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蕴含着新时代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十九章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八个方面,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关键在于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自觉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定力的有机统一,自觉坚持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牢牢立足国内,顺应世界潮流,以恢弘的国际视野和远大的战略眼光,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征程和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依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要持续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从而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看家本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多次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的光辉典范。这一思想既是新时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新形态,也是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更是新时代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生动鲜活展现,不仅包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包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原理的创新成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对我国当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另一方面,新时代,我们必然会面对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要科学认识、正确分析并切实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像*****记那样自觉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能力,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要学习和掌握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都要紧紧围绕这个实际,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还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因此,我们还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第二,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处理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好国家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第三,要学习和掌握矛盾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善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长于解决问题,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讲两点,也讲重点,看清全局而又分清主次,把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全局问题的解决。第四,要学习和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去,增长本领和才干,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认识,进行理论创新,反过来再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第五,要学习和掌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基础的原理,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的方法论。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雄厚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条件。第六,要学习和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原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依据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使两者达到最优状态,从而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第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论。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时代,我们更要继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定力的有机统一
问题导向,指在实际工作中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为根本思路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问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导向,不逃避、不畏缩、不轻视,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看家本领,才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深入分析问题、长于解决问题,从而在破解各种问题中,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战略定力,指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把握发展的趋势,为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而具有的战略自信、战略毅力和战略耐心,即关键的时候沉得住气,不受外界干扰,始终如一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战略定力事关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得当、定力十足,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赢得发展主动权。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足够的战略定力,就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举棋不定、随波逐流,政策上朝令夕改,行动上犹豫不决,从而浪费发展的大好时机。关于战略定力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矛盾突发多发,困难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有保持头脑清醒和足够战略定力,才能确保改革沿着既定方向顺利推进,把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问题导向与战略定力,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唯有建立在战略定力基础上的问题导向,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唯有建立在问题导向基础上的战略定力,才能稳步实现战略意图与战略目标。没有战略定力的问题导向,看不到全局、抓不到重点、分不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没有问题导向的战略定力,是僵化的、机械的,缺乏生命力和动力的,永远也实现不了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定力的有机统一,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牢牢树立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都取得关键性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战略的高度紧紧扭住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地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二,2018年GDP更是达到日本的近三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前进,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高瞻远瞩,以恢弘的战略眼光牢牢抓住“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问题,并以磅礴的战略定力持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复杂形势和国内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重任,唯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重视调查研究,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打开工作新局面。学习《纲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定力的有机统一,必须重点把握如下几点:第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这意味着,我们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必须一以贯之、毫不动摇,这是原则性问题,也是我们该有的战略定力。该变的变,不该变的坚决不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要善于从战略的高度冷静观察、科学分析、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困难前所未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要摆脱困局、开创新局,没有远大的战略思维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反复酝酿、谋定后动,是难以想象的。第三,密切关注国际形势,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都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不为外界所扰,不为迷局所惑,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始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握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第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需保持战略定力,“进”需坚持问题导向,稳中求进,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定力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稳”中有“进”,“进”不忘“稳”,在“稳”和“进”的辩证关系中,拿捏好开展工作的速度与进度,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坚持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
“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所谓科学思维,是指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够得出正确的认识结果。科学思维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六大思维。这六大科学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包含了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锐利武器。只有学习掌握科学思维,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才能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乱阵脚、保持定力,冷静分析问题、从容解决问题。
世界眼光,亦称全球视野或国际视野,是指善于高屋建瓴地观察和思考问题,高瞻远瞩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对国际形势和全球变化的密切关注中深入了解当今时代特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非凡的气度、宏大的格局考虑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前途和命运的眼光。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任何不开放的想法和行为都将断送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锦绣前程。要做好中国的事情,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还要放眼世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观察世界,捕捉历史发展趋势,借鉴他国发展经验,从世界大局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勠力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科学思维内在地包含世界眼光,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看待事物。缺乏世界眼光支撑的思维,无异于管中窥豹、坐井观天,难免陷入片面、静止、孤立、主观看问题的窠臼,而不能成为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之所以能够冠以“科学”二字,就是因为它内在地包含世界眼光,自觉以世界眼光为指导原则。世界眼光也需要科学思维的支撑,没有科学思维的支撑,世界眼光就是对世界形势的摄影式复制,看不到现象下的本质、形式下的内容、偶然中的必然、现实中的可能,无法对世界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唯有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世界眼光,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国内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以世界眼光的高度,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以全球视野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致力于把国内发展与国际形势结合起来,善于在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以科学思维做出最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安排。“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等都体现了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已经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发展,都必须参与到世界的分工体系之中去。由此,世界的发展与国内的发展势必形成联动效应而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有科学思维,也要有世界眼光,坚持科学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第一,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观察当今时代,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浪潮中,树立世界眼光、具备全球视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谋划国内发展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要自觉用新时代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密切关注全球动态,科学分析世界各方面动向,准确把握时局,培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与胸襟。只有这样,才会自觉把世界眼光融入到科学思维之中。第二,要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置于全球背景下擘画,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中国看中国,才能从全球视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习近平指出:“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置于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中观察、思考、谋划,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准确地定位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做出合理正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是在克服困难与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的,而科学思维又是克服困难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冯颜利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