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李辉、黄英:语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1-27浏览次数:296


[摘  要]语境是语言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关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等要素,关涉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作为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什么和如何说;作为情境,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研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中,语境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服人的工作,语言是说服人的最重要的工具。谁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何时何地说等都关涉语境。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话语、叙事等问题关注度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顺理成章成为关注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的环境

    语境是语言使用时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的环境,环境的属性决定了对语境特征的认识。恩格斯认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1](P553)。“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便获得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2](P554)语言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语言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产生了语境。

    语境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划分。从空间视角,可分为宏观语境、中观语境和微观语境;从时间来分,可分为历史语境、现时语境、未来语境;以影响程度的高度来分,可分为高语境、低语境;以影响的显性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语境、隐性语境;从话语背景划分,可分为社会主义话语语境和资本主义话语语境等等。

    宏观语境、中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划分是相对的,中心项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语境一定的社会环境特征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语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产生了社会形态的更迭,促进了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具体内涵就这样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形态的划分方式,也是社会宏观语境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更明显标识了认识社会主义的不同语境。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言,改革开放是一种语境,新时代也是一种语境。

    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一个系统,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等。其中,第一部分也即处于最核心位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主体,也称之为主体语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理解、认知、沟通等活动,这一活动的效果如何、目标能否达成、沟通是否顺利等,都将受到二者主体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主体语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时代、学识、阅历、经历、家庭背景、文化传承等构成的综合个性特征。第二部分是即时语境,也称之为小语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等,是以具体的、可视可感的方式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第三部分是社会语境,也称之为横向语境,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也就是当时的社会存在方式。第四部分是历史语境,也就是纵向语境,是从历史的角度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历史语境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历史发展所赋予的内涵外延的变化,以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等。这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系统,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最早是由爱德华·霍尔1976年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根据霍尔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由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来传递,或内化于交际者的思维记忆深处,显性的语码所负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人们对交际环境的种种微妙之处较为敏感。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大量的信息由显性的语码负载,隐性的环境传递出相对少量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借助言语的力量来交际。[3](P82)按照霍尔对语境这种分类方法来看,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这一点在中国诗词中体现得最明显。其中,境中生情、以境寓情,随处可见。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尾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示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力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通过铺垫的语境,无言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含义,让读者自觉回味无穷,遐想无限。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中国诗词的分析提及“境”字最多,大多数的诗词文字极少,但传递出来的信息都很丰富,巧妙地借用了各种“境”来传递心意。可见,在中国文化中,语言表达的绝不是全部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含义要结合语言、语境、情境等综合因素才能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的高语境特点,也是中国文化话语分析需要重视语境分析的重要原因。

    高语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传递不仅靠语言表达,而且还需要依赖环境、背景、文化,以及内化于心的一些不言自明的心领神会等语境形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话题、概念、用语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也就是其背景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即可完成传递内在信息的任务。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内涵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中内涵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些都是饱含丰富背景知识、饱含诸多情感、饱含画面感的名词,一旦提及,历史文化语境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参与到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来,成为不可忽视的语境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高语境性的教育过程,从显性层面,体现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等所表达的内容不同,收获的效果也会不同;从隐性层面,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语境的把握、理解和感受的不同,语境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同。换言之,语境因素中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因素能否被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感受到,这决定了客观因素是否能成为有效语境,而语境因素中的主观因素,则是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否被激活、调动参与教育过程决定了主观因素是否能成为有效语境。这些都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不停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选择初始对受教育者语境的假设,当话语传递的现场语境与假设语境出现差距时做出的调整,以及教育过程结束后的语境反思、再假设、再调整等过程。这一过程受语境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语境特征。

三、语境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作为语言表达的外部环境,语境具有客观性;同时,语言表达的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置语境,体现了其具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语境一方面是一定主体的语境,另一方面是主体所指向的语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 语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语境的本质是物质的、实践的、认知的、心理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参与话语信息表达、传递、交流的独立性因素。语境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建构性等特点。作为客观的存在,语境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语境是以独立的形态存在的,它独立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一种独立的表达,也能参与到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当语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同向同行,互相适应和谐,则形成更强的合力,从而增强话语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当语境与话语形成反差,背道而驰时,则语境将消解话语的表达和传递的作用,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语境与语言的互相制约性,是指语境与语言、话语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特点,即语境的客观存在是否被意识到、是否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表达的系统中;而语境与话语、语言的同一性体现在它们统一于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统一于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中,统一于核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中。语境绝非一个单纯的、孤立的实体,而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在结构性的系统整体。语境从实践和空间的统一上整合了一切主体与对象、理论与经验、显在与潜在的要素,并通过它们有序的结构决定了语境的整体意义。[4](P6-7)同时,语境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不可改变的整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以灵活变化的系统。语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语境,语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的进步而不同,这种发展性是与社会的发展一致的。

