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中心教师范文明参加“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6-11-01浏览次数:83


    (通讯员:范文明)由中国现代史学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承办的中国现代史学会2016年年会暨“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16102930日在云南师范大学本部(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校址)举行。会议采取自由投稿,专家评审,以文参会的形式,从130余篇投稿中选出80篇论文参会。中心研究人员、马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师、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范文明,携论文《革命实践与教育救国》参会,并在小组讨论中代表发言。


    本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此次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现代史学会、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云南是史学会、云南大学、云南师大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单位均派主要领导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学者云集。如中国现代史领域的著名专家:闻黎明(中国社科院,闻一多长孙)、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吴宝璋(云南师范大学)、李少兵(南开大学)、陈廷湘(四川大学)、杨宏雨(复旦大学)、陈先初(湖南大学)等先后作了学术报告。


3)学术门类多元。会议参与者的专业出身来自历史学、教育学、新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向可分为思想文化、教育研究、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等。


4)参与学校众多。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各高校的教师,也有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等地方大学的学者。


5)老中青三代结合。提交论文的作者中,既有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也有学术上崭露头角的中年学者,也有学有建树、硕果累累的著名教授。最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社会史专家李少兵作总结发言,他主要从第一手史料的发掘和会议主题角度,阐述了本次会议投稿论文的利弊得失,鼓励青年学者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投身中国现代史的学术研究。


    《革命实践与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前后留学生救国思维的变化走向》以留学生在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实践活动和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救国实践为主线,分别从宣传革命思想、投身起义准备工作、亲自参加革命暴动、投身民初教育行政行列、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引介外国教学经验、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等角度,阐述了近代留学生辛亥革命前,积极投身挽救中华民族的革命实践;民国建立后,又甘心勤奋于民国教育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功绩。这一事实说明,与一般意义上的留学生不同,近代中国一百几十年间的中国留学生们,绝大多数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出国学习的。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要求,到外国认真学习,努力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科学,掌握新技术,在归国后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活跃力量。也可以说,他们最初是革命实践的推动者与参与者,革命成功后,他们又是教育救国的倡导者、践行者,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这种从革命实践到教育救国的殷殷热情,激励着他们克服困难、服务民族国家的同时,也为今天献身祖国的青年提供了极佳的模式和蓝本。


    另外,范文明老师还代表小组进行发言,老师从中国近代留学起步之艰难、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留学高潮、中国近代留学事业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影响等三个角度,从犹豫中起步、彷徨中止步、无奈中奋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留学热潮、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改革走向深入等具体内容,代表小组发言。发言认为:近现代中国留学生的留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理性,由不自觉到半自觉到完全自觉,由救亡图存的纯粹革命实践到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乃至力图使祖国走向富强,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显著标志,也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蓝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会后,范文明老师表示,此次参会是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历史学专业举办的研讨会,因而感慨良多。一方面,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在学术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为今后从事更深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为今后自己的学术研究增加更多的事业伙伴。


代表小组发言


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闻黎明(闻一多长孙)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