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樊伟:习近平青年观综论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8-06-01浏览次数:156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语重心长地对广大青年提出4点希望,激起广大青年热烈反响和踊跃回应。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历年五四的殷切嘱托和谆谆教诲,可见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爱之深、责之切、望之重,此情此境,源远流长、一以贯之。

  

    仅过两天,正是五四,总书记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这位最伟大的革命导师和思想巨人为标杆,为当代青年勾勒出一幅最有价值、最有质地、最有光辉的榜样肖像。结合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动情回忆起自己奋斗拼搏的青年时代、坎坷向上的成长道路,我们似乎可以从古哲今贤的这些崇高风范、力学笃行、金玉良言中,寻找出解锁当今青年漫漫人生路的“金钥匙”——这就是*****记在古今中外真理上下求索中、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践中不断淬炼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底蕴的青年观。

  

习近平青年观源于自己深厚坚毅的社会实践和广袤丰盈的人生阅历

  

    师法者,溯其源,循其本,解其道。正确思想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而知之”在头脑里固有的,习近平青年观也是如此。他对青年那种高远浓郁的情怀、实事求是的教导、以身作则的风范,本身就来源于自己深厚坚毅的社会实践和广袤丰盈的人生阅历。

  

    在“梁家河”初过五关。第一关是跳蚤关,从皮肤过敏、痛不欲生到练就“牛肉马皮”、不怕来咬。第二关是饮食关,从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到以苦为乐、甘苦自知。第三关是生活关,从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依靠别人到自己缝衣服缝被子、生活上都会自己料理。第四关是劳动关,从上了山就气喘吁吁到干得没黑没白的最壮劳动力。第五关是思想关,从格格不入到一住七年。这些磨练对于今天青年已难以想象,但对于青年习近平来说,苦日子不能等靠熬,而是迎头干,他没有蹉跎光阴、自怨自艾,而是逆流而上、苦干实干,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刻苦学习、不忘修身,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与小伙伴们分享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他们的人生胸襟,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真切达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大境界。

  

    在“正定”小试牛刀。改革开放后,原本在中央部门工作的青年习近平怀着“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的情怀,主动请缨“下沉”基层,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一干就是三年多,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对这里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深厚情感,为正定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他在从政“初始点”上坚定忠诚的政治品格、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强烈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抓党建、搞改革、促经济、兴教育、引人才等很多历久弥新的思想观点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后来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精准指出县级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与国家政权结构中承上启下,是“一线指挥部”,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不断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的早期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

  

    在“宁德”勇挑重担。1988年到1990年,已是“成熟青年”的习近平主政福建宁德,他已不是“新手”,也不仅仅是实干,而是有思路有想法有重点地干事创业。他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困这一施政主线,提出并实践诸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一系列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时期特别体现了他“实”字当先的个人风格,在当时就一扫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比如他把贫困的闽东比作“弱鸟”,然后把思绪集中到: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然后讲了三个问题:“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文风,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政德和学风。

  

    从梁家河到正定再到宁德,是*****记的青年时代,青年习近平正是从地方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脱颖而出,在改造社会、造福人民中不断积累丰富的为政经验。这些青年时期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一跃冲天。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青年习近平完全做到了,习近平的青年观雏型也形成了。

  

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青年观,包括三方面核心要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习近平从造福一方到主政中央,从青年实干家到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对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了全面总结和回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领会*****记对新时代新青年提出的寄语,愈发感到字字珠玑、金针度人,一套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青年观,至少包括三方面核心要义。


    逻辑起点是“初心”,即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这是价值层面问题、人生意义问题、“总开关”问题。古人讲“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在新时代,总书记给出答案“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青年只有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生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归依。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同样,青年习近平深受焦裕禄精神的感召,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的形象一直在他心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动力来源是“奋斗”,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实现自我的问题、“总动能”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在新时代,总书记给出答案“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唯有奋斗,催人前行。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奋斗必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奋斗必吃苦,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奋斗必幸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青年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实施路径是“学习”加“实干”,即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这是施行层面的问题、目标达成的问题、“总抓手”问题。古人讲“学而时习”“知行合一”。在新时代,总书记给出答案“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一方面,勤于学习,博闻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明辨之,端正学风、严谨治学,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静谧自怡,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另一方面,勇于实干,将知识本领用于实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总书记特别强调实干,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同时,实干不是盲干,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要有知识本领为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终归于实干出真知。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记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自己。习近平青年观不是板起面孔的训诫,而是富有温情的促膝交谈。青年时他因为想办好事,老熬夜,经常通宵达旦加班,差不多一个月得大病一场。后来,他告诫青年,“这样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他和县委书记们分享了他的经历时说:“你手里攥着千头万绪,攥着一千个线头,但是一个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线”,提醒大家“内在有激情,但是还要从容不迫。”这种热爱生活、真诚朴实的人格魅力、亲切话语为习近平青年观平添了“掏心窝子”般的贴心温暖。

  

高校党委要做“领路人”“懂行人”和“娘家人”

  

    面向未来,任重道远。习近平青年观如何使高校党委更好担负起加快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任,对于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师生弘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做举旗定向的“领路人”。高校党委要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大力度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引导学生以自身为镜,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自己,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要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生动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

  

    做人才培养的“懂行人”。高校党委绝不是摆花架子的闲职机构,必须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为人才培养的行家里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人才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统筹领导。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重点,抓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下大力气统筹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组织协调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

  

    做广大师生的“娘家人”。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体会,高校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广大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更要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成就,直接决定了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因此高校必须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安居乐业家园、幸福美好家园,必须营造尊师重教、安心乐教的浓厚氛围。同时要用青年人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关注青年学习生活,对话青年成长烦恼,寄望青年发展进步,以知心朋友、贴心伙伴的姿态,真心实意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把舵引航、为青年的点滴进步欢呼雀跃、为青年充分舒展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点赞助力。

  

    穿透过去、立足现在、指向将来,习近平青年观已然形成。这些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把握了时代大势,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回应实践迫切要求,下达了广大青年奋勇投身新时代、接力建功中国梦的动员令。这些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集中体现了*****记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判断,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青年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习近平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提炼,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升华总结,一定会成为新时代新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行动指南。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