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创造出来的,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从其形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其成功的因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正确领导,“刚柔并济”的意识形态体系以及对“内生创设”社会制度变迁规律的遵循。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既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又要讲好“中国的故事”,积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
*****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2]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需要真正弄清楚其形成的内在依据,总结其创新的成功密码,以期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光明前景。
一、为何“行得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内在依据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某一历史人物事先制定出来的,而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艰苦、曲折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探索、数次塑造而成的,“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3]3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优越性的认同
一个合理制度模式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一个基于特定社会实践环境基础上的自然历史过程。反观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苏联模式,从其性质上来说,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导致了高度集中、专制僵化的苏联模式。为了打破苏联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开启了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自我完善的新篇章。在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实践难题,为完善我国制度提供了新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借鉴,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制度完善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基于对人民当家作主主体性的认同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制度,这也是其能够得到广大人民认同和支持的根基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具体来说,除了在政治领域规定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之外,经济领域提倡的“共同富裕”,文化领域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及构建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无一不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从不同角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不同群体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质上就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其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建立在无产阶级运动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不变的价值追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基于对真理科学性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来源于真理。一方面,我国制度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在所有制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4]45因此,这一基本论断成为我国确立所有制和进行所有制变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我国制度体系吸收了其他社会制度的科学成分。列宁曾用一个一目了然的数学公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形象的概括,他认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5]381-382这表明,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吸收其他国家各种优秀因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红色基因,又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二、何谓“真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成功密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6]但这一制度并非是我们“守株待兔”得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探索出来的。“道路千万条,管用第一条”[7],破译我国制度创新的成功密码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一环。
(一)不忘初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指明灯”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8]一方面,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和改革规律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制度优势的发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也有实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建设者。”[9]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从自我革命出发,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周围,充分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与斗志。
(二)刚柔并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支撑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容纳多种意识形态观念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形成更具弹性的意识形态体系。一种意识形态体系常常具有两个维度——“刚性”的基本原则面和“柔性”的弹性灵活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由于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刚性维度”,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变迁出现了停顿不前的情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灵活处理了意识形态“刚性”与“柔性”的辩证关系,摒弃从“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出发来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而是从更具“柔性”的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来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面对新时代的时代航标,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把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避免意识形态虚无造成的制度否定,又要“刚柔并济”“双管齐下”,发挥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支撑作用,确保中国这艘巨轮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不偏离社会主义的航线。
(三)内生创设:探索社会制度变迁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催化剂”
对于制度的产生,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制度演化论,一种是制度建构论。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是内生性的,而制度建构论认为制度是外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很好地将制度变迁的内生性与外创性融合在一起,尤其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中,最初是由于民间市场力量逐步扩大,试图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内生性力量。之后,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肯定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0]373,这一论断给市场经济的经营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体现了制度建设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制度“内生创设”的均衡博弈。除此之外,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生成来看,群众的自治行为最初也来源于人民群众对于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自发性行为。之后,我国的国家力量使这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行为得以制度化,基层群众自治得以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我国制度体系中的诸多制度都是“内生”与“创设”的有机融合。
三、如何“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提升路径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1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在“回看走过的路”的基础上要“远眺前行的路”,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成功密码的基础上,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
(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守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精神家园
制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文化的精神滋养。马克思在谈及历史的创造时指出:历史“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470-471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要根据现实诉求,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等,将这些运用于我国制度发展过程中,并将其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只有融汇中国传统,加入中国元素,丰富我国制度的民族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多地摄入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阐释和发展。
(二)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生动力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这一制度本身架构的实践优越性、人民主体性和真理科学性。由于我国的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新之举,所以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13]164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弊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优越性的展现。*****记指出:“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14]93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健全文化生产、管理和服务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从而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加成熟定型,“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5]
(三)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国际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国际社会的误解和曲解,尤其是在中国式民主、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上的研究存在着违背客观事实的不实报道。因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制度对于提升我国制度自信刻不容缓。*****记曾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3]154中国的制度建设是一个“有情节”“有特色”“有续集”的中国故事,所以通过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一方面,可以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识误区,从而在互相了解中增强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国际社会准确把脉我国政治制度的特色优势,从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中了解我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打造有利于我国制度发展的国际舆论场域,从而在国际比较中不断彰显我国制度体系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
[2]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9-2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 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N].人民日报,2019-08-14.
[8] 习近平.在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6.
[9] 王永贵,何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密码和新时代前景[J].江苏社会科学,2019,(3).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1.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