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朱执、杨楹: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一带一路”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1-07浏览次数:636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审视历史事件的历史视角和价值维度,揭示了现代社会超越“民族史”走向“人类史”的历史趋向,实现了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过渡,昭示了共产主义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价值。将“一带一路”置于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中,更深刻地展现“一带一路”的理论特质,表征“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的内在关系,彰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助推世界历史变革,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站在世界史、人类史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揭示,更是一种价值的昭示,指引现代社会超越“民族史”走向“人类史”。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接续了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彰显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同时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历史事件的历史视角和价值维度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系列著作中,是在批判性继承与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史学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世界和具体实践,尤其是对西方殖民扩张对世界各国命运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而形成的。马克思从历史视角和价值维度深入考察世界历史变革,不囿于关注某个民族主体,而是注重民族主体间、国家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共产主义作为现代社会超越“民族史”走向“人类史”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了历史坐标的历史性变迁

    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通过深入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揭示了“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必然趋势,实现了历史坐标的转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P35)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前提和基础。14、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及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27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更新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人类活动的空间由陆地向海洋乃至全球扩展。因此,原材料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海外市场便成为资产阶级打开的新的资本市场。疯狂的商品倾销和残酷的殖民扩张渐渐打破了民族主权国家间自然形成的传统封闭的格局,贸易全球化超越了单个国家和民族的局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使各民族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世界性的国家,统一的世界市场得以形成。反过来,世界市场的扩大又带动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不断将人类发展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轨道。其次,交往和分工日益频繁加快“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进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P540-541)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集中起来,使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迅速扩大,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程度空前加深,以往相互独立的民族历史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成了世界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经济交换和人际交往的扩大使得每个国家和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世界市场才得以满足,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发展和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扩大带动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原始封闭的状态彻底被打破,整个世界被卷入资本一次又一次的扩张性循环当中。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反过来又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交往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因此,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共同作用推动“民族史”走向“世界史”,实现历史坐标的转移。

2.完成了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过渡

    黑格尔作为最早系统阐发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家,为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做出了极大贡献。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是由许多国家与民族组成的完整整体,是由单独的个体集合组成的。而每一个单独存在的国家与民族,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历史的潮流中是不能存在下去的,它们必须要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和其他个体相融入才可以。[4]这是黑格尔思想的进步之处。然而他却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纯粹体现为“绝对精神”的作用,因而又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继承了其合理内核,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各个国家和民族还处于一种原始封闭的状态,因此,世界历史尚未形成。此时,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隔离、各自为政。它们往往将自我视为“主”,把其他国家或民族视为“客”,带着一种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姿态。世界历史形成以后,各国家和民族突破了唯我论的藩篱,跨越了彼此之间相对蒙昧的阶段,实现了从“民族性”“国家性”到“民族间性”“国家间性”的过渡。各国家、各民族无论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承认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存在,认识到彼此之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单子式主体,而是互为对方存在的目的和手段,各民族、各国家相互独立的历史已经被彼此联系的世界历史所取代,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此具有了普遍联系的意义。至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过渡,它不仅限于站在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世界历史,站在整个人类史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注的对象已不再是单个的民族、国家,而是关注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即民族间性、国家间性。而这种关系不是现成的,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创造而成的。

3.指明了共产主义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价值旨归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自人类迈入文明门槛便已开始,并且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程度在日耳曼历史上达到了顶峰。这无疑使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形而上学。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推翻了上述观点,他指出,正是资产阶级在欧洲的出现,才“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P566)既然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它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有结束的时候。因此,马克思指出,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才真正地得以完成。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的抽象行动,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P520)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深刻批判了其严重弊端和消极作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和普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民族性、国家性走向民族间性和国家间性,即走向世界性。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基本矛盾冲破了地域的局限,逐渐向世界范围蔓延,造成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为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并直接推动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因此,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形态,将成为世界历史的最高层次。“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3](P539)

二、“一带一路”:昭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民族间、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打开了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光明之路。“一带一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价值的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开启世界历史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和地区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1.从历史维度沿袭和超越古代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历经千难万险,穿越草原沙漠开辟的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经贸通道,是东西方文明互鉴、凝聚共识的大动脉。从此中国及沿线区域的经贸往来络绎不绝,文化交流欣欣向荣,形成了最初的利益共同体。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受自然条件和战争等因素影响,中国先人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了由中国的广东、广西沿海向东南亚、南亚延伸而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并在中西方贸易与交流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分别经由陆路和海路联通了沿线各国各地区,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打开了人文交流的窗口,沟通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传播了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传递了中国一贯秉持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凝聚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唤起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正是对古丝绸之路及“丝路精神”的历史沿袭和现实超越。“一带一路”不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而是延伸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扩展了与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合作领域。首先,“一带一路”已由古代丝绸之路的亚欧大陆延伸至亚非欧大陆,同时向世界各国开放。无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伙伴和忠实朋友,一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其次,“一带一路”不仅扩大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而且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2.从理论维度完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解读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扩大了国际分工和合作,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然而,私有制条件下,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因其功能由经济功能向政治统治功能的演变而逐渐表现为“虚幻”的形式。马克思指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对虚幻的共同体的扬弃,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更多体现互利共生的发展理念,和衷共济的人文气息,是有关国家结成风雨同舟和休戚与共的关系。”[5](P3)“命运共同体”内在地包含着“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同时又是对二者的明显超越,具体表现在它不仅注重本国利益,还兼顾他国合法权益,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基础上确保各自前途命运的共生性关系。当今世界逆经济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冷战思维、民粹主义抬头,导致和平受阻、发展失衡、治理失效、公平失衡等全球性难题日益成为各国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面对这些全球性的难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靠各国构建利益共同体或价值共同体所能克服。人类命运共同体则立足于全球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各国之间共生共存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实现对虚幻的共同体的扬弃。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族人民加强团结与协作,将各自的命运与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通过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实现各国的自身利益,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发展进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国际关系从“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过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向邻国进行资源掠夺、过剩产能倾销、资本输出或危机转嫁,不是要践踏别国利益以寻求零和博弈的对抗性发展;也不是要将中国的价值观念进行对外输出,构建所谓的“中国中心秩序”,我们不搞霸权和侵略,不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不为求眼前利益侵犯他国长远利益,而是始终秉持自由、开放、多元的价值理念,实现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构建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从实践维度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

