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勤,1945年生,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教育部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六卷);在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含合著);有2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主编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等全国通用教材多部。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吉林省首批、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省资深高级专家”“第一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主题的****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报告有很多理论亮点,为此,我们专访了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田克勤教授。
▲(采访者简称▲,下同):田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对****大报告的诸多理论亮点作一个总体性评析。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好的。****大报告的理论亮点集中表现在报告的第二部分,用一个专章阐述了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是报告文本内容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之一。报告在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紧紧围绕党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根本道理、基本学理、深刻哲理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新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阐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指导思想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党对自己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内涵意蕴、路径方法认识的新升华,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为科学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从立党立国到兴党兴国:党对自己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本道理认识上的新升华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与马克思主义相互伴随已经走过光辉的百年历程。那么党对自己指导思想历史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记对首次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作出的“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回答,到****大报告在“马克思主义行”之后加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并强调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能够回答中国和时代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进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今后应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道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到作为兴党兴国乃至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党获得成功的根本之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理论品质、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
▲:您刚才提到,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对自己指导思想历史地位根本道理认识上的新升华可以概括为“从立党立国到兴党兴国”,请您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好的。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中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再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兴党兴国乃至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展示了党对自己指导思想历史地位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1.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人对“主义”的探寻历经艰辛。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近代中国历史遭遇曲折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引领。毛泽东对此深刻指出:“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实践证明:封建主义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不能够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在探寻“主义”的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地意识到,温和的变革办法对于黑暗至极的中国社会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来说并不管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打碎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迷梦”,俄国式的激烈的、革命的、彻底的社会改造方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毛泽东在1920年写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提到:“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十月革命所带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器使得中国革命形势焕然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这一整套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视野宽广的学说,远远胜过封建主义及西方资产阶级各种思想,并同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需要发生了密切联系,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客观需要,使中国共产党人品尝到了“真理的味道”,确立了基本行动纲领和总的指导思想,成为党的先驱们决心为之流血牺牲、奋斗终身、认定了的“主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自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旗帜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诚如毛泽东所指出:“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帝国主义战争与人民民主革命、现代中国与现代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已远超以往的先进分子及同时代的其他阶级代表人物的认识水平。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思想武装,“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拦阻,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旧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掌握了国家的权力,中国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纪元。实践一再证明,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指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就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被确立为新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之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党和国家开始带领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变革,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冲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封锁和压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和强大起来。
3.中国共产党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党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推进自身建设和国家建设、取得事业发展的成功之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江泽民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胡锦涛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认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记一再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这些重要论述,既从历史的维度高度总结了“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艰巨任务、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也从理论和价值相统一的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质、发展性特征、人民性立场及其科学的方法,不断升华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历史地位的认识。
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中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再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兴党兴国乃至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展示了党对自己指导思想历史地位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不能丢,马克思主义要想更好地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实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充分彰显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为科学指引的极端重要性。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对自己指导思想的内涵意蕴基本学理认识上的新升华
▲:****大明确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基本要求,请您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就在以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概念和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党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过程。
●:是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并据此确立了党的纲领,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百年来,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创立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标志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标志性成果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标志性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将之写进党章、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之写进宪法,使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内涵意蕴不断丰富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引。
1.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学理认识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其本质在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产阶级政党到底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懂得不多到懂得较多、由不够系统到比较系统、由不够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以“国际化”为标榜的教条化错误倾向,在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党也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强调马克思主义要通过一定“民族形式”实现具体化而非抽象化,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到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阐述党的指导思想时,同时使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中国化”两个概念、向全党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到此后鉴于中苏两党论争等主客观原因致使“中国化”“民族化”等论述鲜有出现,并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提法;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文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普遍重新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实际特点和规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关系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反映了党对自己指导思想内涵意蕴的认识不断走向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标注党指导思想内涵意蕴的一个核心概念。*****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段重要论述,既明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又揭示了其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或普遍真理、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引新时代恢弘而独特的中国实践。
2.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学理认识的升华
