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马明冲: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12-13浏览次数:252


[摘  要] 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永恒命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了党的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因此,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维度解读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有助于厘清党的建设各项内容间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  政治建设;管党治党;三个维度

    政治建设是强化政党政治功能的根本路径。党的政治建设是不断推进政党自身发展和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P26)“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P62)因此,党的政治建设是政党维持自身发展、维系执政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是政党政治科学发展的内容支撑和评价标准,是提高政党政治竞争力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也是推进政党文明和实现政党现代性的保障。

一、历史维度: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是历史昭示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在风险和考验面前,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和指导方法,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路线、纲领,以此教育和带领全体党员和干部,从而确保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

    在领导中国进行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政党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极为注重根据政党政治新的实践赋予党的政治建设以新的价值指向,通过制定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表明了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第一部党章。1929年,古田会议上,首次提出党内生活政治化的命题,要求全党关注政治建设,从教育水平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这直接关系到党的性质能否保持。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明确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目标,以及这一时期应建立的政治关系,为党的建设明晰了方向和路径。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党的政治建设搞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毛泽东在深刻论述党的领导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对党的领导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精辟的阐述,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起来的科学论断,同时,也提出了党的领导是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三个科学命题。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毛泽东着重强调要重视政治工作,要求广大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将政治工作看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的政治工作和科学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着力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推进是一个不断加速和优化发展的过程。1978年,邓小平科学分析和全面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任务。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是为党的任务和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党的各项工作和任务都要在保证党的政治任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贡献出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防止把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任务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的产生。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对党的建设目标作了更为完整和准确的表述,即把党的建设同党的中心任务、政治路线、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作以完备的阐释。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这就正确地把握了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从而把党的任务与社会主义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20世纪末,在国内形势和国际秩序调整和演变的大环境下,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关键在于“讲政治”。政治领导是根本,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他反复告诫全党,共产党人必须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讲政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和立场,还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念和纪律,以正确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增强党的领导。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指出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厘清和理顺了党的建设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抓住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抓手巩固思想建设,明确新时代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纠正“四风”永不止步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布局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和纪律建设这个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实现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发展。可以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抓住了新时代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和如何从严、科学建设党”的问题。

二、理论维度:以政治建设为根本是构建党的建设新格局的理论要求

    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有赖于制定科学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还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自身建设来保证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落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坚持党的建设各项内容的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内容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政治建设具有统领性、根本性、“灵魂性”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同时它的建设过程和状况也决定了其他党的建设内容的效果,没有政治建设这个“标”,党的其他建设就容易“根基”松动,遭遇挫折。因此,作为党的建设的“灵魂”,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强化系统思维,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整个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此外,其他建设也内在地包含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质内涵,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从一定程度上也是重申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强化”和“加固”党的“根基”的重要措施。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前提。政治信仰是对终极政治价值的追求和信奉。坚定党的政治信仰,最重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集中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主导,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党性和理想教育为依托,使党员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路线政策教育为抓手,提高党员的政治水平。党的思想建设从根本而言就是以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政治立场、凝聚党内共识为目标而在思想理论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二者在生成逻辑和具体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的同质性。具体而言,党的思想建设之“向”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之“基”需用党的思想建设来夯实。

    强化选人用人政治标准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的内容。突出政治标准才能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选什么人、怎么选人历来是组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政治标准为组织建设提供了组织手段。也就是说,政治功能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功能,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政治目的在组织层面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形态。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全面贯彻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严密的组织体系。政治领导力与党的作风建设密切相关。党的作风建设主要是围绕反对不正之风、根除腐败之风展开。而政治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政党的胜任力、执行力、影响力,这一能力的高低不仅关乎党的建设的状态和质量还关乎作风建设的效果。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有助于消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由此,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原动力,同时,党的作风建设保证了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发挥和强化。

    党的纪律建设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重要落脚点。“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2](P131-132)“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2](P764)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要素,前两个要素将后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证明,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政治纪律、规矩的发展轨迹路径统一又同向同行,政治纪律、规矩又牵引和保障着党的纪律建设的严肃、严格和严明。

    注重政治制度建设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强调,“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3](P288)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政治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制度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党的制度建设是围绕党的制度的制定、出台、完善等工作而展开。政治制度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价值追求,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同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成为党的政治建设常抓不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政治生态是“党风+正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化和重构政治生态关键在于扭转风气,防止人心涣散和消除弊病。净化政治生态的目的是实现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优化政治生态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仅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风向标,是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维度:突出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现实需求

    党的建设是以党的价值追求为目标,以内外部压力为动力,以党内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自身进行优化和完善的重要举措。政治建设居于党的建设的第一位。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展开。党的政治路线作为党的纲领的组成部分,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较之党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而言,我们党已经拥有9 000多万名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政治上出现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思想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内涵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常抓不懈。

    从党的建设的方向来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保证。毛泽东多次强调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革命的首位。1938年3月3日,毛泽东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中指出:“在陕公里可以学习到一个方向——政治方向”。[4](P108)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又进一步要求同学首先“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4](P116)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也需要坚定的政治方向。其坚定性则要求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必须“永久奋斗”,“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4](P191)新的历史场域,党的政治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政治方向成为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

    从党的建设的动力来看,党的政治建设关乎能否赢得民众,保持优势,掌握政权,引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所在。党员干部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应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增强政治免疫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换言之,就是要做到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党的组织力,明确政治立场;就是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当前中国发展实际统一起来,把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所以说,党的政治建设是保持党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党勇于革新求变,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必然选择。

    从党的建设的目标来看,塑造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的政党形象,需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宗旨目标的崇高性、路线纲领的明确性,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提升党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从党情来看,我们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虽总体趋势向好,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政治生态问题,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威胁了党的政治安全和执政基础。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弄虚作假、热衷于官场术、关系学;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腐化堕落、违法乱纪;一些党员、干部消极怠工、贪图安稳,出现庸政、懒政、怠政问题,这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政治生态同样具有易污染和难恢复的特征。一旦政治生态出现畸形发展,就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对其修补和恢复。因此,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实现党的建设的目标。

    从党的建设的过程来看,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第一条,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范,突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进一步筑牢了党的政治建设之“根”,夯实了党员干部的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使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层层落实管党治党实践,使党内宽松软状况有所改善,推动党的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习近平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切实将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引领和带动党的建设的新发展,为进一步稳固党的执政根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保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