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度重视视野问题,早在30年前的1989年1月,就提出“拓宽视野”。[1]P14 之后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问题,一以贯之地强调“宽广的视角”“开阔的视野”“视野广度”和“更广阔的视野”等,体现了习近平的思维视野。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个“要”的核心素养,其中有“视野要广”,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野定位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并要求“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
一、知识视野
知识视野是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前提、基础和载体。一般而言,知识形态具有四个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的眼界,既是理论体系又是知识体系。例如,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学者。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对20世纪后的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此,连排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胡适也不得不认为:“唯物的历史观……在史学上开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替政治学说开许多生路,这都是这种学说所涵意义的表现。”[3]P130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4]P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亦应如斯观,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面除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资源,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孕育出来的,即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来源,因而还包括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包含的积极成果为资源,并且融通各种资源。
宽广的知识视野,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学养。反之,“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5]P8-9 对此,习近平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P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半径。基本知识一是需要准确,不出漏洞;二是系统化而不是碎片性;三是要厘清它的脉络线索;四是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视野,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宽度,还要有知识的深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背诵,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见识、学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的“知”与“识”既相连又有别,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5]P8 教师要以自己的扎实学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识、学识。
二、价值性与知识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知识性是与价值、价值性相统一的。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知识视野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2]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刘少奇曾说过,不研究历史就“理论不起来”。[6]P417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注重历史知识的载体性,在历史知识载体上体现其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价值观。例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同样,“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题、主体,体现价值观,又是事实判断,是“选择的历史”和“历史的选择”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的能力体现为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例如历史教育,正如清人王夫之评价司马光的《资政通鉴》时所说的“可以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强化唯物史观的学识,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其它唯物主义的核心区别,在于它的出发点上就包含目的、评价,也就是包含有历史的因素、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仅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知识教育,更是历史认同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因为事实上所谓的“价值中立”是没有的。历史课堂上或显或隐地体现着意识形态,正如迈克尔·阿普尔的《意识形态与课程》所阐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从历史教育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把握历史。从纷杂的、表象的历史活动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厘清历史转折的前因后果;从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和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真实本质。作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不能对历史述而不导,也不能导而不述,应该既是讲述者也是引导者,把正确的历史观传承下去,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历史记忆。
价值导向是常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题是“四个选择”,教学中应在“四个选择”及其结论背后下功夫。由“选择的历史”到“历史的选择”,在“四个选择”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选择,历史变革与选择,最终历史与逻辑地形成“四个选择”。例如中国近代以来的变革与选择,资本—帝国主义经济撞击自然经济,由此进行的选择:或闭关自守或“师夷长技”;西方民主制度撞击君主专制制度,由此进行的选择:或墨守成规或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撞击着封建正统思想,由此进行的选择:或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走社会主义道路;市场经济撞击着计划经济,由此进行的选择:或继续关门建设或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历史中发现、呈现和引导主流价值,这包括发掘史料的能力,例如在有限的课时中善于通过历史细节呈现和引导主流价值,这就需要精准细节。例如历史细节体现民心,反映在国民党军队下至士兵上至国民党军长的回忆。《关山夺路》在国民党“新兵是怎样炼成的”篇中提到:“‘老百姓’,这一条是每个新兵的原罪……好像和老百姓有深仇大恨。”[7]P32 国民党十二兵团即黄维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在中国文史出版社的《杨伯涛回忆录》之“两个不同的世界”篇中:“我们这些国民党军队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以前带部队经过这些地方时,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通过村庄看见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亲切。”[8]P212 精准的历史细节,体现大历史;精准的历史细节,可以载道;精准的历史细节,可以活化历史;精准的历史细节,不是说教,而是通情达理,发现和呈现主流价值。主流价值的发现、呈现和导向,不是简单的、符号式的,而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呈现历史流淌的复兴之声、凸现多彩的大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历史选择思想、主义,思想、主义又推动着历史,从思想、主义发现历史、从历史中发现价值。
知识视野广度体现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指向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如同收入了习近平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县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集,以“知之深爱之切”为书名,而“知之深爱之切”也是习近平在1984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文章的标题。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9]
三、国际视野
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指出,研究中共党史要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并提出“古今中外法”。[10]P400“古今”是历史视野,体现历史的发展;“中外”是国际视野,由中国方面拓展至外国、世界、国际方面。习近平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特别肯定了大会的主题之一“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位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应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要善于扬弃世界各国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积极成果,融通本来和外来。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突破“西方中心论”等桎梏,坚持国际视野下中国应有的自信。
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近代才真正开始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1]P404 随着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中国的历史方位也应当放在世界的视野中来审视。既要改变只从中国看中国,应把中国放到世界的背景下去观察和思考;也要立足中国,把世界放在中国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在全球化、国际化环境中把握放眼世界与立足本土的关系、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是外国人用大炮掀开的。林则徐、魏源虽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是直到甲午战争前,梁启超跑遍京城,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而党的十九大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价为:这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12]
