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工程”就是做表面文章,看起来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实则华而不实,一副空架子。不仅没有解决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反而容易造成“虚假繁荣”,掩盖了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到根本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形象工程”人们深恶痛绝。
“形象工程”不只是经济领域的一种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里例举一二。
一、绕过问题
有的高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着实召开了。规模也是史无前例,学校党政班子、中层干部、有关人员系数参加。
在学校主要领导的讲话中、在会议下发的文件里,对高校的立德树人进行了反复强调。这也确实鼓舞了与会的同志。可是谁来完成这一根本任务,怎样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却没有了下文。“鼓舞”也就成了一阵子的事。
国家明确提出要把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来建设,要按照“三单”给辅导员评聘职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关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却被“绕”过去了,至今仍有的高校在给不给辅导员评聘教师职称问题上“打转转”。不仅辅导员队伍,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配备也是“短斤缺两”;至于按一定比例配备专职的组织员,这还根本没提到“议事日程”上。当然这里有有关部门的问题,不过学校的积极性却是很重要的,有时就是根本性的。
因此,但靠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是解决不好立德树人根本问题的,必须在关键的问题上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不然就会“形慧实不至”。
二、喊喊口号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在有的高校只是当成口号喊喊而已。
形式上也是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比如师德“一票否决”,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要有个“说法”。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有几人有了说法?仍有些高校缺少科学可行的制度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被看成“软的”,学术研究被看成“实的”。其最终的结果还是“大张旗鼓”地抓思想政治工作,“实实在在”地抓科学研究。学校的“十育人”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又都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的事。
三、以点代面
有的高校规模几万人,组织几个实践小分队、志愿者服务队,就号称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育人工作了。学校没有实践育人的制度设计,即便有的有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少数。包括现在的辅导员能力素质大赛。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全体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赛事,对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水平有很好的推动越用。但是有的高校却与“大赛”的主旨有项背的地方。不是从整体提高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出发参加大赛,而是有点与我们当年搞“金牌奥运”差不多。
有的学校从辅导员队伍中指定几个选手,进行“封闭式”训练,今年拿不到名次明年接着拿,大有明年拿不到后年继续拿的架势。如此这般即便拿到了名次又能怎样?由此就能说明该校辅导员工作的整体能力水平高?就能说明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
四、表面功夫
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把功夫下在走进学生的心灵上。过于追求所谓的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热衷于拿到什么级别的课题;在什么样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在什么样规格的会议上做报告,搞得就是“一俊遮百丑。”有的理论课老师也是过于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注重教学课件的精美制作,至于学生接受的程度怎样似乎和教学并不相干。
有的辅导员也是受到了“形象工程”的影响。比如从数字统计上看,所带年级学生人人都加入到了学生社团中,可是有多少学生真正从社团中接受到“真正的教育”则没有了“统计”;寝室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不平衡”,有的寝室成了“样板间”,有的寝室“脏乱差”。
思想政治工作含糊不得,必须做到用心,实心;做到“入脑”“入心”。不然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根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评价还是在其有效性上,搞“形象工程”是万万不行的。
(原载“仍然在路上”微信公众号,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