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曾永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人文关怀之维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5-28浏览次数:254


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蕴决定了人文关怀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目的相契合、标准相依存、过程相适应、环境相交融。人文关怀以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方法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方向指引、标准依循、环节展开、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应关注人文关怀的实际运用,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贯穿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正如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1]同样地,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之义。*****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人文关怀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质量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人文关怀以自身不同的呈现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目的契合:人文关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提供有力指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调整和改革创新,以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评价目的的确定对评价活动至关重要。它制约和影响着价值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视域、评价格局的形成,是整个评价活动的先导性因素。评价目的明确、稳定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科学、有序进行的前提。人文关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目标相契合。评价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它与认识世界'是什么'的认知活动不同,它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即它所要揭示的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对于人意味着什么,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3](P30)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的理应考虑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要合目的性,体现为评价活动具有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尽管是以评价为手段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测量,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立德树人,牢记育人之初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恰恰是人文关怀之旨归。人文关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完善人、发展人等方式来提升人性层次与境界,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理念集中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的关爱,对人的合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关心,对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关切,对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途和终极命运的关注。[4](P14)通过这种关心、关爱、关切、关照和关注,能够给予人迷茫中的思想以深刻价值指引,异化下的现实人生以真实情感还原,碎片化的人格以全面有机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目的应自觉指向人文关怀维度。人文关怀也应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目的形成相关性有效接近和适应性有机融合,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作评价有力指引。现实境遇下人文关怀注重否定神化,扬弃物化、消除异化,是追求人自由、幸福和解放的价值实践活动。人文关怀能够对现实的各种非人的或物化的现象保持适度的批判性张力,可以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活动规制目标、提供重要指引。在人文关怀的现实关照下,评价目的可以突破评价本身工具性束缚,让评价走出为评价而评价藩篱,使评价活动走向更高的自觉。人文关怀能有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目的更加接地气,评价目标更加人性化,评价预先设想结果更具有期盼性,从而为整个评价活动增添更多活力和精神动力。


二、标准所系: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尺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质量提升工程,其必然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评价旨在更好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馈和引导,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化。质量评价还必然涉及到评价标准问题。毫无疑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托。价值标准是指衡量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准则和依据,它所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客体的价值并不能由客体本身决定,而必须由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来加以衡量。质量评价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价值标准基础上进行。评价作为对价值的认识活动,就是把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信息反映到主体意识中去,进而形成关于客体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以及评价程度的大小,也就是以主体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衡量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价值性质及其价值大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中,评价标准应主要着眼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三个层面,以人文关怀为基本参照,满足高校师生真善美的需要。将人文关怀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标准之中,使之成为评价的重要依循。人文关怀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具有天然的联系。如前所述,评价标准主要与主体需要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精神关怀和精神需要,人文关怀本然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需要。与此同时,它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之中。这三个层面均是以育人为根本,无论是从目的上还是从方法或者过程上都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蕴。


  在为谁培养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应牢牢抓住人才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明确为谁服务,进一步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人文关怀蕴含的人本思想深刻地融入到四个服务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里的人文关怀已经不止于关怀个体的精神世界,而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人本思想转化为民本思想,赋予大学生更深厚的人民情怀。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应切中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正如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从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求出发,关注对象的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从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和生长点。[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又要兼顾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关怀以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德情操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培育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等方面之中,力求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精神困惑,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精神成长及意义世界的建构。


  在如何培养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应关注人文关怀的实际运用,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考察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能否以长者的温情和师者的深情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生存境遇的细枝末节,关注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在具体方式方法上,注重柔性方法的运用。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教育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倾听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同学生开展平等交流对话、心理辅导、实践体验,大力开展启发引导式、融入渗透式、体悟践行式的教育工作。


三、过程切入:人文关怀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各环节


  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过程之中,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认识、比较、价值判断等环节的进一步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认识环节,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使评价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认知,为评价活动提供事实依据支撑。就人文关怀渗透于认识环节并发挥重要作用而言,应重视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人文关怀信息。充分了解和掌握作为价值主体精神需要信息的诸多方面以及作为价值客体所给予主体人格极大尊重、生活遭遇深切同情、思想困惑及时消除、超越困境的精神激励等深切关怀和精神宽慰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比较环节,包含将所需评价的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评价标准进行比照,将不同学校之间的做法进行比较,将本单位不同时期做法进行比对等形式,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事物凭借其内在的认同与辩异相结合的运动机制冲破了类比的层次,克服了原有思维形式的局限,实现了对客体的全面、深刻的认识。[6]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应将人文关怀纳入比较内容和标准中,坚持把人文关怀贯穿比较的始终,比较落脚点理应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上,秉持人本理念,让人文关怀的思想和精神在比较中坚守本色、绽放光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价值判断环节,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无价值、有何价值、价值大小进行判断。价值判断就是在明确评价目的,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获取评价信息后,用评价标准体系来衡量价值客体的过程。价值判断可分为量化和非量化两种。依靠理性的逻辑推理固然是价值判断重要形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形式。同样,非逻辑化的价值判断过程,也可以实现达到合理的价值判断的目的,如以感觉为尺度价值判断亦是如此。以感觉为尺度的评价,是人类评价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评价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当价值客体引起评价者快乐、幸福的感觉时,评价者认为价值客体具有正价值;当价值客体引起评价者厌恶时,评价者认为它具有负价值;当价值客体不能引起评价者的任何感觉时,评价者认为它无价值。[3]115这里的感觉应理解为评价者对价值客体的理解和被感化,而不是毫无根据的错觉感知。我们理解的对象如何成为自己的对象,取决于自身本质力量以及和对象性质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指出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7](P191)实践证明,即使在当下以感觉为尺度的价值判断也十分的流行和普遍。这种价值判断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情感体验性和直接现实性。人文关怀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感觉为尺度价值判断。在评价活动中更加注重评价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共鸣,同时对价值客体的真实度、感染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环境交融: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氛围的营造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P545)一方面,环境给人以深刻影响,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反过来改造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造人自身。同样地,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不仅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离不开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评价同样需要以构建良好的环境作为外部条件重要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评价环境即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为中心,形成的制约和影响该评价过程中所有的外部条件总和。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环境之中,以营造质量评价浓厚的人文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充满着浓厚人文关怀气息的实践形态,高校本身也是充满人文氛围的文化场所。人文关怀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环境有机交融,能形成良好的评价人文氛围,进而有助于推动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合理、顺利的进行。首先,就评价政策环境而言,教育部主管部门、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越来越关心关怀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工作开展。2012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标准和测评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2017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8]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积极营造评价氛围,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重视,已经具备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就评价实施环境而言,有关部门应给予评价工作人员应有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为评价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合情合理合规的服务。这有利于评价工作人员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和理性平和的心境用心地开展评价工作。评价工作人员自身对评价对象也要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既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判标准,又要积极克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以认真细致耐心友善的态度关心、理解、支持、帮助评价对象提高工作水平。牢牢把握评价的目的并不止于完成评价工作本身,更重要还在于帮助评价对象及时发现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此外,高校良好人文环境的渲染,大学生纯真、善良的品质,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品格,以及学校人性化的育人模式和管理理念等均有助于良好的评价人文氛围形成。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寇东亮等.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冯刚.在遵循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6]康渝生.比较之比较研究--论比较方法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求是学刊,1990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第5期,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