任何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要随着时空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时代性的基本要求。列宁曾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就会把理论、思想和社会推向前进。准确阐述时代的主题和基本特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一重大概念或命题是党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明确提出的任务。20世纪6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国际形势发生了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也向全世界的共产党人提出了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尖锐挑战。邓小平最先意识到这种变化,并指出了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问题。他强调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进一步发展变化。党的十七大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从而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能否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认清时代特征,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发展、关系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更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特点放宽视野、胸怀天下,不断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和“时代之问”,一再强调“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把脉”世界历史的脉络、走向。****大报告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观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为党继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3.准确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中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之全过程及各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其最本质的特征要求它一刻也不能离开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之所以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本国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这就要求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既坚持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又需要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真正回答和解决本国之问与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到处搬用。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实际上已经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经济与政治、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基本状况之间的碰撞、联系与结合。而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来说,每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又总是这一时期党准确地把握当前时代特征、围绕时代重大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果,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事实上也就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发展史。
第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又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和深刻性,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每一时代又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会把理论、思想和社会推向前进。相反,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遭受挫折。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欧洲国家,它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彻底的革命性少有人质疑。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则又需要同一定历史阶段的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进一步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实际及其特征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二者统一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集中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态度和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之所以能够使党担当起指导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地成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说到底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其他思想理论所不具备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理论特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实现了其真理性与价值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理论品质,实现了其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政治品格,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统一基础上的强大政治优势。
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路径方法深刻哲理认识上的新升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
●:****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作为党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新的结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的路径和方法。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路径方法深刻哲理认识上的新升华。请您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1.推进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是要运用其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可以把它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这一结合,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时间向度、空间向度深度把握中国具体实际。
推进及实现第一个结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时间向度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变化和发展,既要看清“当下”,还要了解历史“向后看”,更要面向未来“向前看”,弄清楚实际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厘清中国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什么、还要干什么,以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已经进行了哪些结合,还要进行哪些结合等重大问题。首先,必须看清“当下”,即立足现实、坚持从现实的基本状况出发,从新时代中国实际出发。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把握国情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其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现阶段根本任务、党和人民奋斗主题及当今时代主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其次,还要“向后看”。即是回看自己走过的路、以史为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认真总结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与教训,萃取历史精华,找寻启迪现实的答案,推动理论创新。其中,注重“总结运用好党积累的伟大斗争经验”,注重分析研究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是怎样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仍是一个需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最后,更要“向前看”。“向前看”即是要“远眺前行的路”,着眼于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增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性,创立新的理论成果,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研判客观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规律,提高发现和掌握“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将要出现“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的预判能力,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态势中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行方向、中国共产党前进方向,始终确保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一个亟须重视和培树的重大战略思维问题。
推进及实现第一个结合,还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空间向度准确把握实际的内涵和外延,既要“向外看”,更要“向内看”,以世界为观照、以中国为观照,弄清楚中国实际与西方实际的“同”与“异”,厘清中国实际在各个实践空间领域存在的不同样态。“向外看”即是要把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发展之中,通过“比较别人的路”,深入认识和把准自己的问题。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相似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却又在文化、价值观等主观、主体层面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各个国家的实际状况,从而为本民族、本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体系建构提供镜鉴。“向内看”即是要全面地审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实际,以问题导向、系统思维深度地考察各个实践空间中实际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筹谋划实际,从实际现象中探寻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
2.推进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大报告指出:坚持这一结合,“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就是说,要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文化精华之间“贯通”“融通”的关系,通过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契合性与差异性,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人民群众基础。
推进及实现“第二个结合”,要深入探讨在新时代时空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内涵,揭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社会理想、重要内容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性和融通性,这是二者可以结合的逻辑前提。从社会理想来看,二者追求的“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价值观契合性;从重要内容来看,恰如****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样,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观,以及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观、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实践观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都具有高度契合性;从思想方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思维方法也具有高度契合性,“实事求是”更是二者高度一致性的集中体现。
推进及实现第二个结合,当然也要正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显差异。“承认差异,认识差异,经过差异之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新的意识,将差异融化在这种新的意识之中。这种融化并不是把差异消失掉,而是在更大的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产生新的力量”。“第二个结合”当然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具体观点的全部结合,也不能简单理解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化全部观点的结合,而是要充分把握“基本”和“优秀”的深刻内涵。在将二者“融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思想倾向上,要注意坚决反对“不可能结合论”、文化复古主义、“主次颠倒论”、文化虚无主义等几种错误认识。
推进及实现第二个结合,要紧紧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理论只有能够抓住群众、让群众所掌握,方能更加凸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人民群众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忠实践行者。在推动第二个结合过程中,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而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结合”中的主体地位、找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结合点,贴近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讲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生产、喜闻乐见中挖掘“结合”的元素,有机融入、有效推动,以文化人,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践行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使第二个结合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3.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大报告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实践问题、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首要问题。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背后,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础的。****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基于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总结而作出的最新表达,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本质特征、精神气质、理论品格、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要求和思想精髓。深刻认识“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准确把握其系统严密、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深刻感悟贯彻其中的理论创造、理论定力,坚持学之而知之、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第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其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再次迎来新发展、焕发新活力。伴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呈现出光明前景,越来越彰显出鲜明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正如*****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鲜活的中国实践和宏观的世界境遇中,中国共产党首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空间上的‘外延式’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涵式’升华”。新征程上,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全面的原创性贡献,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作出新贡献、提供新方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内容。
第三,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其基本要求。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其自信的体现、实力的象征。目前,中国“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需要我们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按照*****记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深入解读新时代中国实践、构建新时代中国理论,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涵盖各领域、囊括传统、新兴等诸多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概念、范畴,既能为国际社会所理解、认同和接受,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