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绩效评价是一个难题。文章从大学生主体地位自我发展的视角切入,运用KRIF绩效考核模式,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日常绩效评价、例外绩效事件、未来绩效潜力四要素具体指标的考核,研究其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后成长成才的绩效,通过实证分析其现状与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KRIF; 绩效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及方法,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绩效。KRIF绩效考核模式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 cator)、日常绩效评价(RPA,Routine Performance Apprail)、 例外绩效事件(IPI,Irregular Performance Incident)、未来绩效潜力(FPP,Future Performance Potential)四要素具体指标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后自主发展绩效来进行评价。
一、学生自主发展KRIF绩效考核的实证分析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校园走访、街头采访等形式,初步了解了当代武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9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383份,问卷有效率为98.5%。调查样本构成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19.6%、37.0%、32.2%和11.2%,中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分别占18.9%、34.0%和44.4%,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分别占6.5%、 71.8%、13.1%和2.3%,男生占44.9%,女生占55.1%。
1. 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关键绩效指标流程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 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是指与大学生自主发展要素密切联系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关于学习结果,关于学习行为、状态、方法、社会适应力、个人特质、知行统一等方面认知,我们也称之为认知绩效。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后,超过半数学生基本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少数学生达到了很高的认知高度。在“你觉得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必要”的问题中,51.6%的学生认为 “非常有必要”。
在“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问题中选择“树立与坚定信念”、“行为指导与践行”分别占31.5%、46.1%,总数达到77.6%,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认知非常明确,认识也非常到位。
在“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有强大的生命力,认同其价值观念” 占26.5%,而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正确,是否过时要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有些问题无法回答和解决,较难上升为信念信仰层次”、“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说服力,但现已基本过时了,不是很肯定是否该坚信”分别占29.5%、 30.3%、8.5%,表明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还有待提高,教师应加强教育效果、教学针对性,解决大学生疑惑。
在“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你的看法是”的问题中选择“坚信,一定会实现”、“不确定,有可能会实现”分别占17.2%和48.9%,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政治上和思想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知有很大提高。
在“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的问题中选择“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社会主义现在虽还比不上资本主义,但经过发展完善必然会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有许多不足和矛盾,需要解决和改革”分别占12.5%、18.8%和38.9%,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规律等有自我认知能力。
在“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与观点”的问题中选择“全面掌握”、“基本掌握”、“部分掌握”和“有所了解”分别达5.0%、32.7%、30.9%和24.3%,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认同感,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基本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基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在“你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的基本内容”选项中选择“全面掌握”、“基本掌握”和“部分掌握”的分别占4.6%、35.1%和50.9%,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
2. 日常绩效评价。日常绩效评价也叫践行绩效,主要是考核大学生将思政课的要求内化为日常行为的绩效,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在“你是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选项中,选择“一直运用”的占3.9%,选择“经常运用”的占15.1%,选择“偶尔运用”的占47.1%,加起来总数超过76.1%,表明大部分学生知行统一得较好。
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你是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项中,选择“完全树立”占5.0%,选择“部分树立”占45.5%,加起来总数过半。当然还有近半大学生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理论教育知行脱节的问题。
在“你是否将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身的行为”的选项中,选择“全部外化实践”占4.6% ,选择“ 部分实践”占49.2% ,选择“ 偶尔实践”占27.3%,加起来达到81.1%。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
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你的社会理想是”的选项中,选择“肩负振兴中华的责任”占11.7%,选择“为解决社会问题努力”占27.6%,该数据表明,选择将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社会理想的学生占39.3%,而对于选择“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的54.2%的人数中,关键在于教育学生解决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问题,将其实现个人价值纳入到社会价值中。
在“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的处理原则是”选项中,选择“先人后己”和“利己但不损人”占73.1%,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处理人际利益冲突的原则是健康的。冲突解决得好,能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强人们的干劲,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如果冲突没有得到及时的妥善解决,会使个人产生情绪压抑,影响身心健康,严重还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转,破坏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你择业的主要标准是”选项中,选择“社会贡献大”、“发挥专业特长”、“能帮助别人”分别占13.1%、48.8%、8.1%,加起来达到70%。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择业更趋理性化,更加符合时代的实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融合不断统一。
3. 例外绩效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在例外事件中所表现的言行有时会对社会或者学校的声誉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或者提出某种建设性的建议;有时会对社会或者学校的声誉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传统的成绩考核都无法反映出来。笔者选取了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政治新闻、突发事件、国际冲突等问题的关注度和行为表现来测试其例外绩效,以便了解他们的政治理解能力和政治参与水平。
