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黄蓉生: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368


[摘  要] 立足新中国70年,必须牢牢把握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基”和“本”在于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水平,“桥”和“船”在于党的工作方法改革创新,这些已成为新中国70年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新中国70年巨变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是一个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的伟大历程,亦是用中国实践的丰富养料不断浇灌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天大树、勇于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立足新中国70年,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悟到这一伟大历程在高校筚路蓝缕、开拓前进的生动展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抓手,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牢牢把握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统一,实为总结新中国70年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根”指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如“根,始也。”(《广雅·释诂一》)“根者,书之所谓柢也。”(《韩非子·解老》)“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淮南子·原道》)根是事物本体的起点,具有固持事物本体并向事物本体提供营养的功能。“魂”泛指物类的精灵和精神,如“魂,阳气也。”(《说文》)“魂者,精气也。”(《论衡·纪妖》)“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易·系辞》)魂是事物本体精髓的集中体现,直接规定着事物本体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新中国70年实践证明,在我国高校加强党的建设,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起点,更为其提供精神营养、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所在。高校只有通过抓好党的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姓“社”不姓“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好。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和灵魂。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直接关系到高校“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所立的“德”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树的“人”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即忠诚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人。这就必然要强化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着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牢牢扭住高校党的建设这个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抓手,深入推动理论“三进”,使晦涩的基本原理变成通俗易懂的生动道理,将理论的逻辑力量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力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同时,运用大学生真心喜爱并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活动方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

    第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放弃了、丢弃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特别要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党委能够牢牢把握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从而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殊优势,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做到“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确保高校师生始终凝聚在党的周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三,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我国,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及组织领导体现。依靠政治方向引领、理想信念引导、组织保障有力来保证党对高校工作领导作用的全面发挥,从而确保“党牢牢掌握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求不断改进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使其更好地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实落地。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其他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勇当高校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排头兵。不断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在议大事、谋全局,重要干部任免、人才使用、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评价评奖等方面,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5],选好配强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手中。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把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条件,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使之有效实行对本校党的建设及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和“本”在于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水平

    “基”原指建筑物的根脚,后泛指事物的基石、基础、基业。如“基,墙始也。”(《说文》)“止基迺理”(《诗·大雅·公刘》)“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齐民要术·园篱》)“高者必以下为基。”(《淮南子·原道》)“本”原指草木的根,后泛指事物的根源、根本、核心。如“本,木下曰本。”(《说文》)“本实先拔。”(《诗·大雅·荡》)“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新中国70年事实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依托高校基层组织开展,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所在。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高校基层单位的政治核心,“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这就要求着力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抓具体、抓深入,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基固本之举。

    第一,强化院(系)党的建设。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本单位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核心,是把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要求落实到院(系)工作中的支柱,承担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责任。强化院(系)级党组织建设既是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水平的迫切诉求,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追求。强化院(系)党的建设,离不开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加强院(系)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选配院(系)党委(党总支)党委书记、院长(系主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进一步明确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工作职责,规范完善院(系)党委(党总支)会议,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第二,优化党支部设置。高校党支部是分布在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科研团队、学生班级的“火车头”,是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也是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引导、组织协调以及服务指导的“战斗堡垒”。新中国70年高校发展历程显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主张,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坚持正确的理念指导,充分认识党支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补齐短板,在按院(系)内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依据重大项目、实验室和学生公寓、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其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强化党的基本知识、纪律规矩和党建工作方法学习培训,发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再次,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抓在经常、严在平时,对不合格党支部精准施治、集中整顿,切实把党的工作做到广大师生中。

    第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积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回首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背后,就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做先锋、做示范,团结凝聚周围群众,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比如,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持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做好表率,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又如,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注重政治合格,严把党员入口关。积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重视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教育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引导其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立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加强党性锻炼,锤炼过硬作风,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使每个师生党员都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真正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进模范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桥”和“船”在于党的工作方法改革创新

    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7](P139)70年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师生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的实践充分说明,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桥”和“船”的问题,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改革创新党的工作方法,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才能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一,沿用好办法。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70年实践中,历经千千万万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高校党的工作的改革创新,就要沿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的好办法。比如,沿用“打造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办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注重素质过硬、能打硬仗的工作队伍的培育,造就了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改革创新高校党的工作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拓宽队伍选拔的范围和视野,突出实践锻炼,完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保障队伍建设后继有人、源源不断,打造队伍建设整体实力“升级版”。又如,沿用“主渠道、主阵地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办法。高校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和社会实践为主平台的“三位一体”办法,有效地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种办法同样值得立足新的环境要求加以沿用,做到在沿用中改进、在创新中提高。

    第二,改进老办法。70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些办法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日渐减弱,直接影响着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实效,需要对这些“老办法”作改进。如,改进“分离式”的办法,即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青年教师考核的评价指标相“分离”状况,包括科研与教学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分离、“身”与“首”相分离等,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既当好“经师”,更当好“人师”。又如,改进“单一式”的办法,即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形式单一、手段单一、课程单一等,完善教育形式、丰富教育手段、健全课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办法,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再如,改进“隔断式”的办法,即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围绕特定的主题出现的活动隔断、互动隔断、上下隔断等做法,做好活动的顶层设计,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第三,探索新办法。新中国70年间,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9]。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新探索新办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如,探索“虚实结合”办法,即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将高校的优质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不断创造、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学习和交流的办法。将互联网思维有效融入到工作中,深入研究二者结合的内在和动态发展规律,在精度、准度和效度上下功夫,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又如,探索“人机结合”办法,即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直接“连接”工作对象,使师生“亲身”在这些设计好的场景中活动,让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引导师生在虚拟空间的“玩乐”中学习、思考和感悟。再如,探索“人数结合”的办法,即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数据充分结合,收集高校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云计算分析高校师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而根据不同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网络社群对象运用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办法,既“键对键”,又“面对面”,唱响网上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守护好网上精神家园。

    总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10],为我国科技进步、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成功背后的“政治密码”,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衔接与有机统一。唯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唯有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水平,才能握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和“本”,唯有改革创新党的工作方法,才能锻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桥”和“船”。面向未来,我们仍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和注入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求是评论员.用思想政治工作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J].求是,2016,(24).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5] 中办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16(1).

[6] 习近平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N].人民日报,2016-04-07(1).

[7]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N].光明日报,2016-12-11(6).

[9]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N].人民日报,2016-04-26(2).

[10] 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9-07-25(2).


    来  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  者: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