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价值与提升路径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23-05-29浏览次数:141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提出的崭新命题。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成就、世界贡献、奋斗精神、历史态度以及民族自信,具有清晰的发生学逻辑。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能够激励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建设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具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志气、骨气与底气的外溢功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应当接续发扬党和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汲取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智慧,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历史自信  历史决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张振(1976-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23)。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

 

 

一个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历史自信是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指主体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历史奋斗、历史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自豪与信赖之情,是基于历史事实判断之上的情感价值判断,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记在****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可以说,坚定历史自信日益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为科学把握这一命题提供了原则指引。故而,从学理上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并进一步探讨在新征程上提升历史自信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心理学意义上的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属于思维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可见,任何精神力量、情感体验都根源于现实的物质性实践。正如*****记所言:“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厚植于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世界贡献,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精神之中,具有科学的历史认知方法支撑和悠久的民族文化积淀,呈现出清晰的发生学脉络。

1.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成就

从历史创造上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辉煌成就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不同于政党自信,它由政党和历史共同构成,其中政党是自变量,历史则是因变量。因此,评判一个政党有没有这种历史自信,关键在于其是否作出足以改写历史、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贡献。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在精神上是被动的,而“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她一经诞生就接过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未竟的“救亡”事业,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历程,是在接续的胜利中不断推动历史自信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百年党史不仅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还是一部党的建设史。“三史合一”是对中共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科学把握,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基本面相,为深刻领悟百年党史的伟大成就提供科学视角。党的不懈奋斗史即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为民造福的历史。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党在不同时期承担着各不相同的历史任务。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完成救国、建国、兴国、富国大业,取得了四大实践性飞跃,正在强国之路上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进;党的理论创新史即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担当着践行者、推动者、创新和创造者的角色”,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鸿篇巨制,成功地指导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进程;党的建设史即党勇于自我革命、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有着高度的历史清醒,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自觉永葆党的先进性,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相统一,在统揽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中建设成为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根本上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主题,内在地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极不寻常,在百余年的党史上、70多年的新中国史上、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上、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史上乃至5000多年之久的中华民族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当前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出场的现实语境,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信的历史明证。

2.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源于党的世界贡献

从历史担当上看,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世界贡献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外部条件。作为个体而言,他信是提升自信的关键。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不愿或不能创造出改写历史、影响世界的贡献,自然无法获得广泛的信任,自信就沦为了“自我安慰”。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曾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更是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体现了当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历史担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达则兼济天下”的世界担当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在“世界向何处去”求解不得之际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党形象,不仅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进一步提振了历史自信心。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双重诉求。然而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探索现代化的历史无异于一部殖民侵略落后国家、压榨剥削贫苦人民的资本积累史,现代化在资本主义国度里已然被重度异化。虽然如此,世界上那些既想发展又想保持民族独立性的国家却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化的探索,中国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效法西式现代化以图富国强兵。这种不加考虑中国实际而照搬他国经验的做法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面前显得“软弱得很”,不得不“宣告破产”。按照现代化理论,“强有力地领导现代化的政治组织的确立与形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从历史上看,中国自近代以来之所以没有真正走向现代化之路,就是因为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力量。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改写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其以和平发展的姿态引领世界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如*****记所言:“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具有党的领导而非资本主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非少数人获利、“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而非“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等比较优势,破解了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和普世魔咒,推动人类进步发展事业向前迈进。与100年前的旧中国相比,今天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越来越吸引世界目光,这表明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机,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又一重要支撑。

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源于党的奋斗精神

从历史主动上看,中国共产党铸造的奋斗精神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内在品质。所谓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亦是如此。*****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深深地熔铸在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是我们党历史自信的精神所系。

党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须臾不可离开的制胜密码。*****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指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有机体,层次特征明显,分别代表着知、情、意、行等四重意蕴。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体现了党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自从党成立以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坚守理想信念,以无我的意志品质历经生死斗争、血泪洗礼,用革命的身躯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赴后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精神力量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其功能发挥必须与现实的物质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在革命年代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还是在和平年代铸就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并且作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事业。正是在伟大奋斗精神谱系的激励下,我们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百年华章。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来之不易,既不是凭空而来,亦非他人恩赐,而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结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历史告诉我们唯有继续发扬伟大奋斗精神方能在新的伟大斗争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而“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4.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源于党的历史态度

