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匡宁、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新论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9-16浏览次数:856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研究状况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理论化的推进程度。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设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矛盾的性质设定为对立统一的关系、基本矛盾的性质设定为时间上的始终性及地位上的决定性,并依此判断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其问题在于对矛盾双方的认识不准确、对矛盾性质的把握不确切、对基本矛盾的指认不正确。在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正确把握矛盾性质、全面掌握基本矛盾特性等基础上,从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的双重视角出发,不难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社会要求;个体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学界多年来持续关注的基础理论问题,在产生众多成果的同时,也生成了不少分歧与争议。如何在相对统一的判断理据之下达成基本共识,不仅是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摆在学界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研究的前提预设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判断之所以会出现分歧与争议,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基本矛盾等关键概念的理解不一。前提设置不同,结果自然有异。研判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首要前提是确立研判的标准与指认的依据,亦即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域界、矛盾的性质以及基本矛盾的性质等给予必要的廓清与厘定。

(一)前提预设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域界

  研究与分析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将其置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研判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同样要将其置于特定的视域范围,要有相对清晰的外延框定。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首先要对其关键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作语义区分,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研究域界。

  一般来说,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伴随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而对社会成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化活动。在此意义上,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凡各国、各阶级、各政党对其成员进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灌输或培养等都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论域范围。而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狭义的,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既包括1984年设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也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也就是说,本文所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及学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前提预设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矛盾”的性质

  “矛盾”一词释义复杂,对其可有多重理解。首先,从词源看,“矛盾”二字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一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380-381该文所谓“矛”“盾”皆为兵器,此处借其二者关系喻指言语上的前后冲突、互相抵触,后引申为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即所谓“不可同日而语”,这属于逻辑学意义上的矛盾。其次,从日常生活层面看,矛盾意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看法不同或言行冲突等导致的隔阂、摩擦或纠纷。再次,从哲学层面看,矛盾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94“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3]841。质言之,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言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种意义上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应归置为哲学意义上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

  哲学意义上的矛盾也有深层与表层的理解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差异就是矛盾”[4]307,他紧接着又对差异性矛盾与对抗性矛盾作了区分,说明二者存在程度与性质差别。无差异就是同一,固然不是矛盾。产生矛盾的双方必定是有差异的,差异是矛盾形成的前提。但如果差异达不到对立的程度,就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矛盾。黑格尔的“同一——差别——矛盾”链条公式、马克思的“这种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发展为差别,差别必然发展为对立和矛盾”[5]45论述,以及列宁在黑格尔矛盾转化公式下添加的“其中包括对立”的批注等,均说明矛盾遵循“同一——差别+对立——矛盾”的发展路径。本文所论矛盾并非是其发展路径的中间阶段,不是一般意义的差别或差异,而是最终的完成形态,是具有对立统一性质之矛盾。

(三)前提预设之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基本”属性

  “基本”一词通常被理解为“根本的”“主要的”“大体上的”等几重内涵。本文论及的“基本矛盾”之“基本”一词应作“根本的”理解。尽管基本矛盾与根本矛盾在特殊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区别,但本文所述基本矛盾与根本矛盾可视为同义。基本矛盾是相对于非基本矛盾而言的,不能将其与具体矛盾、主要矛盾等混淆等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始终性。基本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并非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伴随而存在;二是地位上的决定性。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其他非基本矛盾的解决,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本文所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指具有对立统一关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矛盾具有规定和制约作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问题致思不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若以上述前提设定研判,这些成果仍然存在着对矛盾双方的认识不准确、对矛盾性质的把握不确切、对基本矛盾的指认不正确等问题。

  归置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五种。其一,以陆庆壬为代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117。其二,以陈秉公为代表,认为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7]110-112。其三,以邱伟光为代表,认为是“教育者掌握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8]108。其四,以陈万柏、张耀灿、郑永廷为代表,认为一定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与社会成员实际的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9]143[10]154。其五,以张澍军为代表,对以往研究或立足于社会要求、或立足于受教育者个体的单一视角进行综合兼顾,得出社会期待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11]。除上述观点外,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12]225、思想统决与自决诉求之间的矛盾[13]等等。

  不难看出,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判断可谓见仁见智。每种判断虽有其独到见解与合理之处,但又有存在难以融贯的不足与局限。

