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前提、主渠道、主导者、文化环境和内在动力,总结提炼出一条以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多层次课堂教学体系、培养优秀师资力量、打造丰富校园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是一项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
学科建设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基础和前提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不仅是宏大的理论体系,更是面向当代现实、回应时代问题的行动指南。高校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学识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发展,就无法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
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学科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并加以实际运用。因此,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工作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理、学术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在高校发展的首要功能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和理论支撑。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即优先考虑和切实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也是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双重定位,决定了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学教育为优势和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学校党委一贯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学校于2005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较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始终自觉地把学科建设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用学科建设统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
多层次教育教学体系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的主渠道
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大任务。课堂教学是高校培育人才的传统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阵地。根据高校学生学习成长特点和高等教育规律,高校中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理论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单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已然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堂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中国政法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学院合作,形成了一套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以通识主干课、专业必修课、经典导读课、党校课为辅助的多层次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关键且不可或缺的课程。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首要且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职能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回应现实问题时,具有更强的学理性和说服力,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中;另一方面,也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课题加以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入发展。
2017年5月,*****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中国政法大学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本科生通识主干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完善学校思政课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维度、多种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领航作用。
优秀师资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的“灵魂工程师”
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起关键作用,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教育者。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至少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首先,教师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身正为范”。2019年3月,*****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人,既要增强自身使命感,坚守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又要有能力守住这个阵地,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者。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将理论教育与价值导向培育相结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做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其次,教师要具有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学高为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更是高校全部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当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者,“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懂、真讲、真用”,只有教师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才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阵地,辅导员队伍承担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生的重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职业伦理道德和科学价值观等都会对高校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要将辅导员队伍纳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培训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不断提高解决学生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促进辅导员系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部门同向共振,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校园文化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的“软环境”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等“硬”氛围外,还有校园文化等“软”氛围。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因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建设之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环境和价值体系。校园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文化的创新和优秀校园文化的涌现,也优化了校园风气,使广大青年学子在优秀文化感召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内在的育人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高校青年学生和校园文化的时代变迁,使校园文化符合新时代发展和学生客观发展状况。其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最后,创新发展文化育人,不断挖掘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载体,推动青年学子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完成自我教育。目前,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新媒体条件下如何建设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量如何有效运用等是新时代校园文化育人要回应的现实课题。
中国政法大学秉承“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宗旨,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和青年成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特征,学校学生处、共青团组织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七个一工程”“CUPL正能量人物访谈”“优秀校友寻访”等系列主题教育,培育学生理论社团和理论骨干学经典著作,每个理论社团至少有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使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仅有效拓展了课堂教学成果,还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理论力量。
理论指导实践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契合实践、结合实践、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实践,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理论教育规律,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由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多边互动行为,是调动多种社会力量的社会性工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青年学生充分了解生动鲜活的世情国情民情,能够更加客观认识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更加深刻认识到国家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判断。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才干的同时也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同时,将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最新经验和最新成果带入课堂,可以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效回应现实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法科特色的高等学府,以培养品德优良、学识丰富、能力卓越、充满智慧、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法治人才为使命。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创造性地推出“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建立16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和249个海外项目,先后与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知名律师事务所和地方政府达成合作。结合学校法科特色,开展丰富的法律服务实践,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模拟法庭等公益志愿服务。学生社团组织“法律援助中心”面向社会接待来访、来电、来信咨询,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服务,让学生在法律服务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动力,坚定崇高的法治理想,做宪法和法律的拥护者、捍卫者和传播者,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从而实现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会贯通,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原载2019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单位系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