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
(1899年—1967年,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近来常听人说潮流两个字,也常听人说顺应潮流四个字。尤其是在思想界里,好像真有一派浩浩汤汤的一种东西在那里走动似的。究竟有没有,我们不去断定他。我们要考虑的是:假如我们真在一种潮流之内,我们在学问界讨生活的人——应当如何对付。
假如你观察山涧里一派激流的水,除了你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外,你也可以见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水流的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水走的,可以算第一种。大一些的东西,例如石块,大树的老根,无论水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二种。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一律向着上流顶着,鱼身的方向恰恰和水流的方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人世间,社会上,思想界里,若是真有像潮流一般的现象,那末潮流中的分子——人——应付潮流的方法,也就有不同的几派。不管潮流的方向目的,总是跟着走的,便好比涧水中的残花落叶。不管潮流的方向目的,总是困守着不动的,例如一部分食古不化的前辈,便好比山涧中的顽石。看出潮流的方向目的,遇到方向不大正直,目的不大光明的潮流,便知竭力挣扎,不肯轻放一着的,毕竟是少数有见识的人。在学问界讨生活的人应该就是这第三种人。他们好比山涧里的鱼,和潮流有相当的关系,却不会卷入旋涡,演灭顶的惨剧。
这都是常识,尽人而知的。但是近来似乎有一派哲学家在那里告诉人说,凡是已成为潮流的东西,我们都应当加入,应当顺应。为什么呢?一种事物而能成为潮流,能获得相当的声势,一定是经过了经验的盘驳的,一定是经过了生活的颠扑而不破的,质言之,一定有他的价值。
这似乎是极端实验主义的论调,他的是非我们可以不必管他,不过我们有一点怀疑。近代所称的“潮流”和前代所称的“风”似乎是没有多大分别;要是潮流没有不是的,那末,以前的风,如风气,风俗,风尚,推而至于一切社会公认的习惯和观念,当然都有他们的是处,我们又何必加以批评攻击呢?
依我们看来,潮流就是风尚,他们是不一定有价值的。尤其在这个只普及识字而未尝普及教育的时代,一种思想,一件货物,可以因普遍的广告方法,而立刻得捧场的人物,得到一种浩大的声势,这种声势甚或可以历久不变。在学问界讨生活的人,在此种所在,应当知所趋避取舍,做一个时代潮流主动的引导者,选择者,却不做只是被动的顺应者。至少也应当做一个挣扎者,庶几对山涧里的鱼可以无愧。
——延伸阅读——
学校教研之怪现状:热衷研究上级、赶时髦、追流行、玩概念
本文主要是想描述目前教育研究中的负面现状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仿照这个标题,我将本文取名为“学校教研之怪现状”。
01
热衷研究上级
学校作为基层教育单位,其教育研究本应该着眼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学生品德教育的问题,这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但现实情况并不尽然。许多人热衷于研究领导意向,他的研究题目来自于上级领导:
上级领导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便大谈“素质教育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上级领导说“要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便大谈“改进德育的必要性”;上级领导说“教育富民,教育惠民”,便大谈“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且论述的语言也都官僚化,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有时还会说些违心的假话。
02
热衷追赶时髦
每个学校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每个学校毕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学校都处于自己发展的特殊阶段,都有自己的特殊问题,盲目地追赶时尚,这不是学校教育研究的取向。但现实中许多教育工作者热衷于赶时髦的研究:如果最近流行“多元智能”,于是研究的命题就是“多元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如果最近流行“大数据”,于是研究的命题就是“大数据推进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如果最近流行“未来学校”,于是研究的命题就是“基于未来学校的教学设计”;……
流行未必不好,但脱离了自己学校的实际一味追求流行,那就真的不好。
作为基层学校,我们应该确立教研与学校教育教学紧密关联的基本思想,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
03
不立足于自身实际
学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应该学习先进经验,学习课改的先进经验,学习教学的先进经验,学习管理的先进经验,但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基于自身的实际,针对自身的问题,所有的学习都不应该是完全照搬人家的一套。
但现实中,我们确有不少学校的学习,不是立足于自身实际的学习:媒体宣传什么学校,就学习什么学校;学习什么学校,就照搬什么学校的做法。
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流行东庐中学,就学东庐中学;流行洋思中学,就搬洋思中学;流行杜郎口中学,就照搬杜郎口中学。
不是以自己学校为基点,必然导致学一段丢一段,最后结果毫无成效。基层学校的研究课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也就是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且应该相对专注,只有长期关注着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研究下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独特风格,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04
喜欢玩概念
学校教研的过程中原本应该是基于实际谈问题,基于现状谈发展,找到学校的痛点,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痛点。研究应该眼睛向下,面向具体实际问题;目光向前,面向未来发展。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学校教育研究不排除应该使用相关的术语,但不能忽视使用学校生活中生动活泼鲜活的语言,以客观反映生活实际。
但现实是不少研究喜欢搞语辞大联欢,说到底是玩概念游戏,比如:加后缀——校本教材、生本教材、师本教材,加前缀——如“后式”前缀,后××式教学,后××式管理;组词型——围绕某个字进行组词,例如“精”,有精致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精品化课程、精练型组织;很多研究喜欢数字游戏:四有、五心、六行,两条腿走路,五个一工程,语言格式化,其实反映的是思维格式化;……
许多研究热衷于概念更换式的创新,不能说概念变化完全没有意义,此概念与彼概念还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时代换成不同的叫法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样的变化上,而且乐此不疲,进而美其名曰创新。
这就是问题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研究只追求概念变化,不讲究实际变化,好比是只喜欢涂脂抹粉,但并未改变基本容颜。
本文来源:《逆流而上的鱼》,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转载自高校人文界(ID:Humanities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