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艰苦的井冈山岁月,中国革命队伍没有丧失斗志,相反在中共的带领下革命以星星之火之势蓬勃发展。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坚持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同时当时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与开创者,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开展了许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了其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为团结军心民心,坚定革命信念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井冈山;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处处践行着党的宗旨,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用无声的行动教育着广大官兵民众,达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良好教育效果。
当时中共在政治上是完全处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在军事上不断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会剿”,同时在经济上也遭到当时国名党政府的严密封锁,以致广大红军战士过的“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为了鼓舞士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经济上的困难,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感染鼓舞着广大工农红军。红军部队上山后,物资奇缺,晚上照明用的灯油也不能保证供应,所以为了节约用油,部队有这样一个规定: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应将灯熄灭。但毛泽东为了节约用油,一直坚持用一根灯芯,在微弱的灯光下挥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毛泽东与军民同吃同住,同吃野菜,“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正是他的这些无声的行动极大的鼓舞了广大的革命战士和群众,使之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共同度过了中共革命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
二、善于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来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是受教育者受到启发,转变态度。幽默生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能够使受教育者更快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其内化自己的思想,进而外化为行动。
当时受教育的军民大多是贫苦农民出生,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很多教育内容如果用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很多人都不理解。因此毛泽东就用大家所熟知的事物来做比喻,通过这些形象生动比喻来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广大军民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比如为了让军民了解统治阶级是怎样剥削农民的,毛泽东用旧社会抬轿子这个现象来做比喻,说明统治阶级不但剥削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成果,还要用各种方法来强迫劳动人民替他们当牛作马;再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一定可以战胜国民党反动派时,毛泽东把国民党比作一个大水缸,把红军比喻为小石头,并指出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小石头就能打破大水缸;通过这样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让来教育广大官兵群众,到达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联系实际,勇于创新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不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当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的异常严峻,使得军民中部分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一时间“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悲观主义思想泛滥。为了稳定军心,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篇光辉著作,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能够存在、坚持、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一思想理论不但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使广大军民得到了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坚定了革命之火必将发展为燎原之势的信心。此外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要“把支部建在连上”,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建军的重要原则,加强了对广大军民的思想教育,使党内外在思想上能够团结一致,共赴革命。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军民中的思想问题主要还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加重思想问题。因此毛泽东指出要想革命得到人民的支持,不但要解决人民思想上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毛泽东非常注重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为群众谋利益。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解决军民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毅然带领大家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有田可耕,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广大民众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更加主动积极的支持革命,支持工农红军。此外毛泽东等领导人应广大群众的读书,识字,听政治消息的热切要求,开办了夜校和半日学校。
参考文献
[1] 罗学渭 , 肖长春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史 [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2]李忠 , 肖子华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史[M].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3]曾宪文 , 刘晓农编著 . 井冈山斗争史话 [M].江西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4] 肖小华 . 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J]. 世纪桥 ,2007(10)
文章来源:《才智》2018年28期
作者简介:王冬凤,女,1989年9月出生 , 江西德兴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郜萍,女,1989 年 7 月出生 , 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