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在学术界规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方法。三是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同时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实践学科,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与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系统化

  系统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科学理论。一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象的系统化研究。要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工作方法,整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努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实效性。二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结构的系统化研究。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结构错综复杂的困境,迫切需要建构一套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理论分析框架,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结构不平衡的难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载体与物质载体协调发展。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结构,不是简单地将各类载体分门归类、总结归纳,而是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载体如何整合、如何协调,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际功能。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的系统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研究应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的研究大多从各个具体领域出发,归纳总结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的系统性研究,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各方面价值,避免重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时代化

  与时俱进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体系。一是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继承研究。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处理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继承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之间的关系,要肯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积极的部分,批判陈旧的内容,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适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部分,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类型、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研究,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丰富发展。二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转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社会中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科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外部格局也不断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容、目标、理论、方法、载体、主题等内部要素与结构不断实现从经验性向科学性、传统性向现代性的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素也应与时俱进地不断实现丰富与转型。三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证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把握时代变化的主旋律基础上,帮助人们拓展载体实证研究。要积极汲取相关学科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实践的对话交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载体应用、载体优化等,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证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研究的发展。四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融合研究。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相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不同载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继承与发展、西方载体思想的借鉴与创新、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载体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融合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前沿性

  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前沿研究。一要分析现代化环境、现代性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问题。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文化形式表现出来,不存在脱离一定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理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双重进程中的传统与现代载体、动态载体和静态载体、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等载体类型的丰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前沿理论研究。二要分析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问题。如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构建新的、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系,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三要分析社会系统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问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素优化、载体类型组合、选择载体类型、创新运用载体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打造更加丰富、更加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结构。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管理的发散思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的保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科技含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文章选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8)》

团结出版社2019年版

侯勇,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