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成黎明、黄艳: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9-11浏览次数:284


分析梳理党中央在某个领域颁布施行的工作文件,尤其是对不同时期同类型文件的延续性和差异性比较,可以总体把握我们党的政策走势、工作重点,并从中总结发展成就,提炼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重点任务调整、党的理论创新、意识形态环境、师生群体特征等的变化,不断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探索创新、阔步前行,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就与宝贵经验,是一项极具意义、又富有挑战的工作。文件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党的决策意志。分析梳理党中央在某个领域颁布施行的工作文件,尤其是对不同时期同类型文件的延续性和差异性比较,可以总体把握我们党的政策走势、工作重点,并从中总结发展成就,提炼发展经验。本文以党中央印发的4个思想政治教育文件为视角,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启示。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印发的4个重要文件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地方党委和政府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大量文件。其中,以党中央或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共有4个,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之初,高等学校在探索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是有成绩的,但是从中央到许多地方在思想战线上存在着软弱混乱现象,1986年年底,少数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潮,集中暴露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高等学校侵袭的严重性[1](P70)。为此,中共中央于1987年5月29日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1987年文件)。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个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件。文件从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教职工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作出部署,为这一时期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遵循。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19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先后颁发实施。在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相继出台的基础上,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994年文件)。文件包含25条具体内容,从目标要求、内容途径、管理体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P148)。为推动文件落实到高校,次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体系。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时代、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决策。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2004年文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印发的首个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文件包含9个部分,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途径方法、队伍建设、环境营造、组织领导等问题,这是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P309)。次年1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从2004年到2009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有关部委制定了30多个配套文件。可以说,这一时期在制定文件政策的层面,工作达到一个巅峰。[2]

(四)《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高度,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3](P478)。2016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16年文件)。文件分为7个部分,从总体要求、思想理论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和阵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党的领导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系统安排。随后,党中央专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文件和会议精神,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底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全面推进十大育人,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的施工蓝图[4]。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持续呈现出向好态势。梳理分析党中央印发的4个重要文件,可以清晰看出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的深刻变革,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一)紧扣加强和改进这个主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

  这一点从4个文件的标题中可以清晰看出。1987年文件改进置于加强之前,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调整和恢复时期,主要任务是清除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重新恢复和确立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1994年文件加强调至改进之前,说明经过调整恢复阶段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P144),拨乱反正的工作已经完成;增加进一步三字,反映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1](P144)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探索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2004年文件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2016年文件突出新形势下,并重新回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情况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互融性。

  以4个文件为重要标志,可以将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调整恢复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曲折前进,着力在高校恢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新确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第二个阶段为加强改进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立为主、重在建设,注重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中提高,探索中前进。第三个阶段为创新发展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问题,积极推进主渠道主阵地创新。第四个阶段为质量提升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断作出与时俱进的回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这个中心[1](P4)。40年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党中央文件中不断作出了科学回答。例如,1987年文件提出,高校要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是要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1](P70-71)。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20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P145-146)。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立足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1](P266)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四个自信。[3](P480)

  回望40年的发展历程,从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再到谁培养人,我们党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做出创造性回答,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5]

(三)努力破解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这个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原则、方法路径不断丰富创新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并不多,主要形式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1](P71)1987年文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糅合在一条之中,在工作原则上只是泛泛地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加强法制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1](P71-72)。到20世纪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并日趋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空前高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6](P63),在工作原则上强调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1](P145-146)。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资助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主动占领的新阵地。这一点在2004年文件中可以清晰看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P480-481)。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方法手段不断创新升级,阵地渠道不断拓展延伸,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

(四)紧紧围绕专业化、职业化这条主线,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1987年文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十分重视这支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文件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双肩挑的做法,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1](P146),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1](P73)。1994年文件提出,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对队伍的培训进修、社会实践、表彰奖励、职务待遇等提出了要求。《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首次对学生专职政工人员作出界定,范围大致等同后来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并提出专职政工队伍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大体掌握在1:120-150[1](P159)。2004年文件首次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并强调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1](P268-269)随后,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相继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统设计,大力推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6年文件明确提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3](P487)文件还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配备的量化指标。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从文件制度上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地位、待遇、培养、管理和发展路径,为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五)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建设思路,学科建设取得显著建设成果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建设。1987年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要求有关院校要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班,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P73)1994年文件再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且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1](P146)。2004年文件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1](P269)次年,国务院学位办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下设的6个二级学科之一。2016年文件就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首次提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大规律,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有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范化、体系化、内涵式建设。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已经发展成为学科结构比较合理、学科层次逐步提升的新兴学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7](P7)

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而且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通过分析党中央文件,可以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遵循和宝贵经验。

(一)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持续推进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梳理党内文献可以看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1](P265),多次用战略工程基础工程重大工程民心工程来形容这项工作。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业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P4)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1](P144)。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3](P478)与此同时,党中央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适应等方面,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紧迫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止,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3](P479)。

(二)坚持把服务中心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这既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在新时期,党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来进行的指导方针。[8](P70)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保证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完成国家给予的培养人才的任务[1](P71)。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和工作方向,牢固树立必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主动适应改革和建设以及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需要[1](P130),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内涵。

(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重点任务调整、党的理论创新、意识形态环境、师生群体特征等的变化,不断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例如,在培养目标上,总的讲始终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不同时期在具体培养规格上又有所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渗透,提出以四个应当[1](P70)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基本标志。党的十四大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学校德育要着力解答五个如何[1](P144)的问题。在教育内容上,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突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强调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1](P145)。进入新世纪,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1](P266)。在主渠道建设上,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先后形成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在方法载体上,积极借鉴其他领域的工作方法,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拓展工作阵地,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相继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

(四)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的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有领导责任[1](P73),地方党委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负主要领导责任,每年要专门讨论一、二次师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1](P74);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1](P270)。为了强化责任落实,党中央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要定期研究并检查学校德育工作[1](P14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委书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党委副书记或一名常委分管高校工作。[3](P493)高校党委书记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3](P491);校长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切实完成相应任务[1](P270)。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3](P491)

(五)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协同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两张皮自娱自乐的现象,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设计,推动形成育人合力。在高校内部,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1](P71),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1](P146),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3](P480),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P270),着力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在宏观层面,强调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1](P147),倡导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P269),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3](P493-49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由原来的校内循环转变为系统内外信息互联、资源互通的大循环,由单兵作战转变为联合作战,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徐艳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董鲁皖龙,柯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N].中国教育报,2017-12-07.

[5]冯刚.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4).

[6]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10月第10期。

作者简介:成黎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校办。

       黄  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