在“你是否经常关心国家大事?”选项中,选择“是”的占42.8%,选择“偶尔”的占50.1%,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关注国家大事的,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政治关注度较高。
在“你在上网和浏览报纸杂志时主要关注以下哪一类信息?”的选项中,选“时事政治”占45.6%,比例最高,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较强,比较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在“对于高校突发事件,你的行为”选项中,选择“认可官方的信息通报,并与老师同学探讨”占51.1%,同时,选择 “对同学过激的言行进行劝诫”的占25.5%。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比较理性,政治关注的角度正确,关心突发事件的同时持积极的心态,而且希望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你对敏感的政治事件感兴趣吗?”选项中,选“非常感兴趣,希望政府能信息公开”占50.1%,表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关心时事政治,而且希望政府能及时公布事实真相, 以便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避免负面新闻和谣言的传播,其政治关注的立场正确。
在“面对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南海、黄海的主权争端问题,你的态度”选项中,选择“坚决反对相关国家的行为”和“铭记历史,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分别占30.9%和27.0%,而选择“从经济上遏制周边国家”和“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占20.8%和15.3%。这表明部分大学生政治关注的深度有待提高,对有关政治事件的认识和思考比较感性。
4. 未来绩效潜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来绩效潜力主要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敬业精神、社会适应、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自己未来绩效潜力持比较满意的态度,满意率分别达到了90.1%、89.9%、84.3%、85.1%、82.4%、84.5%。
我们进一步深入调研统计表明,在“你认为学***政治理论对自身未来发展哪方面帮助比较大”问题中,选 “提高个人素质”占34.3%,比例最高,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占32.5%,选“加强思想深度”占23.3%,说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对其未来政治素质、理论素养的影响很大。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绩效的对策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存在不达标的情况,其中应试教育、满堂灌、实践缺乏是少数大学生关键(认知)绩效不佳的首要原因,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是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的重要原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式”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较弱, 大学生主体意识缺乏是影响其潜力绩效的主要原因。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绩效。
1. 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认知绩效。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哲学方法、 一般方法、具体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几个层次,具体方法因人而异,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教师教学更多采用开放式、研究式、探讨式、对话式、辩论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方式; 而对专科学生,偏重于深入浅出的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践行绩效。要使学生知行统一,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设计,调查研究,收集与整理资料等,还要在社会中与各种人打交道,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创新能力、交际与组织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实践课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像反腐倡廉、国企改革、 两岸关系、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都引进课堂。丰富生动的社会素材,尖锐具体的热点问题,加深了对许多抽象理论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国情、民情,然后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可以加强双边活动,有时让学生在现场体验中获得知识,有时甚至放手让一些理论水平较高、素质较强的学生上讲台, 教师只做点评,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参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来。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是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二是细化职能部门具体工作任务。教学部负责组织编写实践教学大纲、教材和指导书,制定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和成绩评定标准,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和调研课题指南; 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实践教学任务,制定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并审核其经费的使用情况,检查、督导、 协调全校的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教师会同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根据教学任务组织落实实践教学并考核学生实践课成绩。三是设立专项经费并合理使用。教学主管部门有必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以保证实践教学长期、卓有成效地开展。四是重视学生的践行意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关注,在实践教学中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和养成价值观。
3. 优化绩效考核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例外绩效。科学的课程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能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把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测试大学生知识、能力结合起来,把考核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状况与考察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同时还应创设包括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让大学生既注重理论又注重修身,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品行的全面发展人才。
4. 凸显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其潜力绩效。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学习态度、 努力程度(即内因)对其接受效果好坏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时,要调查了解大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什么),激发其愿学的欲望,改变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知(“拿学分”)和实用主义的学习观,从“供给者本位”变为“需求者本位” (即学要与我的需求相契合、我有学习的主动权)。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以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同时,对学生自身而言,也必须转变观念,形成新的学习观,综合运用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方式,不断增强其发展潜力。有了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才能使自己能动性、 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