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训

文中思:习近平为什么强调劳动教育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1-28浏览次数:527


    11月26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顶层设计,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不仅进一步明确,而且更加清晰。清晰度的提升,主要来源于7年来的探索与思考。

    在这次会议通过的九个文件中,有一个文件的名字,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劳动教育,是强化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应有的新气象。


    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内容,不可或缺,因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是从这里出发的。

    关于劳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频繁发声。

    习近平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习近平还说:“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习近平发自肺腑地说:“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

    一个人的经历特别是他年少时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反复强调劳动,一方面出于朴素的劳动情怀,另一方面更是对劳动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郑重声明。

    这个声明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这是因为,尽管十六大以来,劳动在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但是,劳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新时代,劳动地位的提升,是“新”的一个应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安排: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党的十九大还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努力,需要作出系统性安排。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构成。

    会议新闻透露了这个意见的相关信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原则性内容,极其正确,也极其规范,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

    不得不承认, 劳动,在大多数人那里,还不是马克思所期待的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有“谋生的手段”的意义。

    劳动的光荣,在权力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面前,常常黯然失色。

    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包含着对劳动现状的反思。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分配机制和劳动光荣不能相互协调,教育的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劳动教育,不仅要进中小学,还应走进领导干部队伍之中。

    这一安排非常重要!领导干部进行劳动教育后还要去劳动一线,这更加重要!

    举个例子!

    1976年7月27日晚,唐山大地震前几小时。

    吕家坨矿,当时井下工人1006名,这1006人中,有100多名机关干部,有兄弟单位的打井队,有参加大会战的洗煤厂工人,有下井不足半个月的新工人,还有四十几名女同志。最高的领导是这个矿的副矿长贾邦友。

    现场管理者即是抗震指挥者。一个临时的党支部和指挥部成立,由贾邦友担任书记和指挥。他鼓励大家:“要看到光明,增强勇气,在撤离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服从指挥。”

    最后,贾邦友宣布了撤退路线,撤退的顺序是,兄弟单位的同志先走,然后是井上工人、采煤工人,最后是机关干部。“各单位都要先群众后党员,先工人后干部,领导必须最后撤离。”

    撤离非常成功。

    贾邦友最后一个返回地面。


来  源:微信公众号“走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