    语境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主观因素,甚至是否被感知、是否参与话语信息传递等都需要被考虑。语境不是制约社会或文化的客观或决定性因素,而是说话参与者对相关社会环境的解读、建构和定义。[5]语境的主观性存在表示语境可以按照人的需要而进行一定的操控,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可以超越现实、高于现实,创造一种可能性,甚至是虚拟想象的特征,这也是语境可以重组、再造、创新的所在。语境构建是建立在对语境的分类认识的基础上的,语境可以分为客观不可变语境和客观可变语境,也可以分为主观不可变语境和主观可变语境。客观因素的不可变性比较容易理解,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变性即可以人为地改变形状、颜色、组合、状态等,从而影响整体语境的状态。主观不可变语境即人的身份、地位、认知、背景等因素不可在短期内改变,但人的外貌、表情、语音、语调、动作等,可以按照需要在短期内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建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语境敏感性,能感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语境因素的存在,并积极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变。在话语表达过程中,可以灵活地根据语境的变化、受教育者实际情况而顺应语境。同时,在一定的语境基础上,能尽快与受教育者的语境形成融合态势,以便能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心灵的共鸣与认同。而语境的创新,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挑战,在人的求新、求变的普遍心态下,创新是一种常态化要求,既需要有对已有语境因素的掌控调配能力,又要有对未有语境因素的创造能力。语境建构是为话语找到最合适的语境激发动力、语境关联线索、语境链接线索,以便能达到话语发出者所隐含的目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语境建构论是语境研究的深层次发展,是未来语境研究的重点领域。

    2. 语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语境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人的影响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传递的直接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直接表达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之前,语境已经开始起到奠定基调和制造氛围的作用、起到陈设和铺垫的作用,这种基调、氛围、陈设和铺垫的效果,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者是否能感知、是否有共鸣、是否被调动、是否被激发等,这些主动的因素,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与语境的互动、适应、调和等,皆体现出语境的主体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主体,对于不可变化的语境部分需要调动自己的一切思维系统来感受、认知和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表达、话语等主体特征,从而与语境形成互相适应、相得益彰的整体效果。对于语境可变化的部分,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对语境客体进行选择、重组、改变、创新等,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更匹配,更契合思想政治受教育者需要。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语境回到了客体的位置,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语境作为客体的存在,也是相对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而言的客体,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受教育,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接受教育。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主动感受语境、主动与语境融合的过程,无法置身于语境之外而成为独立的个体。为了理解和接受教育者的主题,受教育者会主动寻求语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主动将其与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融合为一个整体而加以分析和接受。语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间,形成可以相互借助的外力,即一种客体的力量。

    语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主体和客体地位不是绝对的,既可以在统一条件下存在,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与客体之间就是一种基于现实实践活动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6](P564)语境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自然地包含在其相对性之中,根据主体与客体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特点,主体和客体的存在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其主体客体地位的变化。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客体客观地存在着,另一方面作为主体能动地存在着。可以看出,在人的历史性活动中,内在地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者的对立、矛盾和统一都是通过人的历史活动而得以生成、展露、发展和获得解决的,所以,当人们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就把自己和自然界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而实践活动正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7](P2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把主体和客体连成了统一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将语境的主体和客体连成了统一的整体。

四、语境分析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语境分析就是从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表面因素中寻找到背后的规律性因素,找到语境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作用的内在联系、规律、本质等,并从这些内在联系、规律、本质等的基础上,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语境分析的原则包括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原则、主观与客观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存在与感知一致的原则、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则等。语境分析路径主要是两条路径:一条是站在语言和话语的角度去分析语境,从而找出语境对话语形成、发展和效果的影响制约因素;另一条是站在语境的角度分析话语,分析话语的合理性、可信性、可能性、有效性等,从而可以从更大的背景中解释话语的各种因素。语境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模型是从人工智能发展中获得的启发,人工智能需要克服语境的干扰因素而使机器识别人的语言,分析模型的建立,就是要寻找一种固有的分析模式,提高话语传递信息的准确率,进而减少因为语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交流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包含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目标,需要厘清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的牢靠的关联性,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和核心、以教育目标为方向、以时代特征与社会环境作为背景,形成开放的、灵活的、融合的、通畅的语境,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的、目标等服务。

    语境是语言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行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力量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美]爱德华·霍尔,著.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郭贵春.走向语境论的世界观——当代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Van Dijk,T.A.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J].Discourse Studies,2006,8(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 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来  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李 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黄 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16ZZD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