    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P58)“一带一路”倡议不会输出制度、干涉内政或殖民扩张,而是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互联互通的基础,融通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为导向,始终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我国积极搭建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平台,挖掘各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思想对话、深化政治互信、凝聚全球共识,打造对话不对抗、结盟不结伴的新型国际伙伴关系。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扫除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逐步提高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协调性和包容度,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和平安宁的环境,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文明之路。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互联互通的基础。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7]“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创新合作模式极大地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以经贸为主的合作方式,在“贸易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乃至民心的全方位互联互通,真正为新形势下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繁荣之路。最后,“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建设一条创新之路。习近平在2019年4月1日会见“元老会”代表团时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5年多来,中国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丰富了新形势下多边主义的实践。”[8]“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和”竞争思维,倡导中国主动与沿线各国建立友好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和平发展等问题上实现各国平等参与、共同商议、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连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当代世界性难题做出了科学有效的理论回答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向,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历史走向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9]“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世界连通的重要举措和伟大实践。

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支撑和价值遵循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世界历史结构的变化,指向人类社会从民族性、区域性、国家性向民族间性、国家间性,即世界性的转变,实现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一带一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理论支撑和价值遵循,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享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积极开拓新市场,结识更加多元的贸易伙伴,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尤其注重向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开放,有关成果已初步显现。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我国与美国贸易比重有所回落,但我国与其他新兴市场体经贸往来却更加密切。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命运彼此相连,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可以摆脱国际分工与合作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贸易战没有赢家,在美国大力推行霸凌主义,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身陷囹圄。相反,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绝不以邻为壑或是推行强权,破坏稳定,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统筹协调各国利益诉求,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使沿线各国在各领域合作中享受了实惠。因此,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正在以更加全面、包容的姿态连接中国与世界命运,实现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发展相结合,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接,将各国各民族融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2.“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动力和构建机制

    “一带一路”架起了一座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这是因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发展平台,能够把中国同各参与国的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动力和构建机制,实施6年来成果已初步显现。第一,在政策沟通方面,我国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间的政策沟通和制度完善,实现了我国的战略动机、落实能力和预期效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有的发展战略和计划项目的契合和兼容,如欧盟“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波兰“琥珀之路”均实现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通过政策沟通达到了双边多边各取所需、优势互补,获得沿线国家的支持、认可和推进,从而形成合力,促进国家之间的协同联动发展。此外,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有效应对了沿线国家的政治分歧、贸易政策摩擦、意识形态偏见等问题,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项目合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9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这将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继续推进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区域合作夯实政策基础。第二,在设施联通方面,我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航空、铁路、公路、港口、桥梁、索道工程、天然气管道工程、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港口联通度稳居全球第一,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铁路联通水平也表现突出,中欧班列、欧亚班列日益扩增。设施联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硬件支撑,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时间和成本、增长国际货运量,带动贸易合作的发展。第三,在贸易畅通方面,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和投资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至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60 000亿美元,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10]其中,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和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一带一路”贸易伙伴。贸易畅通有效减少了关税壁垒和贸易阻碍,弥补了各国发展短板,增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内生能力。第四,在资金融通方面,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金融合作,通过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丝路基金、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等行之有效的投融资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与世界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丰富的融资选择。截至2018年12月,亚投行成员已达93个,已有24个国家设立中资银行各类机构102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0个国家165家银行。据中国进出口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8日,该银行的非洲业务已覆盖46个国家,累计签约6 000多亿元人民币。[11]资金融通将有效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双边多边互利共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第五,在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实施6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促进文化教育交流,设立了多项奖学金,签订了内容丰富的人文合作项目,共建对外友好城市,丝路旅游和留学成果显著。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积极推动沿线古老文明的共同复兴,拉近各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筑牢民心相通工程。

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共同实现世界历史变革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科学结论。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根据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特点及严重弊端科学预测“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终旨归将是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特征的共产主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目标在当今社会的具体指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自身利益,整合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隔阂和分歧,顺应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实际需要、人类命运走向的总体趋势以及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带一路”战略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形成连接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纽带;秉承“亲、诚、惠、容”的新时代周边外交理念,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形成“政治互信、经济互促、文化互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指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支撑和价值遵循;“一带一路”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动力和建构机制。“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标与路径的共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证明,凡是“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越丰硕的地区,该地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依存度就越高,相互包容性就越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就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共同目标不仅聚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展现了中国的世界情怀,我们不排斥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而是主动融入世界历史,与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积极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最终实现每个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转引自刘竞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价值——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考察对象[J].人民论坛,2016,(35).

[5] 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4-27(3).

[8] 习近平.国际社会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仍然是主导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4-02(1).

[9]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0] 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N].人民日报,2019-04-22(2)

[11] 中国进出口银行对非业务已覆盖46个国家[EB/OL]. ,2019- 07-08/2019-07-08.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