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至7月17日,湖北经济学院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以及学工处的部分辅导员、党委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40余人,在湖北红安干部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为背景,了解和学习革命历史、革命故事、革命文化、革命人物,还了解了国情、世情和省情。培训形式多样,有课堂讲授、实地参观、分组讨论、学唱红歌等多种形式。培训主题突出,即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聆听了《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形成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追寻红安历史感悟红安精神》四场报告,参观了红安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遗址群、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等等。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在眼前呈现,一个个鲜活的革命人物在脑海浮现,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一周的培训,大家的知识有增加、理论有提高、思想有提升、心灵有净化、党性有锤炼。
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熊邦国教授给我们做的《追寻红安历史感悟红安精神》,通过对了解了红安的历史,红安县在革命斗争中,48万人,人人好汉,人人是兵,为实现民主、独立、解放,14万英雄红安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的“上阵父子兵”,有的“夫妻同行”,有的“兄弟齐心”,有的“满门忠烈”,虽困难重重亦奋勇前进,虽身负重伤亦无畏牺牲,虽受尽折磨亦志坚不移,这都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穷苦大众,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坚决跟着共产党走。记得在参观革命烈士的纪念馆时,里面展示的第一位烈士就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潘忠汝同志。他在领导革命队伍突围时腹部不幸中弹,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后来肠子都掉出来了,他用手将肠子塞回去用手捂住继续参加战斗,最后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像潘忠汝同志一样为党的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可谓不计其数。他们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有着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理想是基石,信念是动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念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断认识和理解,渗透到自身灵魂深处的坚信共产主义、坚守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社会转型动荡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影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受到多元理想信念的强烈冲击,使得高校思想政课教师理想信念弱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只有自己的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才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三个自信,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主渠道的作用。
二、思政课教师应该严守纪律,谨记使命
红安培训中,故事让我记忆犹新。这个故事反映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高风亮节。1928年初,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黄陂木兰山成立。随后,他们在鄂豫交界地区进行游击作战,部队纪律严明,实行公买公卖,借东西归还,损坏东西赔偿,派一桌饭给一块大洋,借一床被给三个铜板。一次,部队被围困在一座大山里,已经三天了,谁也没有吃上一口饭,仅靠山上的野果子充饥。其实,在住地附近就有一块百姓种的红薯地,然而铁的纪律约束着大家,没有一个战士去扒红薯充饥。可到了第四天,部队决定突围,军长召集大家说:“准备突围了,允许大家每人扒两个红薯充饥。”大家一听愣了,以为是军长考验他们,谁都不敢动。军长严肃的说:“必须赶快行动,问题我来解决。”后来,部队虽然胜利突围,可由于“偷吃”了老乡的红薯,违反了军纪,每个战士心中都有一块大疙瘩,他们带着愧疚离开了。三个月后的一个夜晚,部队又来到了上次突围那座山下的王家大湾。刚进村,从村西走来一位老人家,硬要战士们住他家里。一进门,老人热情的招呼大家坐下。“红军同志,你们好!”老人家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件稀罕事,三个月前,天刚麻麻亮,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伙子红军,到了我们这西山上就不走了。白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这座大山围的水泄不通。山上有我种的一块红薯地,我老想着红军会不会把它们吃光。过了几天,晚上约摸三更时分,外面枪响的跟炒豆子一样,红军突围走了,第二天一早,白军也滚蛋了。我就赶到了山上,发现红薯少了一大片,我想准是被红军吃了。谁想一锄地竟刨出了一个白布包。打开一看,里面包着五块大洋,布上写着两行字:“亲爱的老乡,我们是红军,因为要同白军作战,吃了你的红薯,随附白洋五元,请收!”很快,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军风在老百姓中广为传颂。红薯地里埋银元故事还被改写成英文故事入选《许国璋英语》。
党的纪律,是各个不同时期根据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的政治纪律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组织和党员对中央已经做出决定的重大方针和政策问题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公开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言论,采取同中央的决定、决议相违背的行动。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有的有抹黑中国的言论,有的对西方思潮心向往之,也有的对中央政策百般质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要知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抛弃理想信念,无异于丢弃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以及增强党的力量的重要手段。这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务必要始终保持清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始终增强党员意识和党章意识,始终把对党忠诚放在首要位置,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课堂教学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既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要守住公道正派这条底线。坚决怯除是非不分、正邪不分的歪风邪气。
三、思政课教师应该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在参观红安革命烈士的纪念馆时,导游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英雄:党员张南一。他在回村养病时被叛徒出卖,遭到敌人的包围,敌人搜查无着,就将全村群众赶到稻场,要村里交人。一位老人说一声“不知道”被当场枪杀。张南一同志为了保护群众挺身从躲藏处走出,被敌人逮捕,最后被敌人活埋而牺牲。他之所以在广大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就是因为他牢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在红安还传唱着一首民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红安地区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表现出大义凛然、撼天动地的浩然正气。同样为了革命,红安人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有限的粮食省出来,送给子弟兵做军粮。据史料记载,仅黄安战役期间,红安人民就给红军捐献了约160万斤军粮。在20多年的武装斗争中,类似黄安战役或比这规模稍小的战斗在红安发生了20多次,大部队休整10多次,小部队战斗成百上千次。可想而知,红安人民为子弟兵捐献了多少粮食和物资!为了革命,红安人民宁肯自己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也要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参加红军、新四军、解放军,让他们到战场上与敌人拼杀。红安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要三不要”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 、“一图两不图” (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 的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往往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多以教师的权威主导模式为主,使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展示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为此,思政课教师应着重于激发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寻求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建构自身的价值和信息系统。
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了解实际,打好基础。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去熟悉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摸清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程度和思想变化脉络,从而为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满怀关爱,施之以教。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在教学中满怀对学生的真心关爱。要关爱、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以真情、真诚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解决最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当代大学生非常渴望生动鲜活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师要改变教学中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机械理论灌输的模式,转为服务学生成长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引渡人”角色的模式。思政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大学生学***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热情。
(原载《学习月刊》,有删改;作者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