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十九大最突出、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主旨明确,是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建构,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好新征程的伟大旗帜。它依循于历时性的逻辑轴线,在横向上全面铺设,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民族、面向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渗透出浓厚的民本情怀,彰显出清晰的逻辑思路。阐明这个内生逻辑,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求,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时间逻辑: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节点的有机衔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呈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时间观审视客观世界的理论成果。它积极融入时间长河进行纵向考量,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准确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实现了继承、发展、创造过程的关联性融通。它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通向未来,展现出清晰的时间维度。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承历史经验的智慧结晶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提 供 启示”[1]P26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它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在传承历史中生根、发芽、成长。它深刻回答了“如何对待历史”这个问题,赋予历史鲜活的时代价值,凝练出深邃的历史智慧。它高度重视历史,要求人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2]P32-33,要求人们千万不要舍弃历史,忘却过去。它不仅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积淀的历史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归纳、灵活应用,也注重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尤其对传统文化蕴含着的治国智慧合理吸纳和创造转化。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史、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生成的历史根基。它遵循唯物史观的要求,以一种客观性、辩证否定的标准评判、择取历史。它强调“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3]P32。我们要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知以往的经验,给予合理的价值判断,只有如此,才能打牢历史传承的方向标,杜绝虚无主义、保守主义等一系列错误思潮的侵蚀。同时,它辩证看待历史经验,仔细辨析历史中的精华与糟粕,汲取历史遗留下的有益经验,杜绝重蹈以往出现的历史覆辙。它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2]P32,历史传承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P32,只有正面回应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走向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性的方式认知历史,在历史传承中丰富自己的精神元素,充实自己的血脉源泉,突显出厚重的历史特质。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契合现实课题的科学真理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时代实然状况的真实映射,是客观事实的思维形态,呈现出一种客观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客观形势的重大变化要求党和人民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的现实课题。正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体现出深厚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契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层转型,科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难题,顺应了新时代的现实需求。
世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考量的要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明显,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各国之间日益相互依存,和平、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但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局部冲突持续蔓延,世界难题日益突显。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实际,提出中国要秉承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他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广泛宣传共享共建共赢的全球治理观,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特色。
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根本依据。经过党和人民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取得了全方位、开拓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党建、外交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步入新时代。然而,这些历史性成就并未消除当前治国理政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国内利益固化现象依旧严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短板不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系统总结,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情是促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动因。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形成并日益巩固。但是,党建工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广大党员的素质、作风、能力有待改进,腐化现象依旧频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党建的总体要求,明确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依规治党、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净化风气,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回应现实诉求,在解决现实难题中孕育而生,彰显出深厚的现实特质。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反映未来前景的创新理论
回顾历史,把握现实,目的在于更好地走向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历史,回应现实,着眼点在于谋划未来,彰显其前瞻性。它遵循客观的历史进程,顺应时代潮流,对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做了科学预测,明确了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基本步骤、有效策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脉络、理论根基以及现实意义,在学理和实践结合中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号召全党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P6。这条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任何时候,党和人民必须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三大规律”为基准,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勾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它要求党和人民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奋勇前进走好新征程,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对于如何走好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细化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党建、外交等方面的基本策略,详细规划了实现全面小康、法治中国、文化强国、生态文明、外交大国等目标的具体途径,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提供应然预设,指明党和人民奋斗的方向,渗透出无比的超越性。
二、科学逻辑:源起、内容、方法三个维度的融会贯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实践为生长点,按照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建构起完备的逻辑体系,以全新的理论视野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及其强劲的生命力。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智慧结晶
实践是考量主观与客观是否契合的哲学范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肥沃的精神土壤,衍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产物。一方面,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根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和理论品质。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的精神源泉,它的基本脉络、逻辑框架、主要内容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这些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最新呈现。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它的很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契合古老的民族智慧。如中国梦、生态和谐等治国新方略与古代的“大同理想”“天人合一”“义利统一”等理念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这些养分不断融于它的血脉之中,积淀它淳朴的民族文化底色。另一方面,它不是凭空诞生的抽象理论,而是孕育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归纳和系统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升华理论,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念、新方略。这些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元素。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特色决定了它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体系。它能够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的拓展,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实现自我革新、自我超越,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现为全面系统的逻辑体系
