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充满新时代哲学精神的一个标识性表述,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历史性进展的哲学方法论。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反映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哲学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悟实践要求的哲学升华。新时代伟大变革内在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坚持问题导向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理论的根本任务,清醒认识新时代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从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了问题的重要价值和问题导向的哲学意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观点,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坚持问题导向 “六个必须坚持” 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时代伟大变革
【作者简介】颜晓峰(1955-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天津 300350)。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发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征和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哲学结晶。坚持问题导向,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新时代哲学精神的一个标识性表述,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历史性进展的哲学方法论。深入领会坚持问题导向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实践运用、哲学贡献等,是深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要求。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哲学是思想的精华、理论的精髓,哲学的发展和变革对于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用具有中国底蕴、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支撑。坚持问题导向,既和“六个必须坚持”一道,共同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成果,又有其独特内涵和意义,需要深入研究和阐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包含着发展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确立“化”的哲学根据,反映党的特定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是因为它“好看”或者“神秘”,而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实践需求,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导。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不实现这样的结合和统一,再好的理论也是不管用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实践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不从中国革命实践的特点规律出发,不讲中国具体实际,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党在艰辛探索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确立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根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明确“化”的哲学要义,反映党的重大实践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哲学支持,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条重要规律。在理论创新进程中,不仅理论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的,而且理论成果中的哲学成果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在每个历史时期,党面临着不同的重大实践课题,要解决不同的主要矛盾,理论创新的新任务凸显了哲学思想的着重点。从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看,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坚持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哲学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新的哲学成果是探索不止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提供“化”的哲学方法,反映党的艰辛探索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要解决要不要“化”的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化”的问题,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发展出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党的思想路线凝练概括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结论。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质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经验、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由此可知,“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十分重要的成果。“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饱含着党长期探索的宝贵结晶。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些重大成果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领导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等独创性理论成果,其中都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这一理论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要求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体现。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及哲学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重大成果。
3.坚持问题导向是“六个必须坚持”的有机组成
“六个必须坚持”凝结着新时代的哲学精神,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构成了一个逻辑体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立场和根本价值,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宗旨问题,是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魂脉。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风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创中国道路、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品格,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观念,表明了在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中都要把守正和创新统一起来的基本原则,点出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之道,表明了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历史视野。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取向,反映了从问题、矛盾、务实、实效出发的思维路径,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使命意识。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方法,凝结着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展现了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维方式。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崇高境界,展现着“四为四谋”的宽阔胸襟,反映了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人类情怀。
坚持问题导向有其独立的内涵和价值,又与其他五个“坚持”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有力证明,根本是要体现在党的执政实践中,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坚持自信自立这一信念意志的牢固确立,关键是要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问题。坚持守正创新这一发展遵循的正确贯彻,前提是要明确守正守的是什么、创新创的是什么,守正和创新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需要回答新时代的系统性有什么新特征,新时代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要求是什么,“七种思维能力”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怀,重要的是要理解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据、内涵、条件、路径等问题,认清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形势下怎样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的哲学思想,存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中。新时代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哲学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悟实践要求的哲学升华。
1.时代变革必然要凝结为哲学思想
社会历史是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下不断前进的历史,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不同,就形成了由不同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构成的社会形态,形成了在社会基本矛盾总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时代。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时代的波涛卷起巨澜。在时代的前行和变迁中,创新是越来越重要的动力,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第一动力。创新内含着变革,变革标志着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会停止,历史不会“终结”,人类始终在不断变革中开创新的时代。
哲学是时代的映照,时代受哲学的引导,时代变革与哲学变革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时代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方位的变革,哲学作为精神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是在思维中把握的时代,必然要以哲学思维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所处的时代及其变革。哲学变革是哲学观念、哲学方法、哲学功能等的变革,是思想解放的哲学启蒙,哲学变革重塑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给出新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指向,从而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造就新的社会风尚,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导。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革命、阶级斗争的尖锐、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形成了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新哲学,实现了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为工人阶级提供了争取自身解放、建立新的社会的理想图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开了新的篇章,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书写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进行中国革命,首先要回答好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怎样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由此必须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由此为形成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哲学基础,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思想条件。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坚定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带领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新时代伟大实践蕴育新时代哲学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是进行伟大社会变革、展开伟大实践创新的时代,也是蕴育新的哲学精神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新时代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哲学精神。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执政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江山与人民融于一体,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国家观。人民是主体、人民是中心、人民是英雄,体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之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在多种价值选择、各种重大抉择中,都要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则、根本标准。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自信自立的哲学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走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在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中得以自信,它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托起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自立,是把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的自信自立,是把自信自立和开放包容统一起来的自信自立。
