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朱红艳、周洁:湖北省地区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5-02浏览次数:226


摘  通过对湖北省地区高校 (以下省略) 大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情况的调查, 客观分析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现状, 深刻剖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态, 从中了解, 探索大学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新趋势, 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 健康的人际关系,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为适应社会生活, 选择正确的交往方式, 形成良好心态, 提供新的思路, 有效促成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和方式

  

() 调查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就业现状激烈的竞争, 无疑, 对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前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学术研究, 着重探究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怎样指导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有效性、效率性。但是就有关“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的区域性研究还很缺乏, 本次的调查希望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有创新和突破。

  

()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自填问卷式的方法, 就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大学生宿舍的人际交往、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集中在湖北省地区高校大学生中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500, 男女比例为35:65, 收回500份。收回率为100%

  

二、调查分析

  

()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到大一到大四的各个科系, 其中大一15%、大二40%、大三25%、大四20%。文科45%、理科15%、社会学科20%、农科10%、医科15%、工科5%。其中独生子女占45%, 非独生子女占55%。就家庭经济状况小康20%、一般70%、贫困10%

  

()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状况

  

大学生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同学是交往最多的对象, 由于在共同一个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即成在普遍性、也成在复杂性。一方面, 由于年龄相近, 兴趣相仿、喜好相同等原因, 比较容易相处;另一方面, 同学之间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如有些同学同住一个寝室) 、个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加之交往频率过高、因此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


    在调查中发现65%的大学生愿意和同龄人交往, 35%的大学生喜欢和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交往, 5%的大学生喜欢和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交往。对于知心朋友, 大部分同学都或多或少都有, 只有5%的同学没有知心朋友。有一个知心朋友的占20%, 2~4个知心朋友的占65%, 4个以上的占10%。同时好友中同性的占90%, 异性张占10%。在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50%的同学主动和朋友搭话。同时还有50%的同学被动同朋友交流。你不找我讲话我就不去找你。

  

当朋友出现困难时60%的同学都会主动的关心和帮助, 30%的同学是看情况, 能帮就帮, 要是没有办法帮就只好放弃。还有10%的同学只会帮助对自己好的朋友。在交友动机这方面看97%的同学认为朋友能使自己的生活快乐, 有朋自千里来不亦悦乎!也有2%的大学生认为和他交朋友是因为喜欢我。只有1%的大学生怀着他能帮我解决问题, 有利用的价值, 才去交你这个朋友。总体来说, 对自己人际关系很满意的占2%, 一般, 过得去的占65%, 感觉很差的占30%, 还有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还不知道怎么看, 感觉到不确定。

  

()师生之间人际交往的现状

  

老师在大学阶段, 既是学生的良师, 又是学生的益友。我们从调查问卷中看到, 在同老师交往的过程中, 30%的同学很是重视, 53%的同学感觉一般, 2%的同学视情况而定, 还有15%同学不太重视和老师的交往。在自己网络联系方式中, 80%都有老师的联络信息, 但是很少用。还有5%根本就没有老师的联系信息。只有5%的同学有老师的联系信息, 并且经常和老师沟通。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主动和老师交流的学生只有12%, 55%的学生不怎么和老师交流。还有33%的学生看具体的情况和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 75%的学生都不向老师谈学习的问题, 25%的学生向老师请教学习中的困惑。当老师错怪自己时, 70%的同学会在事后找老师沟通, 把事情的经过解释清楚, 2%的同学会不甘委屈和老师当面辩解, 20%的同学由于对老师有畏惧的心理, 干脆来个忍气吞声, 还有8%的同学不当一回事, 表现出无所谓。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和室友还是能融洽相处的, 但其中也有部分同学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 在宿舍经常会出现三五不合群的现象。小小的宿舍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交往场所, 也是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世的一杆小标尺。在谈到宿舍同学关系怎么样时, 80%的同学认为和室友是最亲密的朋友, 10%的同学感觉还放不开, 相互之间客气对待, 7%的同学既不得罪又不深交, 3%的同学感动有很大的隔阂, 相处很不愉快。由于宿舍成员相对固定, 天天在一起, 相互之间接触频繁, 很多私密袒露其间, 室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同在一个宿舍, 7%的同学感到差距很大, 不能适应, 甚至难以接受。31%的同学承认差距的成在, 但是交往之后能够适应。52%的同学感觉差距不是很大, 都能适应。也有10%的同学对于此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关注。相处的时间一久, 难免发生摩擦, 仅仅只有30%的同学没有和宿舍室友发生矛盾, 3%的同学经常和室友吵架, 但是和好的时间很快, 也有1%的同学也是经常和同学吵架, 但是很难和好, 60%的同学只是偶尔和同学吵架, 没过多久就会和好。6%的同学也是偶尔和同学吵架, 但是要和好还的要很长的时间。同在一个屋檐下, 85%的同学将自己的室友当知心朋友对待, 15%的同学将自己的室友只当普通的学友。大学是一个大家庭, 这里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因此, 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随着现代通信工具和手段的不断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交网络主要拥趸的大学生, 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 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包括上网时间、聊天时间、在网络中与人交流的方式及心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目前基本上100%的大学生都有网络联系方式。61%的大学生只要开电脑就会登陆, 8%的学生是经常登陆, 30%的同学想起来了就登陆玩玩, 只有1%的同学很少登陆。一旦登陆, 和朋友交流的时间16%在一个小时以下, 56%的同学在1~3个小时, 20%的同学是3~8个小时, 还有8%同学是8个小时以上。在交流的工具中, 90%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和电话是最简单和最快速的工具, 70%的同学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 20%用新浪微博等博客, 10%的用电子信箱。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 30%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交到能谈的来的朋友, 40%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将彼此的距离拉近, 让因时间或距离产生陌生的朋友能恢复到好友的关系, 也有30%的大学生想通过网络改变现实中交往不理想的状态。在对网络朋友和现实朋友选择是90%的大学生还是感觉现实的朋友更可靠, 1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中的朋友更坦诚。最终网络能给大学生带来什么呢?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更有目的和认识的人进行交流, 35%的大学生想通过网络找寻昔日的伙伴和朋友, 15%的大学生想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真实可靠的信息, 还要45%的大学生只是想通过网络来打发闲暇多余的时光。网络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 对其认识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 它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同样也可以给我们造成各种各样想不到的问题, 正确使用网络, 保持正常的现实生活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常识。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已经深深的参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它打破了大学生交往的局限性, 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往;另一方面, 也为他们现有的人际关系网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交流联系的方式。但是, 也可以看出, 在网络中, 大学生人际交往所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 需要正确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三、湖北省地区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趋势