从历史认知上看,中国共产党客观的历史态度是历史自信生成的科学方法。史实是历史叙事的根据,历史叙事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呈现,在历史的诠释过程中历史书写者的主观意识会自觉不自觉地掺杂其中。脱离正确的历史认知方法谈党史就会被虚无主义所笼罩,陷入历史自卑的阴影之中。如此,何谈自信?与其他政党相异的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善于并能经常总结历史的显著优势,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指导,以大历史观洞悉古往今来,为在正确、客观、全面认识党史的基础上增进自信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科学的历史认知来自对历史的清醒态度,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历史选择,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在历史上,我们党非常重视总结历史,并在重要历史时期以“历史决议”的形式对一段时期党的历史作出定论,实事求是地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解决历史问题或总结重大成就中坚定历史自信,进而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革命实践,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秉笔直书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探索革命道路的曲折历史,使全党在思想高度统一中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历史转折之际,通过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特别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全党在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时期弄清了是非、统一了思想,推动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清醒和科学的历史态度,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抵制了错误思潮。通过在全党全社会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有力地消解历史虚无主义,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筑牢中国人民历史记忆,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坚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记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三次以“决议”形式总结历史,全面认识历史进程、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在思想高度统一中增添历史自信。

5.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源于党的民族自信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民族自信是历史自信生成的文化基础。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她所开创的历史伟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丰厚历史遗产,是培育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深厚文化土壤。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不仅是一部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文明开创史,也是一部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文明承继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在历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来文明挑战,曾一度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才迎来从“蒙尘”走向黎明的历史性转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哲学观念、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方面具有颇多融通之处。前者是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独特的民族形式;而后者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的思想力量,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觉是一以贯之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更为直接地指出:“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批判继承、积极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记高度重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发展、普及和传播,以坚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自觉意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新时代开创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与文化动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推陈出新,遵循“两个结合”的基本路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互动,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

*****记在****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华文明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书写辉煌历史的思想之源、情感之源与智慧之源。正是凭借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民族文明认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探寻到了历史文明基因。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是具有深厚底气的精神力量。构成这种精神力量的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作用、相互影响,产生裂变与积聚效应,赋予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强大的精神动能。论其效能实现机理,它首先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进而在客观世界改造中释放巨大的意志势能。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因此只有着眼于其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基本特点,才能完整把握其价值意蕴。从历时性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历史自信不仅体现为过往的自信,还体现为对未来的自信。正如*****记所说,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从共时性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多维的。在社会主义中国,党的领导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的政治逻辑,党不仅是国家发展方向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者。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具有明显的“外溢”特点,不仅对政党自身发展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个体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政党之维:激励中国共产党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在革命性锻造中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百年党史既是一部党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也是一部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也是我们党引领社会革命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对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不断作出更大贡献的自信,也是对党勇于自我革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自信。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于政党而言承载着深厚的政治认同与未来期许,是鞭策激励政党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特殊情感。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激励着我们党继续推进社会革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过去的100年,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可以说,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回望过往,我们党靠历史性的成就坚定了自信,并且依靠自信走到了今天;面向未来,我们党将在历史自信的激励下继续夺取新辉煌。历史自信与未来自信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千秋伟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唯有始终满怀高度的历史自信方可在前进中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

另一方面,我们党历史自信激励着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自我革命,使其锻造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透过历史成就的表象探寻历史本质是贯彻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基于历史比较观察,不难看出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扭转命运、创造历史成就的根本所在。党的领导有力量源于党始终勇于自我革命,始终葆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自觉,在革命性淬炼中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自我革命”作为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破译了中国共产党虽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历史告诉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是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动力,对党勇于自我革命所取得的成就、意义与经验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一个基本面相,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逻辑机理和深层意蕴。党史不仅是营养剂,也是清醒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以*****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为指引,始终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新的革命性淬炼中建设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国家之维:提升“四个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与西方政党政治逻辑不同,在中国特色政治逻辑中的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创建者与建设者,理所当然地成为执政中国的领导党。基于此,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必须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即是说,这种自信的主体不单单是政党主体,还包括国家和人民。就国家而言,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即是对党的领导自信,而“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间,具体来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间有着十分深刻的互为前提的共生关系”。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选择与探索、坚持与捍卫、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四个自信”提供深厚积淀。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深厚逻辑,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故而只有增进党的历史自信才能激活“四个自信”,从而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地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走自己的路”不仅让今日之中国更为自信与从容,也为世界“走向何处”提供了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是行动的先导,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中找到了平衡,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回答了来自中国、世界、人民和时代之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指导中国的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今世界之争实际上是“制度之争”,一个国家究竟要选择何种制度,关键要看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极端的形式使“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最深远持久的力量。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新发展,向世界展示大党大国形象,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历史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源泉活水,要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行的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3.人民之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斗争中增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之上,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浸淫的历史自卑相对立。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战略的调整,意识形态输出成为对华的重要政策,试图以虚无历史来挫伤中国人的国民自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以铁一般的事实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党史也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创造史,党的历史自信必然带来人民自信。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一批批中国先进分子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上下求索救亡之路,然而却以失败告终。历史在曲折中发展,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接力棒交付给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志存高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深刻表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继续书写历史伟业的志气。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百年党史的辉煌成就不是轻而易举实现的,而是在内忧外患、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逐步开辟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力量,他们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弄潮儿。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视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大无畏的牺牲奋斗才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在经久不息的开拓奋进中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至今已有百余年,在这百余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是他们用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脊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有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和未来都具有非凡意义,标注了人类文明新高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望百年奋斗路,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贡献。眺望前方奋进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理由也更有底气开启历史新征程。