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彰显了守正创新的哲学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又具有新时代的性质和内涵,必须把守正和创新统一起来,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之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新,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守正不是保守僵化,是为了正确地创新;创新不是抛弃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守正。
新时代开创伟大事业,彰显了问题导向的哲学精神。新时代是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开创出来的,是在着力解决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攻坚克难闯出来的。必须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必须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必须抓准问题,而不是误判问题;必须有解决问题的魄力和能力,而不是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力量。
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彰显了系统观念的哲学精神。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领域的系统工程;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系统方略。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互作用、相互支持,要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以系统思维统筹系统布局。
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胸怀天下的哲学精神。人类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有着共同利益,面对共同挑战,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一条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胸怀天下就是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必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
新时代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包含着全面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新时代伟大变革内在地要求问题导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
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动力来自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作为新时期伟大革命的改革开放,正是由多年积累的问题倒逼而发生,也是由在改革进程中不断解决新的问题而深化。进入新时代,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必须依靠伟大斗争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势在必行。党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目标基于问题导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建立在回答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是提供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问题,解决已有的总体小康水平还不高、分布还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面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方面基础,解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是要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较量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
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进程根据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这是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导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不平衡发展到基本平衡发展,从不充分发展到基本充分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分阶段逐步提升。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阶段全面建成现代化,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实质上就是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逻辑作出的。
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评价依据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导向,也是实践的标准。新时代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的里程碑意义,要依据新时代伟大变革所解决的紧迫而重大问题的价值来作出判断。新时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走过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转变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的状况,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问题,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新时代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坚持问题导向鲜明体现新时代哲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系统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在阐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段论述着眼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集中说明了为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怎样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问题,是理解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遵循。
1.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理论的根本任务,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哲学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问题的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实践的问题反映为理论的问题,回答和解决理论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推进和指导解决实践的问题。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理论的根本任务,表明了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把握。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中的矛盾,理论源于实践,理论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实践的土壤。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理论的根本任务,表明了对理论的功能正确定位。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不仅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判断理论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
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发现提出问题、研究回答问题、指导解决问题,构成理论创新的一个过程周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有不同层级、不同性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之分,新时代的问题从总体上概括包括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这些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的问题下包含着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创立起来的。坚持问题导向不仅需要敏锐发现问题所在的智慧,而且需要敢于直面尖锐问题的勇气。如果在矛盾和问题面前,熟视无睹,得过且过,回避或掩盖矛盾,搞“击鼓传花”,在棘手问题面前畏缩不前,生怕引火烧身,那就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矛盾越来越激化。
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鲜明地表明了新时代的哲学品格。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创新并且产生了理论创新的时代,这一理论创新的需要不能仅仅从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来说明,根本的要从实践的需要、问题的存在、现实的矛盾来寻找,问题导向催生了理论创新的动力;这一理论创新的产生不能仅仅从新观点的提出和表述来说明,根本的要从回答和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并且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以思想飞跃引领历史飞跃来证明。坚持问题导向,也是在倡导新时代的哲学导向,这就是无论是思维活动还是实际工作,都要坚持实践导向、矛盾导向、效果导向,面向实践、抓住矛盾、注重效果。新时代之所以能够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因。
2.清醒认识新时代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促进了新时代理论思维的能力提升
新时代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表现在多种矛盾问题的并存交织,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一是战略机遇问题和风险挑战问题并存交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民族复兴关键时期与世界大调整动荡变革期的时空叠合,蕴含着新的战略机遇和新的风险挑战,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二是外部环境问题和国内发展问题并存交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变化,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并存交织。新时代面临着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同时又要及时解决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反腐败斗争中新出现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四是体制性问题和顽固性问题并存交织。全面深化改革,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这些既需要从制度设计入手,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也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破除藩篱。五是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并存交织。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既有确定的可预料的问题,可以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也有不确定的难预料的问题,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极限思维。