  首先,对矛盾双方的认识不准确。矛盾的双方是谁,这是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首要问题。学界的纷乱指认说明,既有的认识还不够准确。比如,第一、第三种观点将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作为矛盾双方,而第二、第四种观点则将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作为矛盾双方,那么,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与社会实际要求是否具有同一性?社会要求是一种客观要求,但经过教育者这个中介,必将其主观因素注入其中,容易造成社会实际要求与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不相一致的情况。不同的教育者由于素质、阅历等差异,对社会要求的理解与把握必然不尽相同。部分教育者可能会出现对社会要求片面的理解,包括曲解与误解,甚至出现背离社会要求的情况。故而,将受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显然有偏误。前四种观点都立足于社会要求的视角,而第五种观点则转换了问题视角,顾及个体需求层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是社会期待,另一方是个人选择。还有学者认为矛盾双方分别是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思想统决与思想自觉等。这些繁杂的指认不仅容易造成不应有的认知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强此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其次,对矛盾性质的把握不确切。前四种观点均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差距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差距是否就是严格意义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只有当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才能称之为矛盾。而前四种观点均将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状况看作是不符合或低于社会要求的,他们希望受教育者不符合或低于社会要求的思想状况能够实现否定和超越。但反过来,这些思想状况却不具备影响和限制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要求的正当性和主动性,不可能对社会要求产生积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受教育者提升既有思想政治素质,并向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要求无限趋近的过程。而这并未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矛盾。第五种观点虽将矛盾属性纳入考量范围,但它用同一性与差异性作为矛盾立论的理据。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对立性仍然不在其研究视域之内,其对矛盾性质的把握同样不够确切。

  再次,对基本矛盾的指认不正确。有学者提出要从系统论角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继而指认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还有学者主张改变以往仅从静态角度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思维方式,转而从动态角度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可分为本源形式、中介形式及终结形式三种表现形式的结论,如此等等。应该说,这些只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角度和方法问题,不能将其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此外,还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具体矛盾等混淆等同……上述问题的共同症结在于未对基本矛盾之基本属性加以深入思考与仔细辨析。若不能全面掌握基本矛盾之基本属性的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指认必将发生偏误。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出科学严谨的判断,必须吸收学界已有研究之有益成果,克服其学术不足,在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域界的基础上认清矛盾双方,在准确把握矛盾特性的基础上阐释其基本属性,继而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出正确指认。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新说

(一)新说基础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矛盾双方

  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前提是找准矛盾双方。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定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素质等有相应的要求,需要持续地对其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化;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有相应的思想提升、政治发展、道德升华等需求,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帮助得以实现。缺少任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均无法展开。因而,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双方应为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

  首先,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50。特定社会为了维护其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必然要对其社会成员施加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影响,强化社会成员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实际发展来看,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应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

  其次,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另一方。作为“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有特定的思想基础、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其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不会简单被动地复写与接受,“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5]253。受教育者会以主体的视角去辨识、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价值,继而选择是认可接受还是漠视排斥。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有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其目的、满足其需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时,受教育者才会接纳并趋向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与特定主体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需要既包括一定社会对其成员进行价值引导、政治教化的需要,也包括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双方需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满足与被满足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与发展。

(二)新说基础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内在关系属性

  首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之间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首先表现为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方面,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能够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的满足。作为“现实的人”的受教育者,既有物质利益需要,也有政治参与、社会交往、精神提升等全面发展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自然人向“社会人”“政治人”转变。在此意义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能够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的满足提供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的满足又会推动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要求的发展。受教育者在遵循社会要求前提下的自我思想政治需求的满足过程,也是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过程。当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整体提升并达到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时,便会推动特定社会思想政治要求的发展,促使其朝着更高要求迈进。此外,二者的同一性还表现在一定情况下,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可以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意在传导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受教育者认可、接纳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使其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并外化为行动。如果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发展与其自身发展的统一性,认识到社会要求与其自身需求的契合性,那么受教育者便会自觉地将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转变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当然,这种转化并非单向的。在一定条件下,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也可能转化为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当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或迟滞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状况时,社会可能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其原有要求作相应调整,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性需求纳入社会要求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倡导既要考虑社会要求,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便是有力佐证。

  其次,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之间具有对立性。这种对立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否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排斥与否定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思想政治观念的差异和需求的冲突,而非根本利益的对抗,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该矛盾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得以消解或转化,而非不可调和、必须通过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加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然要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出发,向社会成员提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相应要求,赋予社会成员一定的政治角色期待,呈现一元性和相对稳定性特征。现实生活中的受教育者作为有理性、会思考的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会从自身需要出发,关注个体利益的实现,表现出多样性和易变性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之间的不完全一致性,使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一方面,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为了谋求与维护其主导地位,需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加以引导,对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需求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其不偏离社会要求的方向。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为了谋求思想自由和个体利益,必然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需求置于突出地位,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选择地接受。当个体的思想政治需求与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发生抵触、冲突时,便会试图减少甚至冲破特定社会思想政治要求的束缚与限制,以实现其自身的思想政治需求。二者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被限制、否定与被否定便是对立性的体现。

(三)新说之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新指认

  认清了矛盾双方,厘清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便可作这样的指认: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同时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作为一个统一体稳定地存在,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则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发展。当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政治要求不断被凸显而占据主导地位时,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得到强化,朝着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导向、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而当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需求处于突出地位、个体更强调自我思想政治需求的满足而拒斥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便会被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会受到冲击,社会可能朝着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离不开对其矛盾尤其是基本矛盾的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非基本矛盾的解决,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和科学化程度的推进。它虽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的“老问题”,却也是值得学界花气力解决的“难问题”,期待学界能在这个“老问题”和“难问题”上早日取得更多共识。


参考文献

[1]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7]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8]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1] 林晶,张澍军.刍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2]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王莹,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老问题”的新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14]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来  源:《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