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劳动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劳动实践的丰硕成果,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人格、劳动权利、劳动使命、劳动实践、劳动成就等方面蕴含着丰富内涵。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重大命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学校教育需要在理念转变、实践养成、舆论宣传、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劳动精神的弘扬路径。
【关键词】劳动精神;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弘扬路径
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1]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导下,中国广大劳动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不断丰富,呈现“尊重劳动、劳动平等”的价值导向性,倡导“劳动创造”的实践创新性,强调“劳动神圣、劳动光荣”的精神幸福性。进入新时代,如何深刻把握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和深刻蕴含,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本质。”[2]劳动精神作为劳动的精神产物,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性,又体现广大劳动者劳动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又蕴含文化基因的传统性,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生成的思想源泉。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属性和劳动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劳动精神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这说明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髓,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形成发展注入了中国元素。
2.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实践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广大劳动者奋勇拼搏、艰苦创业,这种强大精神力量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首先,革命斗争是劳动精神的现实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劳动者通过把劳动实践与革命斗争相结合,形成了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等革命斗争精神,构成了劳动精神的现实基础。其次,民族精神是劳动精神的核心要素。一代代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民族精神注入新能量,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博大内涵,劳动精神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崇德尚礼、公而忘私的民族情怀,又体现了知行合一、自立自强的人生追求。最后,时代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劳动者的创造性实践和不断探索中,激发出蕴含着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元素的劳动精神,不断为时代精神注入新能量,凸显并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劳动精神生成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而著称的民族,也正是凭借着劳动精神,我们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劳动精神与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文化传统分不开,传承劳动精神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中的良性基因加以创新性变革。首先,勤劳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和辉煌的民族历史都要归功于劳动。其次,尊重劳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均体现了以劳动人民作为强基固本的思想。最后,传统文化作品注重对劳动精神的人格化塑造。比如,《诗经》等文学作品就生动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劳动实践的赞美、尊重和认同,让劳动精神从根基上就拥有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崇尚劳动的人格化品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劳动精神生成的价值导向。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既包含对劳动价值的判断,也包括对劳动的态度,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劳动内容。首先,劳动价值的回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相吻合。中国梦的实现“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准则,与劳动精神的价值倡导高度一致。只有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才能确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其次,劳动态度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相契合。弘扬劳动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高度契合。最后,劳动实践的锻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融合。劳动实践中锻炼的岗位意识、职业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等,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
新时代劳动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在内容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劳动观念,而且还彰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生成了一种“劳动者至上、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4]
1.在劳动人格上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是新时代劳动精神蕴含的核心要义。首先,尊重劳动是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和人本身,而且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因此一切劳动都应当受到尊重。其次,尊重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劳动者付出了劳动,为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有权利获得必要的回报,任何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的行为都是剥削劳动者的行为,都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再次,维护劳动者的尊严。要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设更舒适安全的劳动环境,让劳动者心情舒畅,在工作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幸福。
2.在劳动权利上倡导“劳动平等”。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任何劳动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都具有从事其想从事的劳动的权利,而劳动平等是维护劳动权利的基本条件和维护劳动尊严的基本保障。第一,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即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够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劳动,从平等的机会中体现公平的劳动竞争,体现努力的劳动价值,体现对劳动的尊重。第二,反对一切劳动歧视与偏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5]第三,强调人人都可以通过劳动作贡献。每个人的劳动不仅可以创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3.在劳动使命上倡导“劳动神圣”。劳动具有光荣和神圣的意义。首先,劳动是宪法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一方面是公民依法“行使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公民依法“享受的利益”。其次,劳动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每个公民通过行使劳动权利,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也从社会获取报酬,发展自我。再次,劳动果实是圣洁的。劳动果实是诚实劳动、精诚合作的劳动结晶。*****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6]
4.在劳动实践上倡导“劳动创造”。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弘扬劳动精神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首先,培养服务至上的敬业精神。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强调劳动的实践体验性,注重融入性和探究性,强调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倾向于尝试、感悟和技能的建构,在劳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其次,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注重与技术相结合,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态势,在课程设计上既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中技术素养提升的内在序列,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技能培养的梯度结构,帮助每个学生建构符合其个性且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技术素养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在工作中养成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次,培养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与“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进而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风尚。
5.在劳动成就上倡导“劳动光荣”。在劳动成就上,新时代劳动精神倡导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从个人意义而言,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会与人合作,追求个体幸福,享受劳动尊严;另一方面,通过劳动磨砺人的意志,培养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从社会意义而言,劳动推动社会进步,让全社会的生活质量得以整体提升。通过劳动,人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努力奋斗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用自己的劳动成就书写平凡中的伟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路径
围绕培养时代新人这个重大命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学校教育需要通过理念转变、实践养成、舆论宣传、制度保障等对培育、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进行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
1.实现理念转变,强化劳动精神的教育引导。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理念,从办学理念、办学体系到学科设立、专业开设、课程设置等必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突出劳动精神培养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劳动精神元素。学校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元素,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解读,更要结合时代特征增加对创新劳动的介绍,结合中西对比借鉴国外劳动教育的精髓等,对课程进行具体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设计,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努力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意识,坚持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从而提升学生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一贯性。再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嵌入劳动精神内容。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与劳动精神培养有机结合,立足校园开展卫生保洁、绿化设计、宿舍美化、校园风貌整治等公益劳动,与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劳动主题实践体验活动,使劳动精神的培养常态化。
2.创新实践模式,促进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首先,建好劳动实践基地,加大场域资源共享。社区、企业、部队、乡村等校外场域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培育资源,要积极组织学生到这些校外场所开展社会调查、务农劳动、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其次,结合创新创业,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将劳动精神培育与学生喜爱的创新创业活动、探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传统手工制作的学习相结合。课程、师资、专业、实践教学都能围绕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在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鼓励教师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切实为学生劳动精神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保障。再次,结合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应结合就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使学生把劳动分工的正确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劳动行为,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转化为具体劳动行为的检验。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劳动精神的弘扬风尚。全社会都要倡导劳动精神,不断探索宣传劳动精神的新模式,营造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风尚。第一,着力形成弘扬劳动精神的主流意识。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通过思想教育、典型引领等方式,倡导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第二,大力宣传劳动模范与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通过榜样树立和模范感召,大力弘扬劳动美、创造美、贡献美,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学生争做劳动的模范,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第三,加强对负面舆论的监督引导。针对社会上少数人对劳动精神的贬低、轻视、误解等现象,要激浊扬清,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4.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弘扬劳动精神的长效机制。劳动精神培育、弘扬与践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以增强劳动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首先,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制定更有效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劳动精神的弘扬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其次,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大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教育系统力量与社会系统力量的合力,系统推进、精心设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等,保障劳动教育的场地、经费、设施的投入,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再次,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结合劳动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实际特点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实践技能、劳动成果、创新创业成绩、参加公益劳动情况等方面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期;
作者单位:黄燕,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