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辛向阳:深刻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9-10浏览次数:64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第一部分来阐述。一方面说明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逻辑与历史是相统一的,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就从哪里开始。学习《纲要》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及历史意义,能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主线、思想体系、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

一、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维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纲要》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了90多年的历史必然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伟业,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这些变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强国意味着:我国的五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不仅是广大群众文明素质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且是具有强大学术思想创造力的国家;要全面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还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生机勃勃;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在推动更加公平的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成为一流的经济强国和富裕国家,并且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面的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广大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二、要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维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新时代,这是由人类历史大时代的性质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离开了社会主义,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大历史时代最为关键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仅要把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逐步推向高潮,而且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要求、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最根本的普遍性原理,基本原则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根本区别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主要包括: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旧的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这个革命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向无阶级、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过渡;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些基本原则是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原则,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好这些基本原则意义重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丰富和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使之焕发出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是别的旗帜,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西方也不绝于耳。然而,中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坚守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当今世界更加鲜艳夺目、更加令人神往,成为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同时要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新时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定要把握这些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以及实现这些原则的历史条件,把握这些基本原则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一些具体体制机制不应该成为束缚我们手脚的框框,成为自己给自己设立的绊脚石。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科学理论变为生动实践;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要站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现实维度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的现实依据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纲要》指出:“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

1.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种增长既包括量的增长,也包括质的要求;既包括客观需求,又包括主观感受。

    首先,就是需要领域的增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新需求越来越多。(1)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对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诉求不断上升,对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的愿望更加强烈,民主意识更加明显,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在提高。同时,群众的法治意识也显著提高,法治需求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2)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在衡量我们工作的满意度时往往看的就是公平正义的程度,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3)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日益增长,这是中国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0日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非法集资、传销等经济犯罪,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其次,就是需求质量的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化;实现更稳定的工作,既要使就业更加充分,也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使工作更加体面;实现更满意的收入,一方面使收入待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逐步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保障的质量越来越好;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准和医院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等方法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城市之间的差距,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基础;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使广大群众的居住面积逐步增加,同时降低住房支出以及相应的负担;创造更优美的环境,既要更多的绿水青山,也要更多的蓝天白云;创造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使文化供给更有效更充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还期盼着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要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操心事、烦心事。

    最后,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还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出“获得感”: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9年他多次讲过“三感”:4月15日到17日在重庆考察时,他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再次指出,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感”字就是主观感受,就是主观评价。这就意味着“美好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客观需求,还是一个主观需求,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要求。既要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客观需求,又要注意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不仅要吃饱了,还要吃好了,吃完了很舒坦,心里美滋滋的。要善于做群众的心理工作和思想工作,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好事都应当办好,办的群众心里暖暖的。

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总体上不落后了,在有些产业领域出现了过剩问题,低端供给、无效供给的问题十分突出。现在制约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既包括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包括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既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均衡,也包括生产关系内部的不均衡。另外,还要注重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总体上我国产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是无效供给,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我们既要着力扩大需求,也要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解决广大群众需求“好不好”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7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