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王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1-11浏览次数:2034


灌输从来不是教条主义的说教,也不是强迫性的填鸭式教育,更不是假大空、无实效的片面宣传,而是蕴含规律性、自觉性和实效性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过程,那些认为灌输无效、过时的观点,是对灌输论本身的曲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它不是万能的,也非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接受效果有合理的预期,把它看成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启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的内容,切实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的对象,不断优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的基本内涵

  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社会发展进程中,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就是灌输其思想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的主要载体,其灌输性不言而喻。

  1.灌输论的系统提出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源起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关系的探索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里指出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就蕴含着灌输的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在《怎么办?》这部经典著作中系统提出了灌输论,它是统治阶级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建设的基础性理论。首先,列宁针对党内和工人运动内部出现的工联主义和改良主义的错误思想,批判了主张工人阶级自发性和进行经济斗争的经济派,指出进行灌输的必要性。他认为灌输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工人头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工人不可能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列宁阐述了灌输的主要内容,指出要用先进的政治思想教育群众,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实现灌输效果。最后,列宁指出灌输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根据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把实际情况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把日益明确的社会主义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要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造成其苦难生活的根本原因,从而产生无产阶级意识。

  2.灌输论在新时代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中,以及先后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进行灌输。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灌输从来不是教条主义的说教,也不是强迫性的填鸭式教育,更不是假大空、无实效的片面宣传,而是蕴含规律性、自觉性和实效性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过程,那些认为灌输无效、过时的观点,都是对灌输论本身的曲解。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的主要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蕴含着教学目的,具有鲜明的特征。就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政治性尤为凸显;就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系统化、科学性和开放性上。具体而言,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过程中,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国家在抵制各种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营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舆论环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它要求学生在自身的言行举止中,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爱国主义立场,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

  其次,注重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事物的概念、本质、构成要素、特征、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化认识,是党和国家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实际经历的正向价值分享,融合于学生质疑检验自身认知的探索之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它的系统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底气。

  再次,注重科学性的内容体系。理论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强弱。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各有其特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瞎念经,不是讲空话、套话,而是用真理的力量生发出时代最强音,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与学生实际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网络化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最后,反映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前社会出现的不同时期价值理念叠加呈现的现象,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创新发展符合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趋势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每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它必须反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新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性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科学的方向,要从当前的形势出发,了解学生的成长期待,提升教师的理论自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性的现实境遇

  世界的多极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他们对于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和日常的情感交流表达。作为信息集散地、舆论引导场,互联网成为影响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最大变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和谐,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建设和价值引领。

  首先,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可谓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通过互联网记录自身成长变化,见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潮流,观望舆论动向,以全球视野来参与各种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凭借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对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有着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这就使得依靠知识优势体现教师权威,进行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式微。网络舆论已经演变成一种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必须转变教学思路,转换教学方法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停留在要求教育对象适应既定社会目标,增长工具性技能和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成长成才的期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利益群体分享改革成果的迫切性更强烈,利益关系交织的复杂性更突出,网上信息的传播夹杂着个体利益的诉求,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无法对社会热点、舆论焦点、意识形态的难点进行客观系统的甄别分析。同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过程隐蔽,目的含蓄,影响持久,使得很多学生出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误认知。他们渴望坚定有力的声音,告诉他们事实的真相和世界的真理;他们需要积极向上的榜样,以身示范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期待权威的力量,关照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思想政治论课教师的启发和精心栽培。

  最后,缓解实际矛盾的要求。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困惑和挑战,也会遭受各种利益的引诱和不良思想的侵袭,在主观愿望和现实社会的挣扎取舍中,在学习理论与面对现实的过程中,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实际状况的过程中,在看待社会矛盾、处理自身矛盾的实践中,如果缺乏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就会出现挫败、郁闷、焦虑等情绪,甚至会出现偏激行为,严重的可能会自杀。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强迫式的价值观灌输,简单粗暴地拆解矛盾,反倒会激发他们出现逆反心理,更加激化矛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启发学生正确看待矛盾,学会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理清矛盾背后的深刻动因,整合不同利益观念,根据不同类型的矛盾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综合运用说服教育、比较教育、心理疏导、朋辈引领等方式,让学生舒缓不良情绪,分清利害关系,辨别是非曲直,在潜移默化中择善而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性的功能指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清学生的现实关切,做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理念的生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性重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人生的意义,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化过程。

  其次,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隐性的过程,是通过一点一滴的思想感染、环境熏陶、旁征博引、实力印证等长期的启发性教育来实现的。我们无法用确切的数据和量化的标准去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却可以在学生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感知到学生价值理念的变化。

  最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现实需要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准确对接。要促使学生在自我成长和现实驱动的条件下,锐意进取,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启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委重视、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的条件下,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的内容,切实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的对象,不断优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一)在把握教学内容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内容为王的根本要求,将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引领学生的价值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其一,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重在内容建设,而启发性则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形式,教学形式的正确选择有利于促进内容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向学生呈现知识本身的魅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辅助教学,深度挖掘课堂教学的素材,将国家大事和学生的身边事相结合,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热点相对焦,选择贴合学生生存发展状态的素材,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形式,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二,要重点突出内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内容应有所侧重,相互支撑。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体现在学生不会自发的产生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要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离不开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要通过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设置理论深度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分层、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自觉将理论认知转化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二)在把握教学对象的过程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正确认识学生是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一方面,把握学生的接受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与启发性效果,最终要落脚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认同上,实现知行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具有可塑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契合他们的生存发展实际,符合他们的直接和长远利益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运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准则,提升自己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性学生自觉适应社会要求,用正面示范的力量影响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道德评判,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还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它不是万能的,也非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接受效果有合理的预期,把它看成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启发式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规律出发,把握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提升,在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另一方面,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容易出现重教轻学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掌控着课堂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开展,在讲课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和理论出发,机械、僵化、脱离实际地抛给学生,或者只想按照教案完成教学过程,不想节外生枝与学生进行深度探讨,实行满堂灌或者一言堂。整个课程带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与自身的成长发展并无关系。结果是学生的抬头率和出勤率低,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耳不闻,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偏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面临着科研压力,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分给教学和学生的精力不足,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不明白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加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要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过时认知,重视学生的需求和作用。首先,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合理把控课程进程,总结教学经验,激发学生热情,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表达,增进与老师的情感距离,反馈学习感受和课堂实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找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成长路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在教学环境的构建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好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要积极选择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和创造,使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服务。

  一方面,把握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新,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到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也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进。98方案,逐渐使两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05方案,对两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都把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议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把全国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另一方面,优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相辅相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支持,也不断受到社会精神风貌的影响。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传统的上课方式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思想知识的传达,现在则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室、扩音器、电脑、激光翻页笔等现代设备和信息技术,全方位的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生动的上课体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多样科学技术相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同时,社会舆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确立。社会舆论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正面的社会舆论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具有引导、启迪和暗示的作用。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会在无形中抵制错误思想的蔓延。最后,要大力监管网络环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知识素材,但虚假信息充斥、网络谣言四起、泥沙裹挟的网络环境也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的养成。面对教学环境网络化、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学资源共享化、学生学习自主化的复杂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掌握时代前沿信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斟酌分辨,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文章选自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

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王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