问题的存在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复杂度越高、艰巨度越大,要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这就成为促进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成为提高理论思维的有效途径。新时代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对理论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理论创新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思维具有更丰厚的维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振兴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必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提供科学理论。二是要求理论创新更好运用辩证思维,理论思维全面揭示事物联系。问题越复杂越要坚持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三是要求理论创新更具有可行性,理论思维更契合实践逻辑。理论创新并不是仅仅提出新观点新构想就万事大吉了,必须要以推动问题的真正解决为目的。越是复杂性强的问题,解决起来就越难,对理论指导的精准性管用性就越高,理论思维就越是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四是要求更加增强理论创新的勇气,理论思维更具有彻底性。理论有锋芒,理论创新不可能左右逢源,对于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盘根错节的矛盾,必须敢于亮剑。复杂的问题不容易理清头绪、抓住本质,这就要求理论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彻底的理论解决艰难的问题。五是理论创新的迫切性更强,理论思维的连续性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问题的累积叠加、新旧并存,加大了解决问题的压力,理论创新更要加快步伐,理论思维一刻不能停歇。
3.从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彰显了新时代强烈的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增强问题意识,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问题是现实的、迫切的、要害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就要紧紧扭住这类问题,把准问题的关节点,精准发力、“靶向治疗”,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
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回答新时代的重大时代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遇到的最为重大的新问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结晶。
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抓住关系全局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正是为了努力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来解决。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问题意识的底蕴是人民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倾听人民呼声、满足人民需要。人民需要多种多样,首先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越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越要高度重视,放在优先位置,用上主要精力,不能避急就缓、避难就易、避重就轻、避大就小。可以说,人民意识有多强,问题意识就有多强;问题导向不仅是思维导向问题,而且也是价值导向问题。
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不回避人类社会面临的深刻矛盾和严峻问题,而是以科学回答和推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重要任务和目的的。
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自我革命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规模最大的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忧党忧国忧民,解决好“六个如何始终”的问题。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表现多样,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自我革命作为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就是对着问题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
四、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的哲学创新中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坚持问题导向,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突出了问题的重要价值和问题导向的哲学意义
“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曾精辟地点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突出强调面向时代、立足实践、扎根现实的“问题”的哲学意义,深刻指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时代中普遍的、迫切的、人民的要求,由此成为时代的符号、标识和象征。把握一个时代就要把握该时代的根本问题,改变一个时代就要解决该时代的重大问题。确立了问题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就要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哲学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说,就是一切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一切从问题的实际出发。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特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对于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统一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奠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始终坚持。同时,世界、历史、时代、实践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后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拓展,在探索过程中增添新范畴、提出新观点、作出新解读、赋予新内涵。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坚持问题导向,既遵循和凝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邃思考和独特创新。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了问题范畴的重要价值,明确了问题范畴在哲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问题作为哲学范畴,需要作出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阐释。2015年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从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出发,引申出问题范畴,精辟论述了问题和矛盾的关系,点明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既深化了对矛盾范畴的认识,也定位了问题范畴的坐标。将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确定了问题导向的哲学定位,提升了问题导向的普遍意义。问题导向在工作方法、管理经验中也经常使用,但以往还没有明确作为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列入哲学体系之中。坚持问题导向列入“六个必须坚持”,既是反映了问题导向的实践价值,也是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深化。
2.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观点
坚持问题导向,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问题导向方面作出了许多科学论断,使其成为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质是尊重客观实际。问题导向体现的是唯物论立场,思维和决策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先验的理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特别是从事物的现存问题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怕就怕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坚持唯物论,就要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矛盾。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矛盾集中反映了问题所在。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与辩证法的规律是一致的。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直面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对问题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防止片面地静止地看待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是取得正确认识。从问题出发首先要回答问题是什么,并且准确地把握问题,问题判断错了,问题导向自然就偏了。这是一个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是敏锐发现问题、抓住真正问题、把握深层问题的基本途径。不仅要调查,而且要研究,从而把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坚持问题导向的要求是遵循创新规律。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含着创新的驱动,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来自解决问题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从始至终都贯穿着问题导向,某项创新告一段落,就意味着下一轮问题导向、推动创新的开始,新的问题将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坚持问题导向的目的是保证实现使命。目标是方向和使命,问题是现实和矛盾。在实践过程中,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增强方向感,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增强实效性,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实现使命要求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使命,以实现使命引领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推进实现使命。
3.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在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要求研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的实际问题,倡导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毛泽东有段名言:“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真理的实践标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践标准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强化并深化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意义。坚持问题导向覆盖新时代治国理政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贯通新时代治国理政推进过程,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不是程序性的进程,不是自动化的结果,而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问题,在开拓进取中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成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是否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看能否在各自的领导岗位上、在自己的主管工作中解决新问题、打开新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执政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具体要求,而且上升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要求,实现了治国理政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强调哲学的实践化,创立实践化的哲学。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实践目的。毛泽东创作《实践论》,就是为了确立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确立实践的标准和导向。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指明了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实践要求就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内含着实践导向、矛盾导向,把问题作为实践内核、矛盾所在的概括性表述,凸显了问题的实践功能。坚持问题导向,内含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者在问题导向中融为一体,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内含着指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环环相扣、步步递进,构成了以问题为中心、为主线的实践展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新征程、实现新使命的科学指导。在新征程创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深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把包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内的“六个必须坚持”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功能。要把坚持问题导向内化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之中,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要不断提高坚持问题导向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创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