国际视野的呈现,例如,对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教学,从国际视野来看,必须联系资本—帝国主义时代包括对东方的殖民政策;对辛亥革命史的教学,就要联系法国大革命史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有助于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律性,等等。又如,对中国自信的教学所呈现的国际视野,从空间维度来说,中国自信是建立在经济、制度、价值三个层面的国际横向比较的基础上,还包括从世界政党史的视野,即在世界政党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一个具有超长文明史、超大国土面积、最多人口规模的国家里,在过去,为了救亡图存,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在现在,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对此,经济学家、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设想300年后的历史学家如何看待当今时代,他的结论是:那时的历史学家可能不重视“9·11”事件、冷战,但一定重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这是因为,在中国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内迅速大幅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比较注重国际视野,例如上编综述中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编综述中有“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等。关键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以国际视野讲解有关内容,而不是忽略综述这些内容。
国际视野,包括对有关世界历史及其研究成果的了解和研究。例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历史源头在哪里?又是如何演变的?有学者考证日本发动海外侵略战争的起点为1592年万历壬辰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凸现出追索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世界历史知识、世界眼光,体现国际视野。这也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国际视野还体现在需知己知彼,横向了解国外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这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笔者曾写有《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的他者书写述略》一文。[1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是世界史观。我们应该将对中国的分析放在国际视域里来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既要善于从中国的视野观察世界,也要从国际视野了解自己。放在世界、国际中,通过横向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自己。对当今中国,以国际视野观察中国道路对全球的意义,同时,理性观察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没有世界眼光,缺乏国际视野,就没有或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眼界。当今中国和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4]P545
四、历史视野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问。这一历史之问是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相联系的。2014年4月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5]P41 一个月后,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国家拓展至民族,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16]P6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世界喊话,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定位于“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14]P537
历史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沿着历史前进的脉络回望、溯源,就能看清前进的逻辑,从而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习近平对9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视野视为“三个历史”的统一体,即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百年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在历史中找寻未来。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科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将一个个历史事件放置到较长的时间跨度下观察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和位置。同时,用今天的眼光去分析历史,去理解那个时代,从而获得对今天的启示。这是历史视野的应有之义。
从历史视野看中国复兴的历史参照,西汉的“文景之治”时期、唐代“开元盛世”时期、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甚至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稳居世界第一位。[17]P261 但彼时的中国已是泥足巨人。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中国由跪(“东亚病夫”)到站、由乱到治、由站到富、由富到强。
面对中美贸易战,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观察,站长时段时间轴上,大国崛起必然经历沟坎。新兴国家由大而强,必经风险和挑战增长的特殊历史阶段。今日的中国,一方面,处于近代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并进入新时代,另一方面,正处于这样的关键性阶段。从一次次挑战中走来,在近代中国经历“中国向何处去”常态性问题,今日中国更加清醒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正如*****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这是历史视野的境界。
历史事件具有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例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是仅仅看抗日战争时期本身,历史的作用是具有穿透力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影响的历史视野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囿于14年抗战时期,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并不是仅仅因为抗战胜利后几年国共两党的表现,而是国共两党在1921—1949年28年历史阶段中呈现的整个历史景象。[18] 历史事件往往是相向、相遇和相交的。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这就要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还须具备有综合形成的整体感和前后贯通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是有机统一的。笔者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第二天,学校官网要求写一段200字以内的体会,笔者聚焦“视野要广”:“视野要广”的三个视野,知识视野是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基础和前提;国际视野即世界眼光,是横向比较;历史视野即历史眼光,是纵向比较、自我比较,体现了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历史感,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元问题,也蕴含了把国际视野的横向比较置于历史视野纵向比较的坐标中来思考,反映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导向,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以知识的统一去消解知识化、快餐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国际视野的横向、历史视野的纵向以及纵横比较,落实在历史视野的主轴上,有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思想、理论、价值于一体。
视野要广,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三个境界:一是照着讲,即规定动作要到位,但不能止步于此,即不能照本宣科、照PPT读。二是接着讲,借用冯友兰的话语,由“照著”讲,推进到“接著”讲。教学活动不是静态的照本宣科而是教师动态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更要有效地关注讲解结论背后的东西,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19]P5 三是领着讲,即要引领,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错误观点、错误思潮,要分析错误的思潮和观点,例如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关观点,为学生解疑释惑,而引领正是在评析与建构中实现,即体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一位毕生坚信并终生研究、教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家,在其89岁时写就的书中这样说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我们在主讲,理论论坛是我们在发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作是我们在撰写。课堂如何讲、论坛如何发声、文章如何写,这是我们的责任。”[20]P249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虽小,但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命运。站在这样的制高点和眼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教学的宽广视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胡适.胡适文集(社会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王鼎钧.关山夺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8]杨伯涛.杨伯涛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0]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中共十九大成为国际媒体报道热词[N].新华每日电讯,2017-10-21(03).
[13]宋进.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的他者书写述略[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2):141-148.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7][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宋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08(07).
[1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0]陈先达.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原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