任何理论都是多重要素整合形成的体系,综合考量各个要素的内在关联是剖析理论科学性必须重视的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其内部要素按照层级、有序的原则,形成统一整体,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实践的科学理论。一方面,它涉及领域非常宽泛,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发展布局的制定,小至民众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点领域。在宏观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布局,以“五位一体”建设为轴心,推动社会各个要素的发展。在生产力上,它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技术驱动的转型;在生产关系上,它更加强调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国家治理上,它深入推动改革,力求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文化强国上,它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凝聚社会共识;在外交策略上,它引导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微观层面,这个思想体系关联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实满足人民多层次的需求。它不仅关注人民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需求,满足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更高要求,同时注重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诉求的满足,力求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美丽乡村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切实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它的每个思想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耦合构成逻辑严密的“同心圆”。
从整体上考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两者从不同层面回答了同一个时代问题,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八个明确”从理论层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战略布局、总体布局、主要矛盾、发展动力、法治保证、军队保障、外交战略、领导力量。这八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貌。“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分析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相互配合,展现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示出历史前进的正确航向。从内部要素探析,它的每个要素自成体系,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渗透出浓厚的系统性。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密切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者为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别提供动力之源、法制保障和政治保证。“四个伟大”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贯通,实现伟大梦想,核心在于搞好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重点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关键在于应对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伟大斗争。这些思想中每一个元素相互配合、不可分割,共同积聚中国梦实现的力量。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以一种联系、发展、批判的思维审视客观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实现自主建构,渗透出浓厚的求是精神、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是引领人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它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从实际出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P25,它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始终,支撑起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演进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客观的社会现象,深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生动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面貌。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问题的科学阐述,不是浅尝辄止、泛泛而谈,而是对客观规律的真实把握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真理因子。另一方面,它以明晰的批判精神直面现实问题,突出鲜活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显著的批判精神和问题导向,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诞生。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依旧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过去并未充分解决的矛盾、顺应形势不断出现的新矛盾,种种阻力交织起来直接促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它坚持矛盾的普遍性,重视矛盾的特殊性,通篇布局、突出重点,指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它批判的目的在于创造,以新思想、新机制指引改革的深层次开展。它敢于破除利益藩篱,重塑公平正义新导向,勇于破除体制障碍,释放社会发展新活力;善于破除陈旧思想,引领时代精神新潮流,形成了很多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它以批判的视角推动社会各要素的创造性发展,以科学的内涵指引改革的深层次开展,确保改革的各项措施精准落地,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涌流推动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成。
三、民本逻辑:初心、核心、实心三个基点的协调一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遵循以民为本的价值导向,注重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出发点、落脚点。它的思想蕴含着浓郁的民本特质,从“不忘初心”的详释到“新时代”历史坐标的研判,从“新矛盾”的解释到“新方略”基本构造的部署,以民为本的主线贯穿始终,承载着整个精神脉络的延展,突显着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何?对于这个问题,历史给予了我们答案,即尽党所能,为民谋利。它是共产党人凝练而成的政治信仰,是党一心为民最真切的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这份初心放在核心位置,详述了初心的丰富内涵,明确了初心的价值与意义,阐明了共产党保持初心的举措。其一,习近平总书记用直接、通透的话语阐释初心。他在2012年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在之后的各种讲话中也多次明确初心的真谛,赋予初心日益丰富的意蕴。所谓初心即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坚守的理想信念。它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民本理念与治国理政的有效融合,既保持共产党人心中为民的崇高情怀,又自觉融入执政目标、执政举措、执政方略等治国理政的要素之中,实现精神与实操的有机统一。它的根本在于保证党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二,阐述了共产党保持初心的缘由。这份初心历史悠久,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和肯定,是对革命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史。这份初心,根植于党的历史土壤,深入党的生命肌体之中,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P367。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地位。这份初心意义重大,符合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现实需要。立足当下,我国处于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党和人民面临着新矛盾,肩负着新使命,开启了新征程,这要求党保持初心,真心为民。其三,明确了共产党贯彻初心的举措。思想上,中国共产党要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5],明晰初心的历史和由来,铭记初心的价值和意义,澄清错误认知,认清人民的高尚和伟大,正视党的目标与人民需求的一致性,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砥砺前行,衷心为民。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6],积极回应人民的现实诉求,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享普惠发展,满足人民的实际利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努力践行党对人民最庄严、最深情的承诺。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它鲜明地体现了人民意志,是共产党人务必坚守的政治立场,展现出深厚的民本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全面分析了其内在的意蕴,提出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策略。
其一,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7],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跟随这个指向标,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其二,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维度释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是权力主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虽然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但只是代表人民意志行使权力,人民享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权、监督权,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最真实的民主。第二,人民是实践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P5,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新格局的开拓者,是中国梦的实现者,是新事业的铸就者。只有尊重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能动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焕然一新,呈现新面貌,取得新成就。第三,人民是评价主体。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1]P28,人民是最高的评价主体,人民是最公正的评判者。
其三,详述了新时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策略。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实现。第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真正实现人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第三,依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理依据,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的法治理念,制定出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各项法律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性、权威性、实效性。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为人民办实事的实心