 

 

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提升路径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不仅是政党自信之源,也是国家自信、人民自信的重要来源,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自信源于底气,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并非一蹴而就,亦非一劳永逸。即是说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与历史忧虑、历史反思的统一”,依赖于一定的自信成本。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势必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探索自信提升路径,以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明确历史方位,发扬党和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要明确历史方位,发扬党和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无不遵循着量变质变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亦是如此,呈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历史方位“既是时间概念,也是空间概念”,是历史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物质场域,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从根本上形塑着历史主体的实践内容、实践性质、实践范围、实践水平以及实践方式,为历史主体科学确定目标任务以及路线方针提供思想和行动指南。脱离一定社会历史的行动,由于不能准确把握现实境遇与未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只能沦为不知所趋的“盲动主义”。因此,只有基于科学认识论明晰所处历史方位,科学审视和预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方能知所趋赴,发挥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进而奠定提升历史自信的时空前提。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判断社会历史方位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科学预见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列宁通过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将马克思定义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宝贵探索。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为根据,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革命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先后组织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著作,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基于实践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实践起点,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回答“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历史之问的前提条件。

“辩方位而正则”(张衡:《东京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擘画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图景。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告开启了新发展阶段。基于此,****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中心任务。需要说明的是,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层面提出的,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而新发展阶段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新发展阶段,都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然而,历史发展总是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已经有了新的时代蕴涵,对历史主体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提出了时代之问,迫切需要党和人民继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2.增强历史自觉,汲取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智慧

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要增强历史自觉,汲取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智慧。经验是对历史发展的最好注脚,具有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功能。历史经验揭示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启示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现实到未来的贯通中永葆自信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靠总结经验成长壮大起来的,善于总结和运用经验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也是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从10个方面揭示了党的成功之道,紧紧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涵括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人民与政党等多重向度,是一个逻辑完整、相互贯通的经验系统,诠释了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精髓,对“走自己的路”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其一,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和自我革命相统一。从历史上看,党是人民的选择,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的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致力于两个伟大革命;百年来党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进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其二,应坚持理论创新与开拓创新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他方面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反过来,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为理论创新提供现实要求,推动理论创新取得新进展。总之,两者间的良性互动统一于党的进步发展事业之中。其三,应坚持独立自主、中国道路和胸怀天下相统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结合中国实际开辟前进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的实践成果,它是一条从人类发展大潮中走出的和平发展道路,其价值意蕴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并行不悖,两者共同体现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之中。其四,应坚持敢于斗争和统一战线相统一。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一代代人的不懈斗争推动着历史的前进。面对未来新的矛盾、考验与挑战,唯有敢于斗争才能赢得主动、赢得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汇聚起14亿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铸造大团结大联合,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攻坚克难。中国共产党靠“十个坚持”走到了今天,以史为鉴,在新的长征之路上,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把握历史大势,建构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

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要把握历史大势,建构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表征为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而实质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之上的理性判断,它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的认知不同必然影响对待历史的态度,正确的历史态度来源于正确的历史认知。百年党史历程艰辛、成就繁多、贡献突出、意义重大、经验丰富,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深入阐释、尚未达成普遍共识,甚至存在争议。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对于科学把握党史主题主线、主流与本质,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具有深远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历史大势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思想指引。*****记强调:“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新时代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为根本的思想来源。我们要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研究,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剖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消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在镜鉴中明晰世界发展趋势,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坚定政党自信。

中共党史党建学三大体系建设是把握历史大势的学理支撑,为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建构提供重要资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知识体系的支撑,对于提升知识解释力和创新力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共党史党建学是最能彰显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应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学术自觉积极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塑造好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学科体系上,中共党史党建学应从党的历史和建设实践中探寻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设置方案,对党的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大理论、重要会议作出科学结论;尤其要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研究和阐发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在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积累的新鲜经验。在学术体系上,中共党史党建学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党建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如何继续成功,对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本源性问题进行学理追问,用学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在话语体系上,中共党史党建学要在把握好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中,系统提炼和阐释党史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观点,以期客观、准确、真实地塑造中国共产党历史形象,筑牢红色历史记忆。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建设是把握历史大势的现实依托,为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建构提供转化空间。*****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全党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推动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充分发挥了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深刻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必须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以此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制度化建设,是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党建经验推广到社会层面的重要举措,为中国自主的党史知识体系向现实转化提供可能,进而使正确的党史认知以制度化的形式进驻心间,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淞:《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3期。

[2]逄先知:《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

[3]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

[4]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

[5]林建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文献》2021年第3期。

[6]侯衍社:《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