  

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校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环境, 一般接触和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如下新趋势:

  

() 择友标准在发生改变, 考虑角度较为理性

  

90%的同学认为“朋友能使自己愉快”, 也有多数大学生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相同性格因素”作为择友的出发点。共同的话题都是深入了解对方的关键因素, 而性格上的相同、相似或互补又可以打开沟通之门, 有助于更好地交流。近半数的同学认为“思想深度”, “个人价值的取向”也是择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可见, 湖北省地区大学生择友时更为注重对方的社会性与思想内涵, 体现出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择友要综合全面的考虑, 包括“地域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本人学历水平”、“社会工作经验”等各方面因素, 强调择友的“高质量”。

  

() 交往的关系上趋于一种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交往关系

  

在调查中发现70%大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同辈交往, 避免父母避居高临下的善意的教训, 需求平等一致的沟通。而对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喜支配、嫉妒心和报复心强的人远而敬之。大学生在年龄上都是处于同一阶段, 彼此之间没有尊卑长幼的顾及。在与朋友深入交往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被问及“你最满意在社交模式”时, 80%在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别人对自己在付出应该相对”, 做到朋友间能够充分考虑彼此的立场和心理。有20%的学生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印象。”不难看出, 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希望甘受冷落, 希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去吸引朋友的关注。与此同时, 10%的同学则更喜欢扮演“默默无闻的角色”, 不吝惜付出, 不索求回报, 平凡享受朋友之间纯洁的友谊。大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 风俗习惯、语音系统等虽然不同, 然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一般都能自我解决和整合。

  

() 交往的自主性减弱, 交往目的多样化

  

只希望别人对自己多付出一点 (20%) , 部分同学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 爱好, 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 性格等的了解, 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注重平等交往。

  

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随着社会的变化, 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 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 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 交往半径较小, 与同学交往多, 与社会交往少, 热衷于与老乡交往, 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 愿与朋友, 恋人交往, 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 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理性、纯洁、真诚

  

富于理想化, 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比较看重思想, 讲究在是纯洁真诚。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总是崇尚高雅, 鄙视庸俗;希望“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崇尚真诚, 鄙视虚伪, 较少带有功利色彩。无论是对朋友, 还是对师长, 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 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 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 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 思想比较单纯, 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和自信。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性、稳定性

  

大学生的活动与生活范围主要是在学校内部, 其经常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 在交往的过程中是为了进行思想交流、联络一下感情、切磋一些学问、关心部分国事、探讨未来人生、抚慰弱者鼓励上进。交往的具体方式主要是接触和交谈。因此,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要一起生活、学习好几年。并且进行娱乐活动时或以宿舍、或以班为单位, 相濡以沫、相知相识, 即使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波动, 为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单纯和稳定。

  

()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认知因素

  

孔丘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在人际交往中, 朋友越多对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强, 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就会越全面。在调查中发现, 影响人际关系的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 在不同层面学生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在中小学生阶段交往联谊偏重于兴趣、爱好和义气, 没有太大和明显的防范心理。然而大学生交往在兴趣、爱好方面偏重于联谊, 时不时的带有防范心理。交往面越宽, 交往越深, 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 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带有较强的主见和选择能力, 即认知能力。什么人能较往, 什么人不能交往, 已能分清良莠, 择善交往。同时, 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只有对他人的全面认识和对自己深刻的理了解, 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理解、关怀和帮助, 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 大学生的虚拟交往

  

在信息网络时代, 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一些大学生逐渐趋于虚拟的网络交际, 网络聊天已经成为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 因为在这里为大学生扮演不同在角色, 找到自己的位置提供了空间。伴随着大学生人际交的往方式和人际交往观念的变化, 70%的大学生不再是狭隘的交际观念, 转而追求广泛性、多样性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网络新生活方式”, “一键式人际关系”因此, 以非直面性, 身份隐蔽性, 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 倾诉交流、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通过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来促进自己心理健康发展、保持自我风格。每个大学生都想拥有对生命的主宰, 真正的把握自己, 认识自己, 关键是要求自己有所改变, 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因此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自己交往的群体, 相信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逐渐学会交往, 掌握交往的技巧,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M].华夏出版社, 1988.

  

[2]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苏厚重.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M].江西人民出版社.

  

[5]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嫂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吴娅丹, 赖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 2006.


  

(原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作者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