为民服务不是抽象、空洞的政治口号,不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空头承诺,而是实际存在的政治导向,切实给人民带来福祉的行动。它外化为各种利民、兴民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支撑起为人民办实事的实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为人民办实事的重要性,注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获得,为党落实以民为本提供理论指导。其一,明确了为人民办实事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推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2]P103,人民是否享受到了改革福利,人民是否获得改革实惠,是党推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显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执政宗旨,指明共产党人奋进的方向。其二,指出了为人民办实事的归宿。为人民办实事的旨归在于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真正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重实效、抓实际是党执政为民最真实的映射,渗透出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求实、求是精神,从根本上形塑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向往。其三,提出了为人民办实事的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调研,关注人民的真问题。“真问题”指具有实践意义、人民极度渴求解决的合理需求,它不是空洞、抽象、毫无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不是虚幻、荒谬的不合理需求,而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人民生活开展调研,了解民众生活中的难点、重点、痛点,解决人们最渴求解决的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准发力促进就业,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办实事,提高人民的获得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秉承的科学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切实践行的治国谋略。中国共产党要发扬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每一项改革,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调整、精准扶贫工程、小微企业减免税等利民举措,把工作落到实处,让人民获得实惠。同时,中国共产党要脚踏实地,努力构筑乡村振兴战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这些新目标的根基,力求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三是重反馈,提高为民服务的实效。中国共产党务必重视社情民意,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访制度建设,让人民有更多知情权,真正让人民去监督自己,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听取民众意见,以人民的实践作为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源泉,以人民的福祉作为评判工作实效的标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
四、空间逻辑:本色、格局、视野三个向度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充分的延展性,兼具民族特质和国际视野。它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突出的中国气息。它是党中央认真考察国际形势制定的科学体系,它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关注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表现出显著的世界性。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出浓郁的中国本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考量中国现实形成的科学理论,它萌发于中国土壤,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孕育而生,适应中国国情,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性质、内容、形式3个层面。其一,就理论的性质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理论。它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进一步指导人们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其二,就理论的内容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行动指南和总体方略。它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国情,其形成、发展、落实一刻也离不开中国实际,其构成要素都是针对我国特定问题的应对之道,离开了中国实情,这个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生存之基。它的每个思想因子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性、历史性、战略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呈现,蕴含着深刻的中国逻辑。它的落脚点在于中国利益,始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为基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三,就理论的形式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极具中国风格,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广泛采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常常以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典故等经典形式呈现出来,古朴深邃,寓意深刻。例如,它引用“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些古训要求官员修身养性。它引用大量生动事例去传达治国理政思想的意蕴,这些现实素材生动传神,启迪民众。例如,它引用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200多名苏联飞行员援华抗日牺牲在中国战场的故事、青蒿素与越南的故事等。它善用大众化的语言,打比喻、作比方,使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例如,“钙与软骨病”“拧紧总开关”“打老虎与拍苍蝇”“带电的高压线”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比喻。它指向明确,展现出独特的社会主义话语表达,例如,“四个自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形式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有的重要标识。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出鲜明的世界格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脱离世界文明的封闭体系,而是积极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不断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其一,它开放包容,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从本国实际出发,吸纳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它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推广中华文明;它反对任何国家故步自封、排斥外来文化的行为,希望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二,它崇尚和平发展,兼顾世界共同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反对国际交往中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穷兵黩武的霸权之道;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力求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它强调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重要价值,明确中国对外开放的共享性、共建性,希望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共同推动世界发展。它的目的不仅在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更在于改变整个世界,力求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3]P16。例如,我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全球意义、世界内涵的外交新战略,如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贯彻“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推动亚太自贸区纵向发展、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这些实际行动印证了中国普惠世界的决心与国际担当精神。其三,它探求科学真理,兼顾各国发展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但它又强调各国应该依据本国实际去探索自己的道路,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些有效的治国理政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进步取向,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民族自信与历史担当。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出宏大的人类视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破狭隘的国家、民族、种族、区域限制,以高度的人文情怀思考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问题。它视野广阔,格局宏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情怀。主要体现为3个层面。其一,它渗透出鲜明的人类整体思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9],这句话表明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不仅着眼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更以一种整体思维思考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以一种人类整体视角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推动人类进步出谋划策,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8]。它的理论架构处处彰显人类视野,内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都是立足人类整体铸就的科学理念。它尊重世界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为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设条件和积蓄力量。其二,它重点关注人类面对的共同性难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核危机、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流行疾病、恐怖主义等问题愈发突显,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这些问题,明确中国的态度和立场,提出合适的解决策略,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它以一种人类视野进行审视,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本质,认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利益分配,是人为的灾祸,是人类热衷于资本逻辑必然付出的代价。它明确了中国立场,中国永远不会随便扣帽子,不会推卸责任,而是努力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挥建设性的示范作用。它希望各个国家摒弃矛盾,破除利益桎梏,协商合作应对世界难题,尤其呼吁西方国家承担起自身责任,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力量。其三,它倡导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得各国的支持和赞同。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理想形态,要求各国之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交流互鉴,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利益共享、包容互惠、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普惠价值和共享发展为价值支撑”[10] 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大智慧,成为国际交往追求的终极目标,引领着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张文彪.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EB/OL].(2017-11-27)[2017-11-28].
.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9]习近平.为人类进步事业继续奋斗——三论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主旨讲话[EB/OL].(2017-12-03)[2017-12-04].
.
[10]肖贵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6):40-45.
(原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